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12年7月和2013年6月从大渡河支流脚木足河采集黄石爬(鱼兆)(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383尾,以脊椎骨作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黄石爬(鱼兆)体长92~190 mm,其中110 ~ 140mm个体占渔获物总量的74.41%;体重14.70 ~ 119.80 g,其中20~60 g个体占渔获物总量的84.86%;由3~ 13龄11个年龄组组成,5~8龄鱼占渔获物总量的84.07%;种群雌雄性比为1∶1.06.体长(L)与脊椎骨半径(Ro)回归方程为L=67.038+ 50.783Ro(n=325,R2=0.758,P< 0.01).雌雄个体体长和体重生长无显著差异,据体长(L,单位mm)与体重(W,单位g)关系式W=3×10-5L2.9279(n=383,R2=0.807 1,P<0.01),黄石爬(鱼兆)为等速生长类型.据体长、体重生长方程Lt=208.42[1-e-0.089(t+1.20)]、Wt=184.82[1-e-0.089(t+1.20)]2.9279,体长和体重生长速度方程分别为dL/dt=18.549 4 e0089(t+ 1.20)和dW/dt=48.161 0 e-0.089(t+1.20)[1-e-0.089(t+ 1.20)] 1.9279,体长和体重生长加速度方程分别为d2L/dt2=-1.650 9 e-0.089(t+1.20)和d2W/dt2=4.286 3 e-0.089(t+1.20)[1-e-0.089(t+1.20)]0.9279[2.927 9 e-0.089(t+1.20)-1],黄石爬(鱼兆)属于生长缓慢,生命周期较长的鱼类.生长拐点年龄为10.87,落后于性成熟年龄(♀6龄,♂5龄),属于性成熟后生长仍然较快的类型.产卵群体主要以补充群体(5、6龄)和低龄剩余群体(7、8龄)为主,资源已经受到严重破坏,需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2.
林分结构可以表征森林群落光的可利用性和光环境的异质性,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具有重要驱动作用。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将林分结构用于解释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按公里网格设置的19个1 ha森林动态样地为研究对象,将林分结构参数、环境因子和空间结构变量共同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基于冗余分析的变差分解和层次分割方法,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同时解析群落物种组成变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局域和区域尺度上,纳入林分结构后均提高了对物种组成变异的解释率。在局域尺度上,加入林分结构作为解释变量后,单纯的空间结构的解释率明显下降,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累计贡献了41.0%的解释率。在区域尺度上,林分结构与环境因子累计贡献了23.0%的解释率。从局域到区域尺度,环境过滤的相对作用明显增强。林分结构指示的光的可利用性对林冠下方的树种组成具有较强的塑造作用,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林分结构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变异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3.
74.
濒危树种望天树大量结实后幼苗的生长和存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自然保护区补蚌村的灰阴河望天树(Shorea wantianshuea)林, 选择群落结构均一的100 m×200 m区域,设置3条垂直于 沟谷并沿谷底到坡顶纵向延伸的20 m×100 m样带 (间隔50 m),在每一样带内每隔20 m设置谷底、低坡、中坡、次坡顶和坡顶5个均匀分布的 观测样地,每一样地内设置两个3 m×3 m的小样方。从2004年12月初到2005年9月底每隔2 ~3个月重复记录幼苗株高、基径和叶片数,统计幼 苗死亡数和被动物捕食数,计算幼苗死亡率、动物捕食率和存活率;同时测定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实验结束收获全部现存幼苗,测定和计算幼 苗单株叶面积、比叶面积、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等生长参数。结果表明:在干旱季节,从谷底到坡顶,各样地土壤含水量依次降低,而幼苗死亡 率则依次增大,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此时幼苗在谷底、低坡、中坡、次坡顶和坡顶的死亡率分别为55.0%、54. 3%、39.4%、35.9%和 26.5%。动物捕食导致望天树幼苗的大量损失,但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幼苗的“丢失”也可能是动物捕食的结果。水分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在干旱季节更为明显,实验结束时幼苗株高在谷底和低坡较大,而在坡顶和次坡顶较小,其它生长参数也都表现出类似的特点,但在实验结束 时这些差异并不显著。该文就各种环境因素对望天树幼苗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的结果可为探寻望天树的致危原因、有效地保护 这一珍稀濒危树种和退化次生林的恢复等提供幼苗生态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刀耕火种对山黄麻林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唐勇  曹敏 《云南植物研究》1997,19(4):423-428
山黄麻为热带地区常见的先锋树种。在西双版纳地区,它常常在丢荒的刀火种地上形成单优种群,在次生演替的卢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的萌发实验法探讨了刀耕火种对一4龄山黄麻林的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研究表明刀耕火种过程使土壤种子库的储量从林地的65355粒/m^2降为烧后的1070粒/m^2,种子种类从林地60种下降为29种,改变了土壤种子库的结构,提高了土壤种子库中耐火烧类种子的比例,使在其后的恢复过程中有较  相似文献   
76.
