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8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昆虫迁飞行为的参数化Ⅱ.模式与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翟保平  张孝羲 《生态学报》1997,17(2):190-199
对通过昆虫迁飞行为分析得到的迁飞时间参数、高度参数、速度和方向参数等分别以一定的数学形式加以表达。其中,起飞时间以日出日没及晨昏朦影时刻为基准,用天文公式求出;边界层顶与飞行低温阈限所在高度及运行高度上的风速、风向由一维湍能(TKE)模式以E-ε闭合做数值模拟:对飞行力较弱的小型或微小昆虫做随风运行处理,而对大型昆虫则根据其自身的飞行速度和定向方位与其飞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做矢量运算,求得位移方向和速度。通过我国小地老虎和草地螟标放回收试验结果的检验,表明本文提出的迁飞行为参数化方案是合理可行的。以此为基础组建数值模型进行昆虫迁飞轨迹分析,可望进一步提高迁飞性害虫异地预测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是新疆多种农作物的主要害虫。虫口密度最高时,每平方米可达150头。为了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我们于1973年开始应用颗粒体病毒防治黄地老虎。室内外试验表明,此病毒对黄地老虎的感染力强,死亡率高。现将研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Woodcock、Florio等人曾探索过血液的冷冻保存问题,但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949年Polge和Smith等发现甘油对精子的冷冻有保护作用。翌年Smith应用甘油作保护剂冷冻保存红细胞试验成功。这个重要发现使冷冻保存血液的工作迅速发展起来,并有大量的工作报道,但一直未解决去除保护剂的方法。1956年Tullis使用Cohn分离器将解冻的红细胞与甘油分开,从而使冷冻红细胞最早应用于临床。但由于方法过分复杂,未能得到  相似文献   
14.
双斑萤叶甲研究简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坝下几县,普遍发生一种甲虫,主要以成虫为害玉米花丝、高梁、谷子花药,影响作物授粉。它还咬食上述作物刚灌浆的嫩粒,造成籽粒破碎。同时为害豆类、马铃薯、蔬菜、白麻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据阳原县统计,1976年发生面积达8万多亩。据群众反映,此虫发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年不为害庄稼,自1964年发现为害谷子,故称为“谷罗子”,它的发生程度与8月份降水量有密切关系,降水量愈少,发生程度愈重。在同一地区,旱坡地一般重于水浇地和盐碱地。 此虫经过鉴定为双斑萤叶甲,学名是 Mono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叶甲科(Chrysomelidae)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 双斑萤叶甲在我国分布极广,现已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河北、山西、陕西、江苏、  相似文献   
15.
氧代赖氨酸对实验性肝炎的药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四氯化碳引起小白鼠中毒性肝炎,同时每天注射I-677 100毫克/公斤,对一次中毒的急性肝损伤或反复中毒5次疗程15天的亚急性肝损伤都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GPT)作用,病理切片证明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都较对照组为轻。在四氯化碳中毒连续8周引起肝硬化的过程中,每日给予I-677,除血清胆红素降低外,对其他肝功能、肝胶元含量和肝组织切片检查,均无明显影响。I-677作用机理的研究发见,血清GPT的降低与肝组织GPT的降低有关,同时给予L-赖氨酸,不能对抗其降酶作用。I-677与肝匀浆或高GPT血清在体外培养,未观察到对GPT的直接抑制作用。与GPT抑制剂氨氧醋酸比较,后者在体外有明显抑制GPT作用而体内则无降酶效果。大白鼠每日灌胃I-677 80~320毫克/公斤(临床剂量的8~32倍),连续11周,可引起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和丙球蛋白的升高。用氚标记赖氨酸对蛋白的掺入试验也证明,大剂量I-677对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脂肪转运有一定影响,但这种作用可被赖氨酸所对抗。  相似文献   
16.
我区商丘县郭村公社邓桥大队,于1974年首先开始引用胡蜂防治棉花害虫,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总结群众经验,弄清胡蜂在商丘地区的发生规律,使之为农业生产服务,1975年商丘地区农林科学研究所、虞城县农林科学研究所和郭村公社邓桥大队科研站共同协作开展了胡蜂发生规律及利用的研究。我们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在全区掀起了利用胡蜂防治棉花害虫的群众运动。截至1975年10月底,据初步统计,全区八  相似文献   
17.
双光源诱杀农林害虫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点灯诱虫既是测报工具,又是综合防治措施之一。但目前所用的多为黑光灯。为了搞好棉铃虫的测报和防治,1972年我地区开始较大面积地使用黑光灯。普遍反映,灯下蛾量少,高峰不明显,未能起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诱蛾量,我所从1973年起,进行了双光源诱虫试验,两年试验证明,双光源不仅能诱杀较多的棉铃虫,还能诱杀大量其他害虫,有的害虫比黑光灯或200瓦电灯诱集量多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高峰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