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70篇
  8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视网膜是一薄而半透明的、具有多层结构的神经组织,位于眼球后2/3部的内侧面。向前延伸达睫状体,止于不规则边界。Mu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内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它贯穿整个视网膜。Muller细胞对于维持神经元的完整性、代谢、内环境稳态以及信号转导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视网膜病变时,Muller细胞参与整个过程,并且在视网膜的各种疾病中都发现伴有Muller细胞的神经胶质增生反应。Muller细胞同时也调控视网膜病变的整个过程。Muller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谷氨酸受体、门控电压通道、所合成分泌的营养因子及自的身增殖分化都发生改变。近年来人们对Muller细胞的认识越来越多,研究的方向也从细胞的微观结构、主要功能转变成Muller细胞对不同视网膜病变过程的参与调控。本文对视网膜Muller细胞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病理状况下Muller细胞发生的改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2.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于1975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荧光分光光度计,并试制了三台样机,1978年底经设计定型会鉴定,认为接近国外七十年代同类型仪器的水平,为我国  相似文献   
83.
从茶树中克隆了6个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根据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分别命名为CsNIP1;1、CsNIP5;1、CsPIP2;1、CsPIP2;2、CsTIP1;1和CsTIP2;2。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表明,6个基因的编码氨基酸序列长度在250~30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在25.186~30.728kD之间;均为疏水性蛋白,并都含有6个跨膜螺旋;6个基因均含有MIP蛋白家族的特征序列HF/I/VNPA/SI/L/VTI/FA/G和NPA(Asn-Pro-Ala)基序,以及类似沙漏状的跨膜三级结构。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这6个基因在根、茎、叶和花中均表达,且在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表明它们与茶树根系的物质转运密切相关;CsAQPs基因的表达受ABA、高盐、干旱和低温胁迫的调控,表明它们可能参与茶树抗逆响应。  相似文献   
84.
曹永红  刘涛  商文静  秦君  胡小平 《菌物学报》2022,41(12):1980-1991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是一种土传性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660多种植物,引发黄萎病。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侵染后期形成的特殊休眠结构,可在土壤中存活14年,是黄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在前期大丽轮枝菌萌发与休眠微菌核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微菌核休眠状态高表达的VdToxD1VdToxD3基因进行功能研究。结果发现,VdToxD1VdToxD3敲除突变体菌株的微菌核萌发率分别为87.3%和86.0%,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的64.0%;负调控微菌核萌发的转录因子VdCrz1与VdToxD1上游的-937 bp到-349 bp中的特定基序结合,与VdToxD3上游的-752 bp到-496 bp中的特定基序结合,结合位点均位于2个基因的启动子区。  相似文献   
85.
山西省蝶类多样性与地带分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结合自然地理与植被条件对山西蝶类多样性分布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特点是:不同林区差异性大,呈南北递减趋势,受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资源呈片段化分布,耕作区种类多样性丧失严重。根据已知的216种蝶类在山西15个林区的分布情况,采用聚类平均法(UPGMA)对这15个林区的蝶类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性系数为0.85时,可将山西林区划分为5个蝶类分布地带。按照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不同,分别称之为:Ⅰ.南端山地蝴蝶区;Ⅱ.南部盆地蝴蝶区;Ⅲ.中南部山地丘陵蝴蝶区;Ⅳ.中部高山蝴蝶区;Ⅴ.西北部丘陵蝴蝶区。在关键区系分析中,得知南端山地蝴蝶区和中部高山蝴蝶区是山西蝶类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区,对这两个区系加以保护,即可保护山西已知蝴蝶种类的97.7%。  相似文献   
86.
