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1篇
  3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在中国沿海地区,因食用织纹螺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最近的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是织纹螺中主要的致毒成分.但是,对于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来源还不清楚.[目的]本研究尝试分离、培养和鉴定织纹螺及其生活环境中的细菌,并对其毒性进行分析,为探明织纹螺中河豚毒素的可能来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后于2006年6月13日和19日在江苏省盐城采集织纹螺样品,应用小鼠生物法对织纹螺样品的毒性进行了测试;从织纹螺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分离细菌,并选择部分菌株进行了室内培养;以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对培养菌株中的河豚毒素进行了检测;通过对细菌16S核糖体DNA(rDNA)部分序列的测定,对有毒菌株进行了初步的种灯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采集的织纹螺为半褶织纹螺,两次采集样品的毒性分别为247 MU(mouse unit,小鼠单位)和270MU/100g组织(湿重).对14个菌株进行了毒性检测,其中有毒细菌9株.产毒菌株的毒性普遍较低,毒性范围为15~96 ng/g.有毒菌株核糖体序列与弧菌(Vibrio)、希瓦氏菌(Shewanella)、动性球菌(Planococcus)、海单胞菌(Marinomonas)、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等菌属有较高的相似性,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研究发现半褶织纹螺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存在能够产生河豚毒素的细菌,说明织纹螺中的河豚毒素可能与其体内及其生活环境中的细菌有关,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2.
 在自控人工气候室内系统研究了稗草阴蔽对大豆根瘤固氮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盆6、12和24株稗草的阴蔽作用下,播后44—101天期间大豆单株根瘤的平均固氮速率分别比无阴蔽对照下降了31.5、39.5和44.5%。稗草阴蔽引起大豆根瘤固氮速率下降的原因与其通过降低大豆植株的受光量及其叶片的CO2传导速率从而降低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有关。播后43一75天期间在每盆6、12和24株稗草的阴蔽作用下,由于大豆植株的受光量分别比无阴蔽对照平均减少了32.1,39.1和43.4%,叶片的CO2传导速率分别比无阴蔽对照平均下降了14.0,16.7和19.3%,导致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无阴蔽对照降低了25.4,32.7和37.3%。  相似文献   
93.
表达猪瘟病毒保护性抗原E0蛋白用以建立猪瘟抗体诊断方法,在标记疫苗(Marker vaccine)的研制和应用上具有重要的血清学鉴别功能,对于监测猪瘟病毒的流行情况和疫苗免疫情况及制定免疫程序具有重要作用.将猪瘟兔化弱毒株(HCLV)E0基因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GEX4T,pET30,pMAL-p2X中,并分别以BL21和BL21-codonplus(DE3)-RP, BL21(DE3)和BL21-codonplus(DE3)-RP,TB1和BL21-codonplus(DE3)-RP为表达菌株.通过摸索IPTG诱导浓度,诱导温度,菌体收获时间,确定E0基因能在pGEX4T/ BL21-codonplus(DE3)-RP和pMAL-p2X/ BL21-codonplus(DE3)-RP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量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15%和30%,表达的重组蛋白主要为包涵体形式.分别采用B-per试剂和超声波裂解配以曲通尿素对包涵体进行洗涤两种方法在pGEX表达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分步透析法对变性的包涵体进行复性,将复性蛋白过GST亲和层析柱得到纯化的GST-E0融合蛋白.以GST-E0融合蛋白为诊断抗原,通过摸索抗原包被浓度,抗体血清稀释倍数初步建立了用间接ELISA检测猪瘟血清E0抗体的方法,为进一步开发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
本实验观察了从新疆产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的冻干毒腺中提取的粗毒及其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所得到的各组分对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①与对政党人胚的肺细胞、正常人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相比,穴居狼蛛毒对培养的SPC-A1有明显的高杀伤作用。例如用于杀伤50%的SPC-A1细胞所需的粗毒浓度为25 μg/ml,而用于杀伤相同量正常人胚肺细胞和淋巴细胞所需的粗毒浓度分别为600-500 μg/ml,即使将粗毒浓度提高到2000 μg/ml,也只能杀伤40%左右的正常人的红细胞。②在粗毒的8个分离组分中,第Ⅲ、Ⅵ和Ⅷ组分表现出杀伤SPC-A1细胞的活性,尤以后两者为明显。③粗毒经100 ℃加热30分钟后,杀伤SPC-A1细胞的活力稍有下降,但组分Ⅳ和Ⅷ经同样的加温处理后,该活性不变,唯组分Ⅲ在加温后该活性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治疗效果及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变化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UAP患者60名,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口服药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变化,对M-CSF、sICAM-1水平采用TMI危险积分进行判定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7%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外周血M-CSF、sICAM-1、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周血水平,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MI危险积分随外周血M-CSF、sICAM-1水平升高,且对比对照组水平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UAP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且能有效改善外周血清M-CSF、CK-MB、sICAM-1水平,M-CSF、CK-MB、sICAM-1三种指标是评估UAP患者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报道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在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治疗中行胃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病人在局麻或基础麻醉下行经皮內镜下空肠造口术,术后行胃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峁?28例患者均操作成功,平均操作时间为(19.5±4.6)min,无严重导管相关并发症。术后第2天开始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平均术后(7.3土1.6)天完全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平均(19.4土7.7)天恢复胃动力夹闭胃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35.8士11.8)天,拔管时营养状况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在胃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中能够起到有效的胃减压和营养支持,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7.
