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541.
雌性藏羚迁徙对青藏高原降水时空分布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永华 《兽类学报》2007,27(3):298-307
藏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雌性有季节性的生殖迁徙行为。产仔前,分布在各地的雌性藏羚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向青藏高原西北部可可西里的太阳湖、卓乃湖、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慕孜塔格峰等产羔地迁徙,产羔后一段时间又返回原栖息地。对这种特殊的迁徙现象,已有一些假说用来解释,但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青藏高原由于其海拔高,常年温度低,在藏羚分布区降水主要以固态形式为主,并且青藏高原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结合青藏高原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演变的特点和藏羚迁徙的方向,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假设,以此来解释藏羚迁徙的原因。我们的假设是:藏羚迁往产羔地产羔是为了躲避固态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区,以保证新生羚羊有高的存活率;藏羚迁往的产羔地曾是它们的故乡。笔者主要分析了提出这个假设的根据。  相似文献   
542.
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血清氨基酸代谢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氨基酸代谢谱的变化,探讨代谢轮廓分析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SPF级雄KM小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动态监测空腹血糖(FBG)变化,分别于造模后第4周处死,收集小鼠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前衍生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氨基酸代谢谱的变化。结果 2型糖尿病小鼠FBG、TG、TC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利用代谢轮廓分析可以对模型组大鼠代谢谱与对照组完全区分。结论小鼠成模后体内氨基酸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差异变量中鉴定出4个氨基酸对组间贡献较大(精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牛磺酸)。氨基酸的代谢轮廓分析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型糖尿病小鼠的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543.
利用AFLP技术对13份魔芋种质资源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10对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112条带,其中64条为多态性标记,每个引物平均提供56个标记信息。UPMG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魔芋资源的遗传多态性比较丰富,西盟魔芋和珠芽魔芋的关系比较近,白魔芋和花魔芋的关系比较近。  相似文献   
544.
松突圆蚧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醋酸钾(KAc)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蛋白酶K(SDS-PK)消化法、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CTAB)法及DNA提取试剂盒(吸附柱型)对单只松突圆蚧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同时针对盾蚧科昆虫的特点,在提取前利用氯仿和解剖针去除样品表面的介壳。结果表明,用同种提取方法提取的经氯仿处理与未经处理样本的提取效果无明显差异,而采用解剖针去除介壳的样本提取效果较好。所采用的4种提取方法均能从新鲜标本中提取出DNA,其中CTAB法提取的DNA量较多,而SDS-PK法提取的DNA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545.
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电镜研究凡纳滨对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 :凡纳滨对虾卵黄的发生是双源性的。卵黄发生早、中期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合成的阶段 ,卵黄发生中、后期则以外源性卵黄的合成为主。内源性卵黄主要由内质网、线粒体、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器等多种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其中数量众多的囊泡状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内源性卵黄粒的最主要的细胞器 ;部分线粒体参与卵黄粒的合成并自身最终演变为卵黄粒 ;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合成了大量致密的蛋白质颗粒并在卵质中直接聚集融合成无膜的卵黄粒 ;溶酶体通过吞噬、消化内含物来形成卵黄粒和脂滴 ,且方式多样 ;高尔基器不直接参与形成卵黄粒。外源性卵黄主要通过卵质膜的微吞饮活动从卵周隙或卵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来形成  相似文献   
546.
寻找与SARS-CoV核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从而探索SARS-CoV的致病机理。可溶性表达SARS-CoV核蛋白,利用His标签和离子交换层析对表达的蛋白进行了纯化,获得较纯的可溶性核蛋白。再将SPR/BIA技术与MALDI-TOF MS技术结合起来,使用SPR生物传感芯片作为亲和吸附的表面,分别捕获2BS细胞和A549细胞裂解液中与SARS-CoV核蛋白相互作用的细胞蛋白,收集足够量的相互作用蛋白,再利用MALDI-TOF-MS分析获得蛋白的性质。结果鉴定出与SARS-CoV核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26S蛋白酶调节亚单位S10B(蛋白酶体亚单位p42)(蛋白酶体26S亚单位ATPase 6)(P62333),属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类似报道。此研究初步发现了一种与SARS-CoV核蛋白在细胞外相互作用的蛋白,但这种相互作用在SARS-CoV感染及SAR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547.
