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61.
鳖油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传统炮制方法制备了鳖油 ,其得率为 5 8.31% ,并测定了其含量、酸价及皂化值等理化数据。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 42 .47% ,GC分析结果二十碳五烯酸及二十二碳六烯酸烯质量分数分别为 14.82 %、19.10 %。  相似文献   
62.
本文对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中国石黄衣(X.mandschurica)和刺盘石黄衣(X.alfredi)的共生菌,尤其是刺盘石黄衣共生菌的分离培养物进行了首次研究。对于上述三种地衣体及其共生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石黄衣地衣体化学物质,即蒽醌类化合物完全一致。此外,Lindblom从15种北美石黄衣地衣体中检测出了彼此一致的5种葸醌类化合物。因此,该作者认为石黄衣属的蒽醌类化合物不具有种级分类学意义。本文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本文对于通过子囊孢子释放法获得的中国三种石黄衣共生菌的化学物质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其结果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刺盘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与丽石黄衣和中国石黄衣共生菌所含的化学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刺盘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在该种地衣的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文章亦检测和分析了丽石黄衣的10株共生菌化学物质。供试菌株均在相同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下获得。其化学物质的TLC图谱,除Nos.5,7,及10稍有差异外,几乎完全一致。由此看来,它们稳定性也是比较明显的。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地衣系统生物学研究中,除了对于地衣体化学物质进行常规检测与分析之外,对于分离培养的各种地衣共生真菌化学物质的检测与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地衣系统生物学归根结底是地衣型真菌的系统生物学。在上述三种石黄衣共生菌化学物质以及其地衣体化学物质的比较研究中,并未发现丽石黄衣和中国石黄衣之间的明显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这两种地衣究竟是不同的物种,抑或是同一物种的多态型?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研究中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3.
用固定化弗劳地柠檬酸杆菌XP05从溶液中回收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5种固定弗劳地柠檬酸杆菌XP05菌体的方法,其中明胶海藻酸钠包埋法为固定菌体的最佳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XP05菌体较均匀地分布于包埋基质中。固定化XP05菌体吸附Pt4+受吸附时间、固定化菌体浓度、溶液的pH值和Pt4+起始浓度的影响。吸附作用是一个快速的过程;吸附Pt4+的最适pH值为1.5;在50~250 mg P4+/L范围内,吸附量与Pt4+起始浓度成线性关系,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在Pt4+起始浓度250 mg/L、固定化菌体2.0 g/L、pH 1.5和30℃条件下,振荡吸附60 min, 吸附量为35.3 mg/g。0.5 mol/L HCl能使吸附在固定化菌体上的Pt解吸98.7%。从废铂催化剂处理液回收铂的结果表明,在Pt4+起始浓度111.8 mg/L、固定化菌体4.0 g/L、pH 1.5和30℃条件下,振荡吸附60 min, 吸附量为20.9 mg/g。在填充床反应器中,在Pt4+起始浓度50 mg/L、流速1.2 ml/min、固定化菌体1.86 g的条件下,饱和吸附量达24.7 mg/g; 固定化XP05菌体经4次吸附解吸循环后吸附率仍达78%。  相似文献   
64.
硝酸盐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诱导及硝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硝酸盐在植物体内的积累过多已成为影响蔬菜品质并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硝酸还原酶(NR)是硝酸盐代谢中的关键酶,提高其活性有利于硝酸盐的降解。为了解植物不同组织中NR的活性,用活体测定法检测了经50mmol/L的KNO3诱导不同时间后的油菜、豌豆和番茄幼苗根茎叶中NR活性,同时为了明确外源诱导剂浓度与植物体内NR活性的关系,检测了经不同浓度KNO3诱导2h后的矮脚黄、抗热605、小白菜和番茄叶片中的NRA。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组织NR活性有很大差异,叶中NR活性较高,根其次,茎最低;不同植物的NR活性随诱导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相同植物不同组织的NR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不同植物叶片NRA为最高时KNO3浓度不同。用30mmol/L的KNO3诱导番茄苗2h后,从番茄根和叶中提取总RNA,用RT-PCR方法获得NR cDNA,全长2736bp,编码911个氨基酸。为进一步利用该基因提高植物对硝酸盐的降解能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5.
将SARS患者的咽拭子感染VeroE6细胞 ,用电子显微技术等对SARS病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新分离到的病毒粒子没带囊膜时直径大多约 5 0nm ,带有囊膜的直径约 10 0nm。通过RT PCR等证明 ,该病毒是新的冠状病毒。这些病毒可与SARS康复患者的血清呈强烈的阳性反应 ,表明此新的冠状病毒是引起SARS的主要病原。文中还对病毒的发生机制和细胞中的分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6.
