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6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7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在东北林区胡桃楸树上常见两种害虫,过去大家都叫胡桃金花虫,常常大量发生,造成严重危害,例如1959—1962年吉林省净月潭林场人工林内、1956年黑龙江省带岭和1960年五营原始林内都曾大量发生,作者名之为胡挑楸扁叶(虫甲)(G.peltoidea Gebler)和胡桃扁叶(虫甲)(G.thoracica Baly),前者分布于东北的北部地区,后者分布于南部地区和华北。由于这两种害虫外形十分相似而生活习性又完全相同,所以一般误认为同种或互相混淆。本文对这两种害虫主要形态特征作简单识别介绍。 相似文献
152.
153.
154.
本实验运用多肽抗体、磷酸化抗体和半定量RT-PCR技术,研究了叶绿体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CAP)处理对拟南芥叶片在生长光强下LHCⅡ蛋白与PSⅡ核心蛋白的磷酸化、STN7和STN8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CAP处理叶片在生长光强下STN7基因表达的mRNA水平减少,类囊体膜上酶蛋白含量较低,LHCⅡ蛋白磷酸化水平也较低;而STN8基因表达的mRNA水平增加,类囊体膜上酶蛋白含量增加了1倍,与PSⅡ核心蛋白中D1、D2和CP43的磷酸化水平较高相吻合.研究表明,氯霉素抑制叶绿体蛋白合成后并影响核基因STN7和STN8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5.
156.
为研究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树皮的化学成分,通过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分离纯化,从蒙椴树皮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其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数据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计曼尼醇乙酸酯(2),羽扇豆醇(3),二十四碳酸(4),三棕榈酸甘油酯(5),β-谷甾醇(6),胡萝卜苷(7)。其中化合物1-5、7均为首次从椴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7.
158.
黄龙病菌侵染过程中柑橘CsMYB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YB类蛋白是一类与植物防卫反应有关的转录因子家族,本研究利用构建的甜橙健株与感染黄龙病的病株差减(SSH)文库,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一个MYB类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sMYB(GenBank登录号为HQ841074)。柑橘CsMYB基因的cDNA全长为1 306 bp,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包括一个909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以及一个典型的26 bp poly-A,编码30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2.97 kD,等电点为8.5。同时,还有MYB类基因的保守特征区域,即在N端有两个典型的MYB DNA结合域:R2和R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柑橘CsMYB基因受到黄龙病菌侵染后的不同时期表达量不同,伴随着黄龙病病程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表达变化。推测CsMYB基因是一个转录因子,可能参与柑橘对黄龙病菌的防御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59.
本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对三组足月初产孕妇共30例进行了TCD主要指标的测定,经统计学处理,正常组、轻度妊高征组的TCD主要指标均在正常人的范围内。而中度、重度妊高征组的TCD主要指标高于正常范围,有显著差异(P<0.0005),左右两侧血管的血流速度不相等,差异超过19.5cm/s。作者等认为TCD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无创伤性、重复,性好、数据可靠的新型检测手段。将TCD作为中度,重度妊高征足月初产孕妇产前、产后的主要监护手段是有一定的现实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