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生物产氢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就生物产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产氢机制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 ,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也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2.
土壤种子库是植物潜在的种群,对生态系统稳定和未来植被的结构、功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的入侵已对山东省胶南市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危害。为调查该物种在公园内的潜在扩散能力,于2009—2014年调查了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刺槐黑松混交林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林(灌丛)4种林分类型,以及2009年采用物理和化学控制入侵危害严重的刺槐林内的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垂序商陆种子在4种林分中均有发现,在刺槐、黑松林内表现为由林缘至林内逐步降低的趋势。垂序商陆种子只存在于枯落物层和5 cm以上的土壤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枯落物层土壤种子库由林缘到林内呈递减趋势。与2009年相比,2014年黑松林和灌丛中平均种子库密度分别降低46%和44%,刺槐林和混交林分别增加299%和355%。垂序商陆种子发芽率在10%以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依次降低。采用物理、化学控制措施的刺槐林内垂序商陆的更新量、结实量、种子库含量均明显高于紫穗槐林的。调查结果表明垂序商陆土壤种子库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并且保持了较强的繁殖潜力,营造紫穗槐灌丛可以有效控制垂序商陆的扩散,可为经营沿海防护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3.
曲畅游  许崇梅 《广西植物》2015,35(6):848-852
两栖蓼是一种水陆两栖植物,植株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外部形态差异较大,同时两栖蓼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被归入春蓼组(sect.Persicaria)或提升为两栖蓼组(sect.Amphibium)。该文选取两栖蓼及春蓼组植物12种,以及刺蓼组、头状蓼组、神血宁组、拳参组、萹蓄组和外类群掌叶大黄共23种植物进行研究。植物总DNA的提取采用改进的CTAB法,所测序列以及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序列,以掌叶大黄为外类群,采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对核糖体ITS序列和叶绿体trn L-F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ITS序列对位排列的长度为735 bp,包括489个可变位点,272个位点是信息位点。简约法得到9个简约树,步长为1 084,CI指数为0.680,RI指数为0.614。trn L-F序列对位排列的长度为1 121 bp,包括427个可变位点,239个位点是信息位点。简约法寻找到9个简约树,步长为551(CI=0.911,RI=0.910)。贝叶斯法和简约法得到的树基本一致。分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trn L-F序列树类似于ITS序列树。ITS序列构建的发育树上,两栖蓼与刺蓼组植物、春蓼组其他植物形成3个并列的分支;在trn L-F序列树上,两栖蓼则与其他春蓼组植物形成两个并列的分支。由此可见,两栖蓼与春蓼组其他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成一独立的分支。两个分子证据支持将两栖蓼提升为两栖蓼组的处理意见。此外,两栖蓼的花粉具散沟,与典型的春蓼组的具散孔花粉不一致。再加上两栖蓼水陆两栖的特性,因此支持把两栖蓼提升为两栖蓼组的观点。两栖蓼组的界定为多年生草本,水陆两栖,根状茎横生,生于水中茎漂浮,叶长圆形或椭圆形,生于陆地茎直立,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托叶鞘为筒状、薄膜质,总状花序穗状,瘦果近圆形,花粉具散沟。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多巴胺能药物及其它因素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4名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病例组,8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价患者的睡眠状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帕金森病组PDSS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HAMD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类型为失眠。使用多巴胺能药物(OR=5.50,95%CI:1.96-15.81)是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而较低的HAMD评分(OR=0.35,95%CI:0.13-0.93)则显著降低其睡眠障碍风险。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多巴胺能药物和抑郁可能促进和加重其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血清25-(OH)D的水平,为临床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儿童肥胖症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2009年5月至10月收治的儿童依据体重指数分成3组,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中25-(OH)D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通过分析25-(OH)D水平,肥胖组婴儿指标显著低于正常儿和瘦婴儿,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肥胖婴儿较正常儿和瘦婴儿25-(OH)D水平低,更易患佝偻病。提示防治佝偻病,对肥胖婴儿尤应重视,更要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86.
