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8篇
  120篇
  2024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产力研究现状与展望陈章和(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广州510631)王伯荪张宏达(中山大学生物系)1研究背景由于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产力的全球性研究自50年代以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森林生产力的研究成果,对丰富全球...  相似文献   
22.
入侵种薇甘菊防治措施及策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入侵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防治薇甘菊的措施和策略,应根据薇甘菊的物种特性及所能支配的防除资源,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薇甘菊能快速生长覆盖其他植物,其残株断枝易成为独立生长的新个体、种子量巨大且极易扩散,喜入侵次生植被。物理清除适用于小面积,对大面积出现的薇甘菊不应采用。化学防除主要用于应急,但未能改变适于薇甘菊生长的生境,薇甘菊仍可能在数年后再次为害。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控制薇甘菊适用于大面积危害区域,当只以控制而不以根除自然群落的薇甘菊为目标时效果很好。群落改造能一劳永逸地解除薇甘菊的危害,但只适用于宜林地,且成本较高。天敌控制和植物化感防治都尚在探索阶段。未来还应发掘有效天敌,研发综合防治措施,揭示宏观分布规律。薇甘菊防治的正确策略是:对于已形成区域性危害的薇甘菊,根除已经不可能,应采取持久战而非速决战,防止薇甘菊入侵新区域是防治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先治理轻度入侵地和能向周边区域甚至是遥远区域扩散的传播源,建立防治示范区或样地。  相似文献   
23.
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杀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东内伶仃岛保护区东湾和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两地,用2,4-D、草甘膦、25%森泰、森草净4种除草剂对薇甘菊进行杀灭试验,结果表明:50~500倍液的2,4-D和草甘膦均只能杀灭薇甘菊的地上营养体,不能杀死根部;用25%森泰水剂注射薇甘菊主根,0.1~3mL/株的用量,可以在5~6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用森草净水溶性粉剂配制成的溶液,喷洒薇甘菊的茎叶,用药量在1~1000g/hm2时,可在2~3个月内彻底杀灭薇甘菊。  相似文献   
24.
本文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量增量及其分配规律,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分配规律,生物量增量为10.680hm^-2.a^-1,其中干6.127(57./37%),枝2.195(20.55%),叶0.514(4.81%),根1.844(17.27%),乔木层8.8786(82.27%),灌木层1.679(15.72%),草本层0.215(2.01%),生物量增量的垂直分布以20-25米的林冠层比较最高,其次是10-15米的乔木层第二亚层。生物量增量的径级分布近于正态分布。净第一性生产量为29.612t.hm^-2.a^-1,其中干8.181(27.63%),枝3.403(11.49%),叶4.281(14.46%),根13.165(44.46%),花果0.582(1.97%),细根(D≤3mm),生产量占根系生产量的81%;根系生产量约占净第一性生产量的45%,传统假定的根系生产量占森林生产量的15-25%,可能是太低的估计,森林的生产效率为1.897t.t^-1叶或1.733tt.hm^-2叶各器官的生产效率有如下顺序,细根>叶>根(包括细根)>枝>干,EVI法用于该森林树干生物量增量的估计,得到较低的值(约低27%)。  相似文献   
25.
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广东深圳内伶仃岛薇甘菊侵入危害较严重的地段进行随机抽样及全面调查,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花费法等,对内伶仃岛上薇甘菊危害的生态经济损失作出了一个初步的评估.薇甘菊入侵造成内伶仃岛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涵养水源、固定CO2、生产氧气、净化大气,减少污染、减少病虫害,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为383.49-862.86万元人民币.生物多样性损失为每年66.80-150.31万元人民币.估计全岛年损失近450.29-1013.17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6.
以两块对照固定样地(8401和8402)为对象,研究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两类采伐迹地次生群落在过去15年的演替过程中胸径≥7.0cm林木种类、个体数及胸高断面积的消长格局,结果表明:1)常遭台风及一些人为活动干扰、源于大面积采伐迹地的8401群落比位于保护区核心区、源于小面积采伐迹地的8402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但两样地林木的个体密度随演替进程的变化均较缓慢,前者减少3.9%,后者增加14.2%。2)常见种(即1984年在0.2hm2样地中个体数≥5的种类,绝大多数为群落优势种或先锋树种)在15年演替过程中种类数量保持不变,非常见种种类数量增加31%,常见种与非常见种个体密度在时间上的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3)林木死亡率总体上随胸径增大而减少。常见种的林木死亡率显著高于非常见种的林木死亡率,与此相反,林木的个体增补主要来自非常见种(占89.3%),8402样地的个体置换率(增补数量/死亡数量)比8401高90%;不同观测年份个体增补数量的变化与死亡数量的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林分胸高断面积的相对增长量主要受常见种的消长及样地总置换率的影响,总体上看,8402样地的相对增长量高于8401样地,前者为2.48%,后者为1.69%。5)热带山地雨林次生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的林木消长格局明显与树种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7.
对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中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J. Sm.]群落的组成、种群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3个群落物种的频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比较.根据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与乔、灌木的分层,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的苏铁蕨群落可分别命名为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山乌桕-毛棉杜鹃-苏铁蕨群落和红鳞蒲桃+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3个群落中,中低层(高度小于10 m)的个体数均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0%以上,随高度增加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以胸径反映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除苏铁蕨种群外,3个群落的优势种群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Ⅰ级(DBH<2.5 cm)幼树、Ⅱ级(2.5 cm≤DBH<7.5 cm)小树和Ⅲ级(7.5 cm≤DBH<22.5 cm)壮树,而Ⅳ级(DBH≥22.5 cm)大树较少,显示3个群落具有不断更新的趋势.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中频度级(FR)为A级(0%≤FR<20%)的种类均占绝对优势,比例分别为57.50%、63.16%和61.70%,E级(80%≤FR≤100%)种类所占比例均较小,但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E级种类比例大于D级(60%≤FR<80%)种类,符合Raunkiaer群落频度分布定律.3个群落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3个苏铁蕨群落都处于演替中期,尚未达到顶极、亚顶极状态.  相似文献   
28.
通过研究华南沿海珠江口深圳湾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海桑和秋茄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滩面中的生长适应性,揭示红树植物对海水淹浸的适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滩面高度范围内,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滩面高度为-12~35.5 cm)、海桑(滩面高度为-1~24 cm)幼树的保存率和生长量随着滩面高度的降低(即海水淹浸程度的加强)而逐渐减低,秋茄(滩面高度为12~24 cm)的保存率和生长量则无明显差异.(2)随生长期的延长,各树种幼树的保存率逐渐减低.当生长期未超过1年时,幼树生长和成活极不稳定,保存率骤减;当生长期超过1年后,无瓣海桑和海桑保存率趋于相对稳定,秋茄保存率继续下降,极难长久保存和定居.(3)无瓣海桑能够忍耐海水淹浸的限度是滩面高度最低为10 cm,海桑是滩面高度最低为6.5 cm,秋茄是滩面高度至少在24 cm以上,在低于此海拔高度的滩面上各树种极难长期保存和定居.为了保证各树种正常生长发育,种植红树林要选择高于此滩面高度的泥滩区域.  相似文献   
29.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属性 ,及其所蕴涵的生态学原理 ,并从生态学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提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30.
薇甘菊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杂草,60年代末就已传入我国的海南,而传入广东大陆沿岸及邻近岛屿如香港、内伶仃岛等并造成较大生态危害是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论文从薇甘菊的危害性、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