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研究了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不同部位的甘草酸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野生及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较高, 其中不定根中甘草酸含量与主根接近。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地下部分甘草酸含量的月变化规律相似, 且根茎中甘草酸含量比主根、不定根变化幅度大。在一个生长季中, 栽培甘草主根甘草酸以10月份含量最高, 表明秋末是最佳采收期。栽培甘草主根在1.0 m土壤深度甘草酸含量较高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故直接播种方式种植甘草不利于根系采收, 造成资源浪费, 需要探索更有效的甘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2.
贺婧  童平珍  罗招阳  曹建国 《生物磁学》2009,(15):2960-2964
急性前髓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异常早幼粒细胞无限增殖伴分化受阻,是白血病中最危重的一种类型。95%以上的APL患者具有(t15;17)染色体异常,形成PML/RAR融合基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APL细胞中,成为APL细胞的一个特异性标志,是APL发病重要分子基础。自从全反式维甲酸(ATRA)成功用于临床诱导APL分化以来,对诱导分化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APL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发病机制、诱导分化机制、分化后细胞表型变化等方面对APL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ADFMChR)体外抗宫颈癌作用.方法: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测定ADFMChR对体外培养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和正常人脐静脉内皮HUVEC细胞增殖的影响;软琼脂克隆形成法及平血克隆形成法测定ADFMChR对体外培养HeLa细胞的非锚定依赖性及锚定依赖性生长作用;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分析ADFMChP,对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ADFMChR抑制体外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生长,呈剂量和时闻依赖性.其效价强度高于先导化合物白杨素(ChR),而对正常人脐静脉内皮HUVEC细胞的毒性小;ADFMChR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集落形成;不同浓度的ADFMChR作用于HeLa细胞后,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结论:ADFMChR具有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同形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该种和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形鳞毛蕨配子体能产生成精子囊素,该成精子囊素能抑制同种孢子的萌发,抑制作用随配子体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强;同形鳞毛蕨成精子囊素还可促进同种孢子发育为雄配子体;光照条件下,同形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影响不大,黑暗条件下,同形鳞毛蕨成精子囊素能显著的促使水蕨孢子提早萌发,但都不影响其孢子最终萌发率和配子体的性别分化,表明同形鳞毛蕨和水蕨的成精子囊素不属于同一系统。  相似文献   
55.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叉蕨科7属34种植物孢子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叉蕨科植物孢子为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超半圆形或豆形;极轴长为18~38μm,赤道轴长为23~57μm;单裂缝,裂缝长度为孢子全长的1/2~2/3;孢子具脊状、翅状、刺状和耳状4种纹饰,孢子表面有时具细刺、颗粒或孔。通过孢粉学分析,叉蕨科依据孢子形态特征和依据孢子体形态特征的分类结果并不一致,孢粉纹饰类型呈现一定程度的属间交叉;支持将叉蕨科和鳞毛蕨科进行重新划分的MAARTEN J.M的新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56.
采用光镜观察,对中华刺蕨和长耳刺蕨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刺蕨和长耳刺蕨的孢子和配子体发育特征相似,孢子均两侧对称,单裂缝,孢子萌发方式为书带蕨型;配子体经丝状体、片状体发育为心形原叶体,毛状体多产生于幼原叶体生长点两侧边缘,为多细胞棒状,原叶体发育方式为槲蕨型;幼原叶体阶段即可产生精子器,而颈卵器只产生于大型心形原叶体生长点下方,性器官发育类型为薄囊蕨型,卵受精后发育成孢子体.该研究结果支持秦仁昌将刺蕨属和实蕨属独立为实蕨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57.
用显微观察技术对苔类植物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生殖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新观察包括:(1)生殖托具有明显的背腹分化,被认为是叶状体为适应有性生殖而高度特化的直立枝;(2)雌托盘的9~11个指状裂瓣中边缘两个稍不同,除了两个边缘裂瓣外的其他裂瓣间具雌苞。托柄具有背腹之分,雌托柄背面具光合组织,并向两侧扩展形成纵沟,雌托柄的腹面具2条被鳞片重叠覆盖相互平行的纵沟,内具假根;(3)与雌托柄不同,雄托柄外观平滑,背面无光合组织及纵沟。观察发现,伞状的雌托能滞留水分,并沿雌托柄的纵沟缓慢释放连续的水流,游动精子沿着纵沟内的水流到达雌托下面的颈卵器。上述观察表明地钱生殖托的结构是对有性生殖的一种适应,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地钱受精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58.
团扇蕨孢子发生和发育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团扇蕨(Gonocormus minutus(Blume) Bosch)孢子的发生和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团扇蕨孢子为多边圆形,三裂缝不明显,外壁表面光滑,周壁薄,紧贴外壁表面,由周壁形成乳头状或颗粒状纹饰。在外壁形成后期,孢子表面和囊腔中出现大量小球;在周壁形成时期,孢子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小球体;小球和小球体参与孢子壁的形成。团扇蕨绒毡层为混合型,内层为周原质团绒毡层;外层为腺质型绒毡层。本文为膜蕨科系统演化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9.
对中国桫椤科(Cyatheaceae ) 11 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桫椤科孢子辐射对称, 三裂缝, 裂缝长度达孢子半径的3/4 左右, 极面观三角形, 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扇形, 孢子极轴长为27~42μm, 赤道轴长为32~52μm。孢子表面纹饰是由周壁形成的, 可分为4 种类型, 即条纹状、疣状、刺条状、短刺状。根据孢子的形态特征, 对中国桫椤科孢子类型进行了划分, 对属的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0.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的形态Ⅶ.桫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桫椤科(Cyatheaceae)11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桫椤科孢子辐射对称,三裂缝,裂缝长度达孢子半径的3/4左右,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扇形,孢子极轴长为27~42μm,赤道轴长为32~52μm。孢子表面纹饰是由周壁形成的,可分为4种类型,即条纹状、疣状、刺条状、短刺状。根据孢子的形态特征,对中国桫椤科孢子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属的划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