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2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3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5篇 |
1962年 | 4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桦褐孔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酸乙酯和甲醇为提取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剩余残渣采用热水浸提,最终得到桦褐孔菌不同极性提取物,对其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作用进行了研究,确定桦褐孔菌的抗氧化能力,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桦褐孔菌功能性食品奠定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分及BHT,桦褐孔菌提取物有望成为功能性食品组分中合成抗氧化剂的天然替代品。 相似文献
82.
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病毒的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荧光显微技术,于2007年3~11月,对大连市附近4个地区的刺参养殖池塘及相应的海域进行了浮游病毒丰度的监测和分析,对刺参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病毒丰度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进行了探讨。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刺参养殖池塘浮游病毒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8月中旬平均丰度达到峰值,为2.54×10^10个/L,7月下旬浮游病毒的平均丰度最低,为1.43×10^9个/L。复州湾海域的浮游病毒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该地区浮游病毒丰度平均达到1.17×10^10个/L,夏家河子地区浮游病毒丰度最低,平均为3.89×10^9个/L。同一刺参养殖池塘中部区域的浮游病毒丰度高于进水和排水口。刺参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病毒丰度与养殖池塘所处的海区位置、养殖池塘的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84.
论植物园的活植物收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植物园活植物收集评价、引种中的取样方法和迁地保护种群大小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活植物收集的评价包括科学性和代表性,最具有科学意义的是经过调查从野外收集的有完整记录的材料,其次是从植物园等机构 引种的有记录的材料,再次是从各地引种的基本上无记录的材料.根据收集物的代表性可分为具有保护意义的收集和保护性收集.取样技术主要针对保护性收集而言,要求收集样本能涵盖该物种95%以上、频率大于5%的等位基因.活植物收集种群的大小应从科学性和现实性二方面来考虑,对植物园里大量的具有保护意义的收集,其种群大小为乔木10~20株,灌木40~50株,草本100~200株;对于保护性收集则至少为乔木50~100株,灌木200株或更多,草本300~500株以上.另外,对当前植物园活植物收集圃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利用枯草杆菌芽孢呈递技术制备表达SARS冠状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的重组芽孢。方法:将枯草杆菌 CotB 基因构建到基因组整合质粒pDG1664中,再将 RBD 基因连接到 CotB 基因的下游,构建成重组质粒pDG1664-CotB-RBD,通过同源重组整合到PY-79枯草杆菌基因组中;利用红霉素抗性筛选重组菌并进行PCR和DNA测序鉴定,Western印迹鉴定重组菌芽孢表面RBD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表达RBD的重组芽孢以口服方式免疫小鼠,通过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芽孢的免疫原性。结果:制备出枯草杆菌基因组整合了RBD抗原基因的重组菌株RS1931,形成的重组芽孢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62×103的CotB-RBD融合蛋白;重组芽孢免疫的小鼠血清RBD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在末次免疫后2周可达1∶10880,重组芽孢初免后18周的小鼠脾细胞中IFN-γ+CD4^+、IL-4+CD4^+和IFN-γ+CD8^+T细胞比例上调,表明重组芽孢经口服免疫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结论:针对SARS冠状病毒S蛋白RBD建立了枯草杆菌芽孢呈递技术方法,制备出在枯草杆菌芽孢表面稳定表达外源RBD蛋白的重组株,获得的重组芽孢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开发芽孢呈递型SARS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高质量浓度IBA和插条木质化程度对兔眼蓝浆果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速蘸法研究了高质量浓度(3 000、5 000、7 000和9 000 mg.L-1)IBA对兔眼蓝浆果(Vaccinium asheiReade)品种‘粉蓝’(‘Powderblue’)、‘梯芙蓝’(‘Tifblue’)和‘芭尔德温’(‘Baldwin’)插条生根率和开始生根时间的影响,并对木质化程度不同的‘顶峰’(‘Climax’)和‘雾达德’(‘Woodard’)插条的生根率和开始生根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3 000~9 000 mg.L-1IBA溶液速蘸3 s,3个品种插条的生根率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P<0.05),开始生根时间则较对照明显提前,但不同品种有明显差异;随IBA质量浓度的提高,‘粉蓝’和‘芭尔德温’的生根率逐渐增加,开始生根时间逐渐提早,以9 000 mg.L-1IBA处理组的生根率最高(分别为93.98%和86.46%),开始生根时间最早(分别为15和21 d);品种‘梯芙蓝’插条的生根率则以5 000 mg.L-1IBA处理组最高(88.02%),开始生根时间最早(18 d)。木质化程度不同的插条生根率有显著差异(P<0.05),木质化程度越低,插条的生根率越高且开始生根时间越早;采用木质化程度低的插条,品种‘顶峰’和‘雾达德’插条的生根率分别达到88.54%和77.60%,开始生根时间分别为25和29 d。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IBA速蘸法是兔眼蓝浆果扦插生根的有效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IBA浓度;从木质化程度及插条可取数量两方面考虑宜选用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插条。 相似文献
87.
