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31.
2003 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通过对其近半年的育幼行为观察,结果发现:1) 母兽主要以同时衔2 仔、同时衔和抱2 仔二种方式将幼仔抱入怀中哺育;60 d 内, 育幼姿势以坐位为主,倦卧其次, 其它姿势更少, 其中坐位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 倦卧变化不大。2) 母兽活动时间在产仔当天最多, 之后显著下降并维持在35.2 ± 0.6% 的低水平, 47 d 后再缓慢上升到108 d 后的54.8 ± 0.9% 。3) 双胞胎幼仔间哺乳的日均次数和时间无显著差异。4) 7 d 内2 幼仔“仔在母身上” 的时间占100%, 21 ~ 23 d 后显著减少, 而“母体盖仔”、“仔在母身边”和“母仔自然分离”的时间显著增加, 但“母体盖仔” 的时间在32 d 左右后又显著减少;双胞胎分别在与母兽的此四种位置变化的时间上无显著差异。5) 母兽的活动、幼仔哺乳日均次数、“母仔自然分离”在全天的日均时间分布有峰、谷变化。6) 随幼仔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幼仔离“育幼窝”的距离也逐渐增加,双胞胎幼仔离“育幼窝”的远近也有差别。7)母兽分别与其雄性双胞胎幼仔玩耍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两幼仔自玩的时间无差异,此两双胞胎自玩和一起玩耍所用时间远大于分别与母兽玩耍的时间。该研究丰富了大熊猫育幼行为内容,并为以后的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资料。  相似文献   
132.
黑河地区绿洲生态条件下麦田生物气象若干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观测分析了HEIFE地区绿洲中麦田的微气候特征,结果表明SPAC中水5势随高度呈显著梯度分布,在土壤-植物以及植物-大气界面,水势值存在两个大的跳跃;水势廓线存在明显的日变化;SPAC各部分水势变化的起伏顺序是大气〉植物〉土壤,说明水势变化受植物水分代谢进程直到气象因子的强烈影响和控制。冠层上方近地面风温湿的时间剖而显示出白天与夜晚相比,大气混合得较好。日出前则大气较为稳定。在典型晴天条件下,麦田  相似文献   
133.
克隆乔木黄牛奶树两种繁殖方式的适合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牛奶树两种生殖方式(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的适合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黄牛奶树繁殖及占据空间的方式有一定差异.在水肥资源丰富、郁闭度较大(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条件下,克隆生殖和有性生殖幼苗存活率均较高,占据空间的能力较强,但克隆苗在数量和占据空间的能力上占较大优势,主要以克隆方式进行繁殖;水肥资源贫乏、光照较强的条件下,两类苗存活率和占据空间能力均较低,实生苗在数量和占据空间能力上占优势.黄牛奶树两种繁殖方式的瓶颈期不同,有性生殖的瓶颈期在种子到幼苗阶段,而克隆苗在幼苗到成株阶段.黄牛奶树的入侵过程是先以实生苗侵入一个地点定居,在郁闭度较大、水肥良好的条件下,以克隆方式迅速占领空间.生长初期克隆苗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后期(15龄以上)则优势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4.
利用紫外线和氯化锂对一株紫红曲Monascus purpureus菌株进行复合诱变试验。在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45s和最佳氯化锂浓度为1.0‰的情况下,获得了一株MonacolinK高产突变菌株Monascus purpureus ZT32且连续传接5代产量稳定,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MonacolinK的含量为219.9μg/mL,较原始菌株高出2倍多,然后将其用于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红曲米中的MonacolinK的含量达到8.33mg/g,是原始菌株的3.3倍。  相似文献   
135.
在我们以往的实验研究中,用生理学或药理学方法破坏或减弱大白鼠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系统的神经传递(损毁中脑中缝核群,注射5-HT 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唇针的镇痛效应减弱;相反,激活或加强这个系统的神经传递(刺激中缝背核,脑室注射5-HT),则唇针的镇痛效应增强。此外,能够提高脑内5-HT 含量的药物(胰岛素和氨茶碱),也能提高大白鼠唇针的镇痛效应。这些实验资料充分证明,象其他  相似文献   
136.
目的:研究片仔癀对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3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片仔癀对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片仔癀以剂量依赖式抑制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3细胞增殖,片仔癀250、500、1000μg·mL-1作用于OVCAR-3细胞24 h后,其早期凋亡率分别为6.6%、30.9%、43.2%,而对照组为0%,其诱导凋亡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细胞积聚在G0/G1期,同时S期细胞比例减少;Akt、PARP、CDK6表达下调。结论:片仔癀可以抑制OVCAR-3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并能阻滞细胞于G0/G1期,有望成为卵巢癌治疗药。  相似文献   
137.
多酚类物质含量高低是衡量烟叶质量的重要指标,快速准确测定其含量可为烟叶质量评价和多酚代谢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将25 mg新鲜烟叶冻干粉末样品经5 mL 50%甲醇超声20 min提取后离心,上清液经0.22 μm滤膜过滤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分析.研究发现,咖啡酸、阿魏酸、莨菪亭和香豆素等4种低含量多酚化合物在0.05~5.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新绿原酸、莨菪苷、山奈酚、山奈酚苷和山奈酚-3-O-芸香糖苷等5种中等含量多酚化合物在0.2~4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绿原酸、隐绿原酸和芸香苷等3种高含量多酚化合物在5~20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12种多酚的回收率在84.7%~102%,相对标准偏差(n=6)在1.9%~5.7%,定量限在0.5~8.0μg/g.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好和结果准确等特点,适用于新鲜烟叶中12种多酚含量的高通量分析,可为新鲜烟叶代谢过程中多酚含量的变化研究提供有效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38.
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CNG)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5例正常对照组与4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VEGF的浓度,同时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α浓度,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与尿Alb浓度。结果:①治疗前后CNG患者血清中IL-6、TNF-α和CRP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治疗后IL-6、TNF-α和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血清CRP与IL-6和TNF-α呈正相关(P<0.01)。②治疗后,CNG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尿Alb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且血清VEGF与尿Alb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CRP、IL-6和TNF-α参与了CNG患者慢性炎症反应,VEGF则与蛋白尿的产生密切相关,治疗前后血清CRP和VEGF检测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情了解及临床疗效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9.
目的:观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尿激酶心包内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月~2009年5月对我院48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结核性心包炎伴中到大量积液的患者(病程均短于1月),男28例,女20例,年龄14~7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加心包内尿激酶灌洗治疗)或对照组(常规抗结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并发症(心包内出血、心律失常及感染),治疗前、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心包积液的残留量,以及通过电话问询及心脏超声随访并发症,随访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随访期限为11~132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及2周后心包膜厚度的变化、拔管时积液残留量及发生心包缩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全部治疗组患者给予尿激酶治疗后未见心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并发症。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死亡,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例(4.2%)及8例(33.3%)发生心包缩窄。结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尿激酶灌洗治疗急性结核性心包炎安全、可行,心包积液引流彻底,拔管时间早,心包膜增厚程度显著减轻,心包粘连机会减少,能有效地预防患者心包缩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