随着对谷氨酸转运体1(glial glutamate transporter 1, GLT-1)研究的深入,发现GLT-1存在多种剪接变异体.这些变异体除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分布外,在受试动物的其它部位也有分布.中枢神经系统内的GLT-1剪接变异体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上均有表达,且这些剪接变异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还呈现出区域定位及亚细胞定位不均衡的特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实验小鼠微生物控制。方法根据铜绿假单胞菌oprL基因设计LAMP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确立LAMP的检测体系;再通过对小鼠血清样本的检测,与《GB/T 14926. 17-2001实验动物绿脓杆菌检测方法》对比,阳性结果再用PCR方法验证。结果新建立的LAMP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比普通PCR高10~3倍;当反应温度为66℃,内引物和环引物的浓度分别为70μmol·L-1和30μmol·L-1时,LAMP反应体系最佳;利用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87份小鼠血清样本,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1. 5%(10/87),比《GB/T 14926. 17-2001实验动物绿脓杆菌检测方法》的高(0/87),阳性结果与PCR方法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重复率高、稳定性好,为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78.
西双版纳热带湿性季节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标准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木质藤本)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西双版纳湿性季节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群落总生物量为360.909t·hm-2,其在各层的分配为:乔木层352.563t·hm-2(占群落生物量的97.69%)、灌木层4.737t·hm-2(占1.31%)、木质藤本3.108t·hm-2(占0.86%)、草本层0.501t·hm-2(占0.14%)。群落生物量绝大部分集中于乔木层。乔木层生物量的器官分配为:干241.270t·hm-2(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8.43%)、根69.614t·hm-2(占19.75%)、枝37.287t·hm-2(占10.57%)、叶4.392t·hm-2(占1.25%);乔木层生物量的径级分配主要集中于中等径级,胸径在20~80cm间的6个径级,生物量达255.460t·hm-2(占72.46%);生物量在乔木层中垂直分配为:Ⅰ亚层219.365t·hm-2(62.22%)、Ⅱ亚层107.743t·hm-2(30.56%)、Ⅲ亚层25.455t·hm-2(7.22%);生物量大于乔木层生物量0.5%的树种共计26种,其中大于5%的有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19.67%)、云南玉蕊(Barringtonia macrostachya)(5.44%)、千果榄仁(Terminalia myriocarpa)(5.27%),生物量种类分配反映出优势种明显的特点。乔木层叶面积指数为5.724。  相似文献   
79.
于洋  曹敏  盛才余  唐勇 《生态学报》2007,27(9):3556-3564
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和思茅木姜子(Litseapierrei var. szemois)是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层的优势树种,也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实验研究了4个树种的种子在经过不同脱水水平、人工遮荫条件下的不同光照水平以及热带季节雨林之林下和林窗的萌发特性。结果显示:脱水对于种子萌发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绒毛番龙眼和琴叶风吹楠经48h的连续脱水后丧失了萌发能力;箭毒木和思茅木姜子具较强的脱水耐性,经96h的连续脱水后仍具有较高的种子含水量,且种子萌发率分别为15%和33%。干旱季散布的种子比雨季散布的种子具有更强的脱水耐性。遮荫及森林种子萌发试验中,除绒毛番龙眼外,其它3个树种的种子萌发率以及平均萌发周期在不同光水平或生境下差异显著。琴叶风吹楠和思茅木姜子在30%的光照以及林窗中心的萌发率要显著低于低光处理(10%和3.5%光照)和林下,而箭毒木在30%和10%光水平以及林窗中心获得较高萌发率。雨季传播的具有干燥敏感性的种子,可以减少种子由于干燥而引起的死亡。试验结果可以为4种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人工繁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棕果蝠取食对两种榕树种子萌发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利用聚果榕(Fieus racemosa)和对叶榕(Fieus hispida)成熟的果实饲喂笼养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比较了不同处理的3组种子的萌发行为:(1)棕果蝠粪便中的种子;(2)被吐出的果渣中的种子;(3)成熟果实中的种子(对照)。棕果蝠取食行为显著影响了两种榕树种子的萌发过程,3种不同处理的种子萌发过程及最终萌发率(GP)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聚果榕种子经过棕果蝠消化道后GP显著降低,而对叶榕种子的GP显著提高。棕果蝠粪便中的聚果榕种子萌发开始(GS)和最短萌发时间(Tmin)均比对照种子延迟了2d,但其粪便中的对叶榕种子G5比对照种子提前了1d,Tmin提前了2d;与之相似,前者种子萌发比果实中种子提前2d达到萌发总量的50%(T50),但后者没有改变T50。不同种榕果果渣中的种子萌发行为也有重大差异:聚果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和T50均比对照种子延迟1d,GS没发生改变;而对叶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比对照种子提前了3d,GS提前1d,T50没有改变。棕果蝠取食两种榕果后在飞行过程中排泄,进而有效的散布种子;而且通过消化明显改变了种子萌发行为,使种子萌发类型更为多样,增加了种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萌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