目的: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导人原代离体成肌细胞,观察该细胞hVEGF分泌情况,探讨成人自体转基因成肌细胞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两步消化法对成人骨骼肌组织消化获取相对较纯的成肌细胞,通过差速贴壁法进行进一步的纯化。以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hVEGF165导入成肌细胞,通过RT—PCR、ELISA和Western-blot进行hVEGF165定量检测,MTT测定和Mile’s实验检测VEGF165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转基因细胞经RT—PCR扩增出一条VEGF的特异性泳带,ELISA显示转基因细胞培养上清VEGF浓度分别达到18.92±1.77rig/mL、19.04±2.15ng/mL,Western blot检测转基因成肌细胞上清均检测到VEGF蛋白特异性的杂交带,MTT显示转基因细胞上清明显促内皮细胞增殖,Mile’s实验显示转基因细胞上清明显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结论:质粒pcDNA3.1-hVEGF165能成功转入成人成肌细胞,转基因细胞能分泌有生物活性的VEGF165蛋白。  相似文献   
548.
水分胁迫对茅苍术根茎生长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控制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不同生长期的土壤含水量,研究了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与涝渍胁迫对茅苍术根茎生长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期,茅苍术根茎生长和挥发油成分含量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的反应不同,其中生殖生长期对水分胁迫较敏感,干旱和涝渍胁迫均会导致根茎生长量和挥发油含量下降。水分胁迫对茅苍术根茎生长量和挥发油含量的影响效应是一致的,导致根茎生长量显著下降的水分条件可使挥发油含量下降,对根茎生长量影响不显著的水分条件则有利于挥发油成分的积累。在果后期进行适当的涝渍胁迫(土壤含水量35.5%~38.5%)有利于茅苍术根茎生长和挥发油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49.
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引种区,油橄榄落叶很严重,从10月初就开始脱落,11月初至12月底为落叶高峰期,即使一年生叶片当年也开始脱落,叶片的寿命短于2年。而在原产地地中海沿岸地区,叶片寿命为3年,落叶高峰期为3~4月,叶片寿命的缩短影响了油橄榄开花座果和果实发育〔1〕。因此延缓油橄榄叶片衰老脱落对促进开花座果和果实发育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超氧自由基(O2)在植物衰老脱落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人们广泛注意。O2可通过启动自由基的链反应及其它类型的再氧化等产生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和过氧化氢。这些活性…  相似文献   
550.
目的:比较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儿血清、肾脏和肝脏组织内HBV感染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方法:45例血清HBV感染标志物阳性的HBV-GN患儿经肾脏组织活检确诊,其中13例同时进行肝脏组织活检,且行HBV感染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45例HBV-GN肾脏病理改变为:膜性肾病(MN)25例(55.6%)、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11例(24.4%)、膜增生性肾炎(MPGN)5例(11.1%)、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性肾炎(EPGN)4例(8.9%),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肾脏组织内以IgG(40例,88.9%)和C3(34例,75.6%)沉积为主。血清HBV感染标志物HBeAg( )组25例(55.6%),HBeAg(-)组20例(44.4%);肾脏组织中HBcAg的阳性率为80.0%(36/45),其中,血清HBeAg(-)组肾脏组织HBcAg阳性率(100.0%)明显高于血清HBeAg( )组(64.0%),(P=0.002)。肝肾同检结果显示HBV感染标志物(HBsAg和HBcAg)在肝脏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6%和53.8%,在肾脏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6%和76.9%,且肝、肾组织中HBV感染标志物表达不同步。结论:HBV-GN患儿血清、肾脏和肝脏组织内HBV感染标志物表达呈明显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