(1) 经烃基化剂处理后及经电离射线辐射后所看到的生物学变化是由于细胞内极少量的重要大分子中产生了化学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代谢过程的终末效应。 (2) 体外研究提出这二类作用剂都通过DNA分子的损害使其变得对细胞没有用处,从而产生它们的影响。蛋白和许多细胞内的其他分子亦将被改变,但由于无论射线或烃基化剂对各种蛋白所产生的影响或反应在程度上都差不多,这些反应就不象是重要的,因为此时任何一个蛋白(或酶)被抑制的百分比将都是非常小的。 (3) 核蛋白以局部高浓度存在于细胞内,在这些地方,双功能基试剂使不同DNA分子的磷酸基交互连结,甚至在DNA与蛋白结合时,这些磷酸基仍是易罹损害的。这个交互联结过程是使DNA失去作用的特别有效的方式,它解释为什么多功能基物质比单功能基物质如此有效得多,后者只有封闭许多单独的磷酸基后才能使DNA钝化,而单一的交互联结即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4) 除磷酸基外,DNA中所有反应中心(如氨基)都是深藏不露的,这解释何以酰化剂和其他易与在生理条件下与蛋白结合的氨基反应物都不是类放射物质。体外试验指出,在生理条件下使DNA产生化学改变的最简单的方式即是封闭磷酸基;而是否能对闭磷酸基,也恰恰是区别类放射烃基化剂与其他能与细胞成份起反应但没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的方法。 (5) DNA对电离放射是非常敏感的,后者高度有效地以直接作用使多核甙酸主链断裂;这个效应主要在核中发生,因为核含大量固体成份。 (6) 不论烃基化剂和射线都能使DNA产生如此深刻的化学变化,使其变得对细胞不再有用。这些反应似乎相对地缺乏选择性的,因此所有直接与DNA联系的细胞功能都将易受损害。这当能解释所产生的效应的广泛性。有人认为放射线与烃基化剂的生物学作用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差异都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即烃基化剂必需通过扩散进入細胞,因此部分DNA分子比其他一些DNA分子更容易与作用物接近。 相似文献
88.
曾观察17个双磺胺类及苯骈噻二嗪类衍生物对大鼠的利尿、排盐及排钾作用,结果表明双磺胺类作用较差;双氢氯噻嗪(HCT)类中,3位氢原子为简单基团取代的化合物(HCT-6,HCT-13,HCT-14及HCT-16)仍保留与HCT相近的利尿与排盐作用,但为芳香基取代的HCT-18卽无利尿活性,5-氯-双氢氯噻嗪(HCT-55)及Benzthiazide(CT-S)的利尿作用与HCT相等。对其中6种化合物(CT,HCT,HCT-16,CT-S,HCT-55及HCT-18)进行了在大鼠体内代谢特点的研究。发现口服后,所有这些化合物均主要以未变形式自尿排出。各化合物自胃腸道消失的速度与化合物的油/水分布系数有平行关系(HCT-18例外):HCT-55分布系数较大,吸收最快;反之,CT的分布系数最小,而且pKa值鞍低(CT的pKa_1为6.7,其他化合物的pKa_1均在9.0—9.2),吸收亦最慢。各种化合物均在腎(或肝及腎)分布最高,其他各脏均无明显堆积。口服后药物自尿的排泄速度基本上与自胃腸道消失的速度平行;静脉注射后,则以CT-S,HCT及HCT-55排泄最快,CT和DSA较慢,HCT-18最慢。本文还討論了这些化合物在腎脏的轉运特点与产生利尿作用之间的可能联系。本文曾经雷海鹏及金蔭昌二先生指正,特此致谢。 相似文献
89.
旱地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而水分是旱地植被生长的一大限制要素。尽管土壤水分与饱和水汽压差对植被生长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证实,然而目前二者对植被生产力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形成因素仍未得到深入研究,这对研究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带来了挑战。为了填补这一认知空白,研究收集了多源气象、根区土壤含水率和总初级生产力产品,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量化了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根区土壤含水率和饱和水汽压差的敏感性,结合土地覆盖数据和分档平均方法分析了敏感性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全球旱地饱和水汽压差与植被生产力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根区土壤水分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以正效应主导,饱和水汽压差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以负效应主导;相较于森林和灌木,饱和水汽压差对植被生长的负效应及根区土壤含水率对植被生长的正效应在农田、草地和苔原及半干旱区更为强烈;植被生产力对饱和水汽压差和根区土壤水分的敏感性在数量上总体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性。综上,植被种类和气候条件是导致全球旱地植被生产力对土壤水分和饱和水汽压差敏感性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