低温,高pH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系质膜,液泡膜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耐冷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幼苗根系质膜、液泡膜ATP酶对低温(8℃)及高pH(8.0)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水稻根细胞质膜和液泡膜上均存在Ca^2+-ATP酶,但活性远低于H^+-ATP酶。耐冷品种武育粳3号经低温(8℃)处理2d,根系质膜和液泡膜H^2+-ATP酶、Ca^2+-ATP酶海性均明显升高,至冷处理12d,H^+-ATP酶、Ca^2+-ATP酶活性有所下降,但仍与对照  相似文献   
98.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镉胁迫对绿豆和箭舌豌豆幼苗根基因组DNA多态性和活性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Cd胁迫降低了2种植物根尖基因组DNA模板的稳定性,导致DNA多态性发生了变化,包括RAPD谱带的增加、缺失及其荧光强度的改变;同时,Cd胁迫抑制了根的伸长生长,促进了根内超氧阴离子( O2-)产生和过氧化氢(H2O2)积累;Cd胁迫下2种植物根的伸长与其根内O2-产生、H2O2积累以及DNA多态性呈负相关,DNA多态性与Cd胁迫下H2 O2积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
感染性分子克隆是研究病毒复制和致病机制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应用PCR诱变技术解决了外源片段易于自连的难题,成功将2个PCV2SD1株全基因组(DQ346683)头尾相接插入到真核生物表达载体pSK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重组质粒pSK-2PCV2;另外课题组成功构建含单个PCV2全基因组的pSK-PCV2和自身环化质粒ds-PCV2。将所得3种质粒分别转染无PCV污染的PK-15细胞系,经10次连续传代后,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显示三者均在细胞核中聚集大量的病毒抗原;经RT-PCR检测都有PCV2特异性基因转录;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约为17~20nm的典型PCV2病毒粒子;经测序鉴定所拯救出的病毒与亲本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100%。拯救出的PCV2与亲本病毒具有相同的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应用PCR诱变技术成功构建PCV2双拷贝感染性克隆,并经体外拯救证实其具有感染性,为进行PCV2分子特性及致病机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根系抗坏血酸在小麦幼苗铝耐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3个铝耐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Al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抗坏血酸含量以及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Al耐性品种‘Atlas 66’质外体中抗坏血酸总含量随着处理 Al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而在Al敏感品种‘Scout 66’和‘扬麦9号’中显著降低。同时,‘Atlas 66’质外体中还原型抗坏血酸含量在高浓度Al处理下显著升高,2个敏感品种则在低浓度Al处理下还原型抗坏血酸含量略有升高。耐性品种‘Atlas 66’根系共质体还原型抗坏血酸和抗坏血酸总量在5~40μmol·L-1AlCl3处理下无显著变化,而在 2个敏感品种中则随处理Al浓度的增加显著下降。80μmol·L-1AlCl3处理下‘Atlas 66’根系质外体和共质体抗坏血酸氧化酶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而在‘Scout 66’和‘扬麦9号’中则均显著降低。因此Al胁迫下‘Atlas 66’根系质外体抗坏血酸含量的升高和共质体抗坏血酸含量的维持以及Al毒害下抗坏血酸利用率较高可能是其Al耐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