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3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2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48篇
  2008年   19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050篇
  2001年   1296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7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51.
目的研究生长休止蛋白(Growth arrest-specific protein 7,Gas7)在大鼠梨状皮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s7核酸与蛋白在SD大鼠胚胎第18.5天(E18.5)、E20.5、出生当天(P0)、生后第7天(P7)、P14、P21和成年(Adult)各时期梨状皮质中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Gas7核酸在大鼠梨状皮质各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在P14时表达最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梨状皮质在E18.5时即出现Gas7免疫阳性产物,至P7时出现清晰的Gas7免疫阳性细胞,至P14时细胞数达到峰值,免疫阳性反应最强,P21细胞数少于P14(P0.05),Adult细胞数少于P21(P0.05)。结论 Gas7在梨状皮质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差异性,提示Gas7可能在梨状皮质结构形成和功能成熟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52.
目的研究Claudin5和MMP-13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90例食管鳞癌组织、2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laudin5和MMP-1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Claudin5和MMP-1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56%(77/90)和82.22%(74/90),而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laudin5和MMP-1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0%(7/28)和21.43%(6/2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3的蛋白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明显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的MMP-1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Ⅱ期组(P0.05)。MMP-13和claudin5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6356 P0.01)。结论 MMP-13和claudin5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MMP-13可能作为食管鳞癌临床判断预后的又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53.
目的探讨原发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卵巢MG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预后、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卵巢MGCT占我院同期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12.2%(12/98),卵巢MGCT可由多种生殖细胞肿瘤成分组成,镜下形态多样,肿瘤成分包括无性细胞瘤、卵黄囊瘤、畸胎瘤、胚胎性癌、绒毛膜癌。其中9例(75%)包含2种不同的生殖细胞肿瘤成分,2例(16.7%)包含3种不同的肿瘤成分,1例(8.3%)包含4种不同的肿瘤成分。结论卵巢MGCT非常少见,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的不同与其所含成分相关,准确的病理诊断非常必要,免疫组化标记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4.
CBL是不同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设计和分析完成学习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我校近年来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55.
目的研究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模型中ING4表达变化的规律及其与PHDs、HIF-1α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复制HPH大鼠模型,在缺氧不同时间点,测定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重塑(HPVR)。原位杂交、RT-PCR、检测肺内ING4、PHD1、PHD2、PHD3及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及部位,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以上蛋白质表达水平及部位。结果 (1)缺氧7d后大鼠的mPAP开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缺氧14d后出现肺血管重塑和RVHI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蛋白在缺氧3d组表达均开始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缺氧7d达高峰,14d和21d稍下降。HIF-1αmRNA在缺氧14d后表达略增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2)对照组PHD1蛋白质呈阳性表达,缺氧14d下降,缺氧21d保持较低水平。PHD1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PHD2蛋白质和mRNA呈阳性表达,缺氧3d增高,缺氧14d达高峰,缺氧21d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PHD3蛋白质呈弱阳性表达,缺氧3d明显增高,缺氧7d保持高水平,缺氧14d和21d下降。对照组肺小血管PHD3mRNA缺氧3d后迅速增高,缺氧14d达高峰,缺氧21d保持高水平。(3)对照组ING4蛋白质呈弱阳性表达,缺氧3d和7d后表达增高,缺氧14d达高峰,缺氧21d稍有下降。对照组ING4mRNA呈阳性表达,缺氧7d组比表达显著增高,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在缺氧组大鼠中ING4蛋白质与HIF-1α蛋白质及mPAP、RVHI、WA%负相关。结论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ING4、PHDs和HIF-1α的表达变化,可能在HPH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56.
目的探究烟曲霉静息孢子、膨胀孢子以及菌丝对巨噬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培养烟曲霉并收获静息孢子,在沙保弱液体培养基中振荡不同时间获得膨胀孢子及菌丝。以3种形态的烟曲霉分组处理RAW264.7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LC3BⅡ蛋白的表达量,逆转录PCR检测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Atg12 mRNA的转录水平。观察不同形态的烟曲霉刺激GFP-LC3B-RAW264.7细胞后GFP-LC3B的表达与定位。结果膨胀的烟曲霉孢子及菌丝刺激巨噬细胞后LC3BⅡ表达水平升高;Atg5与Atg12 mRNA的转录均明显增高,Atg7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膨胀孢子诱导LC3B呈斑点样聚集并与之共定位,烟曲霉菌丝刺激后自噬体增多。结论烟曲霉膨胀孢子与菌丝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自噬水平,静息的分生孢子不能引起巨噬细胞自噬功能的应答。  相似文献   
957.
