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94篇
  79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81.
利用PCR方法扩增炭疽杆菌噬菌体裂解酶 (γlysin)基因 ,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 2b中 ,经菌落PCR筛选、序列测定和酶切鉴定证实表达载体pET22b-γlysin构建成功 ,并在EscherichiacoliBL21(DE3)中获得了高表达。目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40% ,5L发酵罐中的产酶水平高达 15g L。菌体经超声破碎 ,制备无细胞抽提液 ,StreamlineSP和SPHP柱层析以及SephacrylS-100凝胶过滤三步纯化 ,得到分子量为 2 7kD单一条带的目的蛋白 ,薄层扫描分析显示其纯度大于 95 %。目的蛋白的收率为19.1% ,纯化倍数为350。生物活性鉴定重组的γ噬菌体裂解酶具有特异性 :可快速裂解炭疽杆菌 ,比活为 1400u mg左右 ;而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蜡样芽孢杆菌没有裂解活性。  相似文献   
782.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一直处于探索和实践之中。教研室针对 99级学生在《发酵工程》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采用个案教学法 ,并且部分学生有进一步的实践机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主要就相关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783.
耐高温酵母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酒精发酵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 38 1个自然样品中筛选得到 2株耐高温酵母THFY 4和THFY 1 6。THFY 4能够在51℃ ,含 30 %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 ;THFY 1 6能够在 45℃ ,30 %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经初步鉴定 ,THFY 4为克鲁维属酵母 ,THFY 1 6为酵母属酵母。进一步的 37℃发酵实验证明 ,THFY 4在静置条件下的发酵性能很差 ,发酵 60h只能从 2 0 %的葡萄糖产生 4 88% (v v)的酒精 ;而THFY 1 6在相同的条件下从 2 0 %的葡萄糖中产生 1 1 44%  相似文献   
784.
鸡新城疫口服DNA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免疫效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含新城疫病毒(NDV)F48E9株融合蛋白(F)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F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ZJ111株(ZJ111/pcDAN3-F)口服接种小鼠和雏鸡。结果表明:利用该减毒株作为载体传递DNA疫苗具有相对安全性。用酶切和PCR鉴定法证实在体内外无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重组质粒在受体菌ZJ111菌株内比较稳定。ZJ111/pcDAN3-F以每羽108cfu免疫雏鸡,2周后二免,二免后4周攻击致死剂量的强毒株F48E9,观察其免疫效力。结果表明:重组ZJ111/pcDNA3-F菌株不仅能诱导雏鸡产生抗NDV抗体,而且能诱导法氏囊B淋巴细胞和胸腺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对强毒株攻击的保护率为66.7%,高于pcDNA3-F裸质粒DNA疫苗注射免疫组(50%)。上述结果初步提示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传递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为研制低成本、实用化的口服禽类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5.
从皖北盐碱地土样中分离到 011菌株 ,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以及胞外碱性蛋白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011菌株符合地衣芽孢杆菌种的特征 ,但该菌芽孢端生、孢囊膨大、中度耐盐、高度耐碱 ,可在NaCl浓度为 13%和pH11的培养基中生长 ,这些特征又不同于该种几个模式株 ,因而将 011菌株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的一个亚种 ,命名为地衣芽孢杆菌砀山亚种(Bacilluslicheniformissubsp .dangshanensis)。该菌在发酵培养基中能产生较高产量的胞外碱性蛋白酶 ( 72  相似文献   
786.
快速检测植物类囊体膜蛋白体内磷酸化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特异的磷酸蛋白探针,建立了快速检测植物类囊体膜蛋白体内磷酸化的方法,可以检测到光照处理的豌豆叶圆片类囊体膜中8条磷酸化蛋白带存在,它们的分子质量分别为65、45、36、33、30、29、20和10 ku.进一步使用光系统Ⅱ反应中心蛋白和捕光色素复合物Ⅱ(LHCⅡ)的特异抗体,确定了上述磷酸化蛋白的归属,分别是磷酸化D1和(或)D2的聚合体(65 ku)、CP43(45 ku)、D2(36 ku)、D1(33 ku),LHCB1(30 ku),LHCB2(29 ku)和psbH gene产物(10 ku),20 ku小肽尚不清楚其来源.并与其他几种检测磷酸化蛋白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87.
