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31.
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F-E2 related factor 2, Nrf-2)信号通路在PM_(2.5)雌性生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5 mg/kg PM_(2.5)低剂量组和37.5 mg/kg PM_(2.5)高剂量组,连续暴露染毒10 d。ELISA试剂盒检测子宫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 beta, IL-1β)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含量。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子宫组织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子宫组织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子宫TNF-α、IL-1β和IL-6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子宫TNF-α、IL-1β和IL-6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子宫组织炎性因子含量与PM_(2.5)暴露量正相关,随着PM_(2.5)暴露浓度的升高,TNF-a、IL-1β和IL-6含量不断升高(r=0.870、0.847和0.855)。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子宫组织中Nrf-2和HO-1的mRAN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雌鼠暴露PM_(2.5)后,Nrf-2信号通路被激活,但PM_(2.5)依然能诱发子宫炎症反应,造成子宫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632.
小麦品种贵农22号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贵农22号是利用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及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uvum)杂交而育成的普通小麦品种,其抗中国目前流行和出现的条锈菌小种,已成为目前重要的抗小麦条锈病抗源。为了明确该品种抗锈遗传规律并进行应用前景评价,用一个流行的强毒性小种条中31号和一个突变弱毒性小种CY29-mut3,分别接种贵农22与国际已知抗锈基因品种Moro及感病品种辉县红双列杂交F2、F2代各株系幼苗,对贵农22号进行了抗锈性遗传分析,以便于在抗病育种中进一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贵农22号有三对独立遗传的抗条锈基因,暂定名为YrGui 1、YrGui 2和YrGui 3,它们表达稳定,不受亲本正反交影响,而并不具有Yr 10。Yr10基因载体品种Moto中有二或四对基因抗中国不同的条锈菌小种,不同小种及正反交对基因的表达有影响,为父本时其对CY29-mut3小种有两对完全显性基因、一对中度抗病基因及一对隐性抗病基因,而为母本时有一对完全显性基因和一对中度抗病基因起抗病作用;对条中31号,其为父本时有一对显性基因和一对隐性基因,为母本时可能存在两对累加作用基因或两对隐性抗病基因控制抗痫作用。  相似文献   
633.
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maculatusFabriciu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害虫,危害多种豆类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为准确掌握四纹豆象的生物学特性,并为其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绿豆为食料,在20,25,28,32,35和37℃等6个温度和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通过逐日观察法对四纹豆象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纹豆象卵期、豆内幼虫及蛹期、未成熟期发育点温度分别为12.67,13.86和13.53℃;温度与世代存活率及周限增长率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根据相应抛物线方程可知,四纹豆象理论最适生存温度和最适种群增长温度分别为30.2℃和33.7℃,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区为30~34℃。  相似文献   
634.
中国大鲵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中国大鲵研究概况一文的基础上,收集1991-1997年资料,从形态、胚胎、生态、生化、人工养殖以及建议等方面,对中国大鲵最近的研究概况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635.
玉米SSR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产量性状基因定位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8  
利用中国农大培育的高产,多抗性玉米杂交组合农大3138的F2:3家系为材料,构建了具有80对SSR标记的玉米遗传图谱,标记间平均距离25.42,覆盖玉米基因组的2033.4cm,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设计,考察了230个家系的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千粒重,穗重,单株粒重,利用区间作图法分析了影响各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共检测到30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s为3-5个,QTLs解释变异量占总变异量的比例变化范围为9.5%-55.3%。  相似文献   
636.
抗除草剂作物对未来化学农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已取得重大进展,在21世纪,迅速发展的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将对传统的农药工业产生重大的影响,除草剂在农药中的比重将继续增加,高效、灭生性除草剂的开发将成为除草剂开发的主流,并由此带来新除草剂问世速度加快,开发费用下降。本文讨论了转基因植物对未来除草剂发展的影响,同时就转基因抗除草剂的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7.
叶绿体基因编码蛋白质在水稻叶片生长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重要细胞器.目前,多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已经获得,对叶绿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人们也已经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但对叶绿体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表达还所知甚少.用蛋白质印迹实验系统地检测了15个叶绿体基因编码蛋白质在水稻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其中7个与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具有相似的模式,其表达量随叶片生长而增加,一般在孕穗期、开花期达到最高峰,在成熟期叶片下降,这种模式与水稻生长对光合作用的需求有明显相关性.4个与DNA复制相关的RNA聚合酶在苗期叶片中表达量达到最高,说明这些聚合酶在较早时期发挥作用.4个NADH脱氢酶蛋白质的表达呈2种不同的模式,其中亚基2和4在种子萌发后的早期叶片中就达到最高峰,亚基5和7的最高峰出现在中后期,反映了它们之间功能上的不同.实验结果直观且相对定量地揭示了叶绿体编码蛋白质的表达与叶片生长之间的关联关系,为深入了解其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638.
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学习活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都带来变革 ,我们对当前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遗传学的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使之适应目前信息社会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3个方面介绍我们的改革内容 ,供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639.
吴丽云  曹帮华 《植物学报》2005,22(6):668-672
将盐碱地和正常地上采集的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和苦楝(Melia azedarach)种子在不同盐浓度下做发芽实验, 测定两类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 比较两种种子在不同盐胁迫下的发芽情况、幼苗保护性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绒毛白蜡比苦楝种子抗盐萌发能力强, 比较适合在盐碱地上种植。正常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高于盐碱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 产自正常地的绒毛白蜡种子活力随盐胁迫的增强而逐渐增大, 苦楝却相反。盐碱地上采集的两类种子形成的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正常地上采集的相应种子形成的幼苗, 以绒毛白蜡幼苗为最高; 丙二醛含量则是产自盐碱地的幼苗低于正常地幼苗, 以绒毛白蜡为最低。  相似文献   
640.
肝细胞癌(HCC)占我国大陆地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所致.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慢性化有关.HBV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可控性炎症是HBV进化和HCC发生的必要因素.持续的、非充分的抗病毒免疫对HBV变异有选择作用.在炎症促癌过程中病毒和肝细胞基因组均经历了"变异-选择-适应"的进化过程.HBV变异不但能预测HCC的发生,而且具有促癌功能.HBV在肝细胞基因组中整合,尤其是羧基端截短型X基因的整合不但促进HCC的发生和转移,而且抵抗抗病毒治疗.明确HBV致癌机制可为降低和推迟HCC的发生和转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