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2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了解gag基因修饰前后在不同载体系统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对免疫效果的影响,为确定HIV疫苗中能诱发较高水平细胞免疫的Gag靶抗原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含有优化前后gag基因的HIV-1 DNA(pVRC)疫苗和重组痘苗病毒(rVV)载体疫苗单独或联合免疫BALB/c小鼠,利用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检测各组的细胞免疫效果,ELISA检测体液免疫水平,分别比较基因优化前后及在不同载体内的Gag诱发的免疫效果。结果:DNA疫苗中gag基因修饰后细胞免疫反应由472提高至925 SFC/106MNC,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增加而提高,基因修饰后第二针的抗体水平由104.2提高至105.3,三针后则没有差别;而以rVV为载体的疫苗基因修饰前后细胞免疫反应(~320 SFC/106MNC)和抗体水平(~104.4)均没有差异。2种疫苗联合免疫均可显著提高Gag修饰前后在小鼠体内的免疫效果,基因修饰后细胞免疫反应由1700提高至2100 SFC/106MNC,抗体水平则没有差别。结论:gag基因修饰明显提高常规DNA疫苗免疫效果,并可进一步提高联合免疫效果,但对rVV疫苗单独免疫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雌二醇(E2)、孕酮(P4)对昆明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方法小鼠经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后48 h,摘取卵巢获得未成熟卵母细胞,分别在单独含不同浓度的E2或P4的成熟液中,或在同时含有不同浓度E2和P4的成熟液中,进行体外成熟,并对经过E2和P4处理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结果经15-16 h的成熟培养,各E2处理组的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虽然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各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48 h后,1000 ng/mL E2处理组的卵裂率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和对照组,但各组的囊胚率之间无显著差异。各P4处理组的极体率和卵裂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各处理组的囊胚率均极显著低于与对照组;两种激素协同处理组中[1000 ng/mL E2+1000 ng/mL P4]组的极体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而与对照组的极体率差异不显著。结论P4对小鼠卵母细胞的后期发育能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E2却对小鼠卵母细胞的成熟及其发育潜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大连地区海泥样品中分离的五株海洋放线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大连小平岛地区海面下10~20 m处的海泥样品中分离的5株海洋放线菌进行了生理特征和抗菌活性的研究。抗菌活性实验初步表明,菌株S097,S187和S233具有较好的拮抗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测试菌株的活性,尤其是菌株S233对绿脓杆菌和白色假丝酵母的抑制活性很强。16 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S097,S187,S233,S239,L180)分别与Streptomyces argenteolusCGMCC 4.1693、S.flavofuscusNRRL B-8036、S.variabilisNRRL B-3984T、S.lit-m ocidiniNRRL B-3635和S.sulphureusNRRL B-1627T显示出最高的序列同源性(99%),这是这些菌种首次报道在大连地区的海泥样品中得到分离。利用I型聚酮合成酶(PKSI)兼并引物从菌株S187中扩增出了PKSI片段,揭示了该菌株生产I型聚酮类化合物的潜在能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连地区海泥中的海洋放线菌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MMP-9、VEGF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表达与胃裸区侵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0例胃癌组织CD44v6、MMP-9、VEGF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D44v6、MMP-9、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胃裸区受侵组与未受侵组胃癌组织的CD44v6、MMP-9、VEGF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D44v6、MMP-9、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胃裸区是否受侵与胃癌组织的CD44v6、MMP-9、VEGF的表达无关,胃裸区这一解剖结构可能是胃癌预后较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6.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基因组分泌蛋白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信号肽预测软件SignalP v3.0、跨膜螺旋结构预测软件TMHMM v2.0和非经典分泌蛋白预测软件SecretomeP对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全基因组的3 218个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中有507个蛋白为分泌蛋白,其中分泌型信号肽120个(其中有9个为RR-motif亚组型信号肽),脂蛋白信号肽3个,Prepilin-like信号肽4个,非经典分泌蛋白380个.并对分泌型信号肽的长度分布、氨基酸使用频率和酶切位点的氨基酸使用频率作了统计.得分最高的100个非经典分泌蛋白中,有36个具有功能分类,主要是参与细胞壁、能量代谢及转运和结合的蛋白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这507个分泌蛋白所参与的生化过程可能发生在膜外的周质空间或是菌体外的场所,为该物种与矿物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做出响应服务.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可再生的纤维素资源生产燃料乙醇是克服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工业化相关研究。。整体工艺流程是,纤维素首先经过水解得到葡萄糖.然后经过酒精酵母发酵即可得到乙醇.经蒸馏,脱水制成无水乙醇后可用于配制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纤维素水解产生葡萄糖有化学法和酶法。化学法一般采用稀酸水解.酸性废液严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08.
外来有害植物种群扩散的综合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外来有害植物试点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外来有害植物的特点,介绍了外来有害植物种群测定的样地选择和设置方法.对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生境条件、有性繁殖能力、无性繁殖能力及入侵现状评价、种群扩散测定的内容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了外来有害植物综合分析指数,分析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综合治理外来有害植物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9.
水分胁迫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影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但通过调控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来探讨这一入侵植物的适应能力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设置2个水分梯度:处理Ⅰ土壤含水量30%~60%和空气相对湿度80%~90%,处理Ⅱ土壤含水量10%~20%和空气相对湿度20%~30%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土壤含水量在10%~20%且空气相对湿度在20%~30%时,水分胁迫能显著影响薇甘菊的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胁迫条件下植株生长速率明显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最大量子效率分别是1.94 μmol·m-2·s-1和64.91 mmol·mol-1,比对照8.63 μmol·m-2·s-1和211.34 mmol·mol-1明显偏低.本文将空气相对湿度作为水分胁迫条件之一,阐述了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能扩大薇甘菊的适生范围,并分析得出气孔限制可能是水分胁迫下薇甘菊生长受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我国北方植被指数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湿度对植被指数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NOAA-AVHRR数据中的植被指数(NDVI)和我国气象台站所监测的土壤湿度数据,对我国北方地区的NDVI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18年来,北方地区土壤湿度不同区域其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西北地区土壤湿度在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地区土壤湿度在下降。NDVI对土壤湿度的响应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西北地区植被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最强,其次是华北地区,敏感性弱的是东北地区;对于不同层次的土壤湿度,也表现为同样的区域特点。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敏感性减弱。这种敏感性也表现在不同季节变化上,春季华北地区土壤湿度对植被指数影响较大,其次是西北和东北地区,夏季和秋季北方地区土壤湿度与植被指数都有较好的相关性,以西北地区的相关系数最大,而冬季北方地区植被指数对土壤湿度都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