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种以昆虫为唯一宿主的病毒, 可用做生物杀虫剂或作为表达载体在昆虫细胞中大量表达外源蛋白, 制备疫苗。研究发现,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携带哺乳动物启动子的重组杆状病毒能启动下游外源基因的表达但病毒不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增值, 对细胞毒性小, 转导成功的细胞可以稳定传代并有效表达外源基因, 哺乳动物细胞比昆虫细胞对蛋白质具有更好的翻译后修饰, 表达出的蛋白结构更接近天然蛋白。因此, 杆状病毒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转移载体, 用于表达外源基因及作为一种基因治疗载体, 具有巨大潜力,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杆状病毒作为一种表达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7.
太子参试管微块根形成及其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子参组培苗单茎节段插入含45g·L^-1蔗糖的MS培养基中,于6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培养120d后,其节部位长出不定根膨大形成与太子参体内块根相似、重量约为块根1/20的微块根,平均每株可形成1.54个微块根。微块根移植入大田后,其生长特性和物候期与大田块根相似,都有低温萌芽、高温休眠的特性;开花结果、不定根膨大、块根成熟等也相似。同时,组培中的微块根还具有易培养、耐贮存、体积小、易移栽和繁殖系数高等优点,在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7株乳酸菌各项生理特性,筛选高效、安全降解胆固醇的益生菌株,为后期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对选定菌株依次进行体外降胆固醇、胆盐水解酶(BSH)活力、人工胃肠液及胆盐耐受性、细胞粘附性能的测定和比较,并分析抗生素耐药性和抑制病原菌活性,最后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细菌种属。结果不同菌株各项生理指标存在差异。其中菌株ZL-2、JQI-7和PC-26的BSH酶活分别为0.010、0.015和0.030 U,可高效清除体外胆固醇,3株菌体外降解胆固醇率在58%以上;并且耐酸、耐胆盐,具备较好的HT--29细胞粘附性,不存在抗生素耐药性,可有效抑制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生长。结论菌株ZL-2、JQI-7和PC-26满足降胆固醇益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69.
中国黄颡鱼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体侧色斑、背鳍前部形态、吻长及尾柄长的差异, Ng和Kottelat(2007)将分布于中国的黄颡鱼群体划为两个物种: 北方群体为Pseudobagrus sinensis, 南方群体为P. fulvidraco。本研究通过对70个黄颡鱼标本相关形态特征的测量及对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 探讨了P. sinensis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 依据体侧色斑和背鳍前部形态的差异, 可将黄颡鱼分为对应于P. sinensisP. fulvidraco的两种形态类型, 但对尾柄长、吻长的测量发现二者没有差异。对70条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为: 两种鱼类有1个共同的单倍型; 两种鱼类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都没有得到重现, 而二者聚在一起形成获得100%支持率的单系群; 两种鱼类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基因交流(Nm = 4.7); 两种鱼类在单倍型的巢式支系分析(nested clade analysis, NCA)中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进化谱系, 所有的单倍型以不超过5步的突变全部被纳入同一个进化网络中。因此我们认为P. sinensis不是有效物种, 而应被视为黄颡鱼的一种形态类型。基于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 本研究对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分析。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Tajima’sD中性检验表明, 约在10.1-14.1万年前, 黄颡鱼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群体扩张, 推测这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单倍型多样度高(h = 0.857 ± 0.0014)而核苷酸多样度低( π = 0.0023 ± 0.0003)的主要原因。此外, 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缺乏明显的地理结构, 推测原因可能是历史上水系的连通促进了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70.
流式细胞术揭示出枯草芽孢杆菌多态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的研究发现,微生物群体异质性现象普遍存在,与微生物群体许多关键功能密切相关.微生物群体中的多种异质性状态需要单细胞水平的分析技术才能被揭示,流式细胞术是获取异质性状态精确分布的重要工具.但微生物细胞尺寸微小、生物分子含量少、常常缺乏特异性试剂等都限制着传统流式细胞技术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本论文采用新型的低背景、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流式细胞仪,以增强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以及紫外光激发的细菌自发荧光水平这三个无需任何荧光标记就可以检测的信号为参数,首次揭示出不同生长状态的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复杂、动态的异质性状态分布.这一方法鉴定出的枯草芽孢杆菌多种状态及其与生理功能相关的、高度关联的变化,可能对该菌的生理变化规律及其分子机理的认识提供新的机遇.本论文也讨论了这一采用新型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流式细胞仪测量非标记细胞参数的方法对于广泛开展各种微生物多态性研究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