稻米镉积累的铁肥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FeSO4和EDTA二钠亚铁(EDTA·Na2Fe,也称EDTA二钠铁)为铁肥,通过土施和叶片喷施研究不同形态铁肥及施肥方式对水稻(Oryza Sativa L.)镉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施用何种形态铁肥或何种施用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均没有不利影响.土施EDTA·Na2Fe显著降低了水稻根系、地上部以及稻米(糙米和精米)中的镉含量,并且两基因型水稻精米中的镉含量远低于0.2mg/kg,达到国家限制标准.但土施FeSO4、叶面喷施FeSO4及叶面喷施EDTA·Na2Fe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根系、地上部及稻米(糙米和精米)中的镉含量.结果还显示施用铁肥可显著提高稻米的铁、铜、锰含量,同时对锌含量也有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土施EDTA·Na2Fe等络合态亚铁肥,维持土壤中较高的有效态铁含量以及亚铁含量是控制稻米镉积累的一条新型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合并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我院收集的1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进行临床病...  相似文献   
88.
目的测定近交系大鼠MIJ、HFJ和封闭群Wistar大鼠的脏器系数、体温、呼吸频率、肠管长度,观察两个近交系大鼠的生理表型。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对大鼠脏器系数、体温、呼吸频率及肠管长度进行测定,并对HFJ、MIJ、Wistar大鼠三者间进行比较。结果①体重:HFJ、MIJ、Wistar大鼠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脏器系数:HFJ与Wistar大鼠雄性间心脏、肺,雌性间子宫、肝;MIJ与Wistar大鼠雄性间肺、脾,雌性间脑、脾,差异均有显著性。HFJ与MIJ大鼠雄性间脑,雌性间脑和脾差异有显著性。HFJ大鼠不同性别间肝、脑、眼球差异有显著性。MIJ大鼠不同性别间,脑、心脏、肾、肺、脾和眼球差异均有显著性。③体温:HFJ雌性大鼠明显高于Wistar雌性,雄性间差异无显著性。HFJ大鼠雌性高于雄性,差异有显著性。④呼吸频率:HFJ雌性大鼠低于同性Wistar大鼠,MIJ大鼠雌性和雄性均高于同性别Wistar大鼠,差异有显著性。⑤肠管长度:HFJ与Wistar同性别间比较,肠管总长和小肠差异有显著性。MIJ与Wistar大鼠雄性间肠管总长、大肠、小肠、盲肠差异均有显著性,雌性间肠管总长、小肠、盲肠差异有显著性。HFJ与MIJ大鼠同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性别的HFJ和MIJ的肠管总长、大肠和小肠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MIJ和HFJ近交系大鼠的脏器系数、体温、呼吸频率、肠管长度都各有其独特的生理概貌。  相似文献   
89.
一个自配型梨形四膜虫的接合及其细胞学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Elliott和Nanney(1952)描述了四膜虫(Tetrahymena sp.)的接合过程以后,国外对于四膜虫的接合型(mating types)特性以及接合的细胞学过程做了很多研究。Nanney(1953),Elliott和Hayes(1953)分别研究了自配型(selfers)和接合型梨形四膜虫(T.pyriformis)的接合过程。Elliott和Nanney都曾指出,自配型四膜虫的两接合体(Conjuga-nts)在完成核交换后不能分开,即使人力强使分开,二接合体也将解体而不能存活。Elliott(1973)认为,自配型四膜虫接合产生的后代不能存活这一特性,是四膜虫种群排除不稳定的自配型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90.
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几种有蹄类动物的食物重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和2006年1月,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测定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藏野驴、藏羚、藏原羚、野牦牛,以及家牦牛和藏羊在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食物构成.用Schoener's Index计算了这些同域分布动物种间的食物重叠度.结果表明,藏野驴分别与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在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各为63.0%、48.4%和24.1%,在冷季的重叠度为别为71.6%、42.0%和11.4%;藏羚羊与野牦牛、藏原羚在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分别为52.0%和33.4%,其在冷季的食物重叠度各为50.3%和29.3%;野牦牛与藏原羚在冷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分别为13.1%和15.9%.在可可西里地区吲域分布野牛有蹄类动物种间,藏原羚与其他有蹄类动物食物重叠较少,而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之间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重叠,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反映了这些动物之间复杂的竞争和共存关系.此外,家牦牛和藏羊均与这些野生有蹄类动物存在高度的食物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