87.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中国萹蓄属(Polygonum) 13种、1变种、1变型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中国萹蓄属植物的花粉粒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具三孔沟,外壁纹饰可分为4种类型(1)花粉粒表面具细网状纹饰;(2)花粉粒表面具颗粒纹饰;(3)花粉粒表面仅两端具颗粒纹饰,其余部分光滑;(4)花粉粒表面仅沟间区两端肩部光滑,其余部分具颗粒纹饰.根据花粉形态类型,结合该属植物的习性、叶柄基部及花柄上关节的有无、花柱和柱头的数目以及瘦果形态等特征,参照前人的研究处理意见,将中国萹蓄属植物划分为4个组,即小灌木组section Fruticulosae (Boiss.) F.Z.Li et Y.T.Hou,stat.& comb.nov.、萹蓄组section Polygonum、丝茎萹蓄组section Pseudomollia Boiss.和铁马鞭组section Plebeia Tzvel..  相似文献   
88.
采用参与式评估和KAP研究等方法,对马边县境内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及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社区经济落后、人口增长、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构成对保护区影响的主要因素,另外当地的传统观念及生活习惯也对保护区动植物存在一定影响。通过分析,结合当地情况,为社区及保护区将来的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9.
【背景】近年来,纳米碲(tellurium nanoparticles,TeNPs)在光电、能源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增加。微生物合成TeNPs具有绿色低毒和条件温和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真菌合成TeNPs的研究较少。【目的】探究真菌Mariannaea sp. HJ合成TeNPs的能力及其抗菌、抗氧化性能。【方法】利用真菌Mariannaea sp. HJ合成TeNPs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分析及X射线衍射仪对TeNPs进行表征。此外,通过抗菌和抗氧化实验探究TeNPs的应用。【结果】菌株HJ在菌体湿重为1.5 g及TeO32-浓度为5 mmol/L的条件下还原率最高,合成的TeNPs主要为球形;X射线衍射仪表明TeNPs的结构为六方晶系;FTIR表明羟基、羧基和氨基等官能团可能参与了TeNPs的合成。抗菌实验表明,TeNP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抗氧化实验表明,TeNPs对DPPH自由基具有抑制作用,当TeNPs浓度为500mg/L时抑制率可达80%。【结论】本实验提供了一种TeN...  相似文献   
90.
紫细菌光合色素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色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快速高效的色素样品制备方法;为建立紫细菌全色素TLC和HPLC标准指纹图谱和数据库提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色素代谢与调控等研究提供快速的色素分析方法。【方法】选择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esudomonas palustris CQV97)为材料,采用改良丙酮甲醇提取法、TLC重复展层法、图像灰度分析法、吸收光谱法、HPLC和MS法进行色素分析。【结果】甲醇或丙酮可选择性地提取样品的细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通过对丙酮甲醇法的改良,使色素提取总量提高了13.5%。建立了CQV97菌株全色素的TLC和HPLC指纹图谱,二者均含有11种色素组分。图像灰度分析法估算了TLC指纹图谱各色素组分的表观相对含量。以TLC图谱的各色素组分为外标物,明确了HPLC图谱中各色素组分的保留时间(Rt)与TLC图谱中各色素组分的迁移率(Rf)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色素代谢途径、光谱分析和MS,定性分析了指纹图谱中11种色素组分。TLC或HPLC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样品与对照样品色素组分和含量一致,而实际样品与对照样品色素组分一致,但含量不同,重复测定3次,样品中色素相对含量的RSD均小于5%。【结论】改良的丙酮甲醇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提取光合细菌的色素。采用TLC重复展层法和HPLC法建立的全色素指纹图谱色素组成一致,重复稳定性好,各具特色。TLC和HPLC两种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均能进行光合色素的快速分析,适合于紫细菌色素合成途径中主要积累色素的组分和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