中国树花是广布于北半球的一种地衣,具有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和治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本研究首次对中国树花Ramalina sinensis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结果表明其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长度为38 265 bp的环状分子,共编码42个基因(1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个rRNA基因和25个tRNA基因),碱基组成具有明显AT偏好性,其中24个tRNA被成功预测为典型三叶草结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该线粒体基因组对A/U结尾的密码子具有明显偏好性。树花科地衣共线性分析没有发现大面积的基因重排现象。与间枝树花R. intermedia的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显示这2个物种有着较为亲密的适应性进化关系。15个PCGs的Ka/Ks值各不相同,说明这些基因正在接受不同的选择压力。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中国树花与间枝树花的亲缘关系很紧密。本研究为树花属的资源保护、系统进化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88.
在多次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及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1种中国新记录植物——多支守宫木(Sauropus racemosus Beille).其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无毛,叶片膜质,总状花序 3~5支聚生于老茎下部的小枝脱落处,蒴果扁球状,红色,果皮 6 爿裂,极易与守宫木属其他种区分,因其多支花序聚生于老枝而取名为多支守宫木.该文详细描述了多支守宫木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植物彩色照片、分布信息,并基于IUCN的评估标准对该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多支守宫木的发现再次丰富了中越边境地区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中越边境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同时也体现了该地区的植物调查尚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789.
为探究片段化生境中木本植物种子雨的基本特征,该研究根据 2015-2020 年(研究期间)在千岛湖样岛上的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样地内每月收集的种子雨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木本植物的种子雨密度进行年际差异分析,对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的种子雨密度进行月份间差异性分析,并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究岛屿空间特征(岛屿面积、距最近岛屿的距离、距大陆的距离)以及气候因子(0℃以上积温、降水量)对木本植物以及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的种子雨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5-2020 年 6 年间,在 29个样岛用 240 个收集器共收集到 877178 粒木本植物的成熟种子,属于 26 科 40 属 52 种.(2)动物传播是木本植物主要的种子传播方式,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的种子雨时间动态存在较大差异.(3)木本植物的种子雨年密度与岛屿面积和年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4)自主传播物种的种子雨月密度与距最近岛屿的距离呈显著正相关,而动物传播物种的种子雨月密度则与距大陆的距离呈显著正相关,风力传播物种的种子雨月密度与月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表明,生境片段化通过岛屿空间特征影响了木本植物种子雨的时间动态.  相似文献   
790.
【背景】家蚕中肠型脓病是一种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病毒病,其病原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该病原抗逆性强、宿主域广,防控难度大。【目的】调查广西蚕区家蚕中肠型脓病发生情况,并研究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性、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为养蚕生产中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外观和解剖观察病症与显微镜检验相结合,调查养蚕生产家蚕中肠型脓病的发生率;采用生物试验方法测定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病毒的外部形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多角体病毒的内部结构;采用PCR扩增和测序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广西蚕区家蚕中肠型脓病普遍存在,金城江蚕区和东兰蚕区的家蚕中肠型脓病平均发生率分别为6.06%和13.02%,最高发生率达到30.41%;分离获得2株BmCPV病原(暂命名为BmCPV-J和BmCPV-D),它们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88×103 PIBs/mL和1.63×104 PIBs/mL,都具有很强的致病性;2株BmCPV的形态均为六角形多角体,大小有差异,多角体直径为1.0-3.4 μm;从2株BmCPV内部结构观察到球形病毒粒子,直径为30-50 nm,有刺状突起;可以扩增出BmCPV-J和BmCPV-D的RNA复制酶基因目的片段,BmCPV-J的目的片段序列与BmCPV参考株一致,而BmCPV-D的目的片段序列与参考株有2个碱基的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中肠型脓病危害严重,该病病原感染力强、分布广,多角体病毒具有典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特征,属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研究结果为养蚕生产中有效防控家蚕中肠型脓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