目的探讨HMGA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在胃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小干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细胞增殖分析、PCR等技术完成实验。结果 HMGA1的特异敲除明显减少细胞生长。β-Catenin或下游c-myc的损失减少HMGA1表达,而Wnt3a处理增加HMGA1和c-myc的转录。结论这些数据表明,HMGA1参与胃癌细胞形成和增殖通过Wnt/β-Catenin通路。  相似文献   
958.
目的对杭州地区市售发酵乳制品中分离鉴定的乳酸菌进行耐药传播的安全性分析,旨在揭示发酵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可传递耐药基因的超级耐药菌。方法自行分离鉴定的耐药乳酸菌,提取质粒并电泳分析是否存在质粒;以耐受叠氮化钠的大肠埃希菌J53作为受体菌进行质粒接合试验;若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发现存在耐药质粒,且耐药性可通过质粒传播,评定为3级。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发现存在耐药质粒,但接合试验未能证明耐药性可通过质粒传播,评定为2级。乳酸菌存在耐药现象,但未检测出耐药质粒,评定为1级。结果美丽健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MLJ-G-2)和乳杆菌(MLJ-G-1)检测出含有质粒,但不会发生耐药转移,三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2、1。伊利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YL-G-3)、乳杆菌(YL-G-1)、嗜热链球菌(YL-Q)检测出含有质粒,但不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2、1、2。味全产品中分离的双歧杆菌(WQ-G-3)、乳杆菌(WQ-G-1)、乳杆菌(WQ-G-2)、嗜热链球菌(WQ-Q)均检测出含有质粒,其中乳杆菌(WQ-G-1)、乳杆菌(WQ-G-2)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3、3、2。光明产品中分离的乳杆菌(GM-G-2)、乳杆菌(GM-G-3)、嗜热链球菌(GMQ)检测出含有质粒,乳杆菌(GM-G-2)会发生耐药转移,四种菌耐药危害等级分别为2、1、3、2。蒙牛产品中只分离的嗜热链球菌(MN-Q)检测出含有质粒,不会发生耐药转移,耐药危害等级为2。结论发酵乳制品中分离所得的乳酸菌81.2%的菌能检测出质粒,耐药性可能与质粒相关,存在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18.8%的菌的耐药性可通过质粒接合发生传播,存在直接的生物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959.
目的了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耐药状况以及肺部感染病例的临床预后,为临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培养到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420株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回顾性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并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0株鲍曼不动杆菌来源以重症监护室(ICU)为主,占45.96%。其次为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占36.19%。标本构成中以呼吸道标本最高(66.90%),其次为血培养(8.81%)。共有79例(18.8%)患者≥2个部位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其中62例(78.5%)呼吸道是首发的分离部位、之后出现第二个部位培养阳性。体外药敏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2%、15.9%、35.6%、64.2%、71.1%、79.1%和88.9%。选取其中诊断为肺炎患者72例。72例患者粗死亡14例(19.4%)。患者病情好转组治疗初C反应蛋白平均水平为69.5 mg/L、死亡组为137.6 mg/L,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病情好转组治疗初APACHE II为16.4、死亡组为19.7,经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住重症监护室、外科手术后患者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的主要人群,18.8%的患者在多个部位培养到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高,抗菌药物选择困难。治疗初期C反应蛋白和APACHE II水平对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0.
目的通过对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发生阻塞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对比分析,了解伴有阻塞性肺炎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收治的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共450例。经核查资料后,进入统计学的伴有阻塞性肺炎组100例,不伴有阻塞性肺炎组112例,均为初治。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吸烟情况、分期、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初始疗效、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计数资料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本组研究中伴有阻塞性肺炎组患者100例中,吸烟患者占76%,小细胞未分化癌患者占81%,中心型癌患者占52%,广泛期患者占57%,NSE阳性率为92%,均高于不伴有阻塞性肺炎组患者。不伴有阻塞性肺炎组的小细胞癌患者初始疗效有效率明显高于伴有阻塞性肺炎组患者。两组在性别、年龄、居住环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阻塞性肺炎组的小细胞肺癌患者NSE阳性率高于不伴有阻塞性肺炎组。吸烟是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阻塞性肺炎的高危因素。阻塞性肺炎降低小细胞癌患者化疗初始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