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了解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妇女的人群特征,探讨导致妇女人工流产的相关因素,为减少非意愿妊娠提供干预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丰台区四家二级医院计划生育门诊同期行人工流产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调查问卷4381份。调查对象中,平均年龄26岁(16.54岁),本市户籍占26.8%,外地户籍73.2%;已婚65.33%,未婚34.67%;文化程度初、高中占62.5%;职业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服务员23.5%、公司职员18.2%、个体工商户10.5%;重复流产为37-3%。非意愿妊娠占83.24%,,非意愿妊娠的原因,39.53%是未避孕,43.71%为避孕失败,而避孕失败的原因中又以避孕套避孕失败居首;意愿妊娠占Ⅲ6.7鹞%,最终选择终止妊娠的原因分别为个人工作因素、情感因素及优生考虑。结论i为降低l妇女非意愿妊娠及重复流产率,对育龄妇女,尤其是流动、未婚人群,需广泛开展性健康教育及避孕方式知情选择,加强避孕知识以及人工流产危害的宣教,指导避孕方法的正确使用,同时,各级医院亟待开展流产后服务。  相似文献   
102.
梅REM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优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构成梅REM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主要成分适宜浓度、SSR引物选择性碱基的添加以及REMAP-PCR扩增产物检测的非变性PAGE最佳浓度,建立了适合梅REMAP分子标记的技术体系,并对24个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适宜梅REMAP-PCR的反应体系为:25.0 μL总体积中,基因组DNA 40.0 ng、2.5 mmol/ L MgCl2 1.5 μL、2.5 mmol/L dNTPs 2.0 μL、10×PCR Buffer(TaKaRa) 2.5 μL、Taq DNA聚合酶1.5 U、10 μmol/L LTR引物1.0 μL、10 μmol/L SSR引物1.0 μL,且SSR引物的3′端加碱基可明显提高REMAP的扩增效果,但碱基数量无明显影响.(2)5.0%非变性PAGE电泳条带数量多,扩增范围广(300~2 000 bp),且各品种扩增产物均可显示,能够清晰地反映品种间的多态性.(3)24个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花梅的绿萼型及朱砂型分别聚在一起,这与形态学分类的结果一致,证明建立的REMAP技术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3.
为了解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性的遗传规律,对栽培菊花与菊属-近缘属属间杂种杂交后代耐盐性进行了遗传分析。以栽培菊花'韩2’为母本,大岛野路菊×芙蓉菊属间杂种为父本进行杂交,以盐害指数作为指标,通过水培法对获得的F1群体进行耐盐性鉴定,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采用单个F2世代的分离分析方法对F1群体耐盐性进行混合遗传分析。结果发现:F1群体的耐盐性出现广泛分离,变异系数达53.63%,盐害指数的变异范围为3.33%-96.67%;中亲优势为2.47,未达到显著水平;将后代的耐盐性分为5个级别,其中高耐的占14.52%,耐盐的占38.70%,中耐的占30.65%,敏盐的占9.68%,高敏的占6.45%。F1群体的耐盐性符合B-2模型,由两个主效基因控制,加性效应均表现正向增效,分别为18.06和19.13,显性效应表现负向效应,分别为-17.99和-1.44,主基因遗传率为61.14%,属高度遗传力。综合分析表明:菊花近缘种属植物耐盐性可通过杂交导入栽培菊花,实现栽培菊花耐盐性遗传改良;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盐害指数受两对主基因的控制,主基因在F1群体的遗传率属高度遗传力,耐盐性选育可在早期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104.
通过测定、计算获得40个切花菊品种叶片的6个定性分级性状及叶片的长宽比、尖削度、裂片长宽比、裂片开张度等14个叶形结构参数。以6个定性分级性状为变量,用聚类法选取叶形相似性大的18个切花菊品种,通过多元判别分析法对18个品种叶片的形态结构参数进行数值化鉴别。结果表明,18个叶形相似的品种多元判别的平均拟合率为88.28%,达到了判别品种的目的。说明根据叶形的测量数据能对切花菊品种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通过观察和厚朴酚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口腔微生态中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XTT减低法评价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性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对常态及药物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厚度及活性进行观察.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5.63、31.25及62.5μg/mL的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2 000 ~ 15.63 μg/mL的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率分别为90.13% ~24.21%;24 h时常态生物膜结构中大部分是活菌,有少量死菌存在,生物膜厚度为(75.15 ±6.57) μm.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显示,62.5μg/mL的和厚朴酚对24h生物膜作用后活菌百分比为(31.4±0.09)%,生物膜厚度为(33.14 ±6.66) μm,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制霉菌素相比,其抑菌活性相对较弱,但对生物膜厚度影响强于制霉菌素.结论 和厚朴酚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傅星  房家声 《植物研究》1994,14(3):247-249
本文报导了辽宁省首次发现的中国耳叶苔科-新记录种即本州耳叶苔。作者在研究东北耳吉苔科标本过程中,发现了本州耳叶苔,该种原仅在日本和朝鲜有报导,为我国新记录,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7.
'神马'菊花的离体保存及遗传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添加不同蔗糖与甘露醇配比的培养基对切花菊品种'神马'(Jinba)试管苗进行离体保存,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3±2)℃、光照强度2 000~3 000 lx、光照时间12 h/d的培养条件下,MS+0.3 mg·L^-1 6-BA+0.1 mg·L^-1NAA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0 g·L^-1蔗糖和10 g·L^-1甘露醇、1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2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或30 g·L^-1蔗糖和10 g·L^-1甘露醇均能使菊花试管苗连续保存12个月,其中1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20 g·L^-1蔗糖和20 g·L^-1甘露醇组合处理保存12个月后成活率较高,分别达到50.00%和60.00%,且均保持最高的增殖倍数2.67.保存12个月的试管苗在增殖、生根培养基上均能正常恢复生长,且其再生后代的田间生物学性状、过氧化物酶(POD)及酯酶(EST)同工酶酶谱、ISSR扩增图谱与对照株无差异,保持了良好的遗传稳定性,说明利用上述方法保存'神马'种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8.
菊属8个种27份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对菊属8个种植物的27份材料(不同地理居群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7份材料共获得12个同工酶位点,以及13种POD条带和15种EST条带;(2)27份材料用UPGMA聚类为两组,第Ⅰ组为野生菊、药用菊,第Ⅱ组为观赏菊,前者品种较为原始,后者品种较为进化;(3)野菊12个不同居群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166 7-0.750 0,其中南京野菊遗传变异最大,河南野菊最小;(4)菊属8个种的遗传一致度为0.461 6-0.860 5,平均遗传距离为0.451 7,其中栽培菊与野菊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一致度为0.860 5),野菊可能是栽培菊的一个主要起源种.  相似文献   
109.
胞内抗体的医学应用黄君富房殿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重庆630038)关键词胞内抗体单链抗体基因治疗免疫球蛋白具特异的、高亲和结合的特性。在体内被广泛地用于靶抗原的确定、纯化及功能调控。80年代末期Morgan等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  相似文献   
110.
蚊的寄生线虫旌德罗索虫的生活史及其与宿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30年来,由于广泛使用合成的有机杀虫剂,普遍引起蚊媒产生抗性,因此亟需寻找新的和更好的防制方法。媒介的生物防制,近年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可能是媒介综合防制策略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防止媒介对常用杀虫剂产生抗性提供新的途径(Pant,1981)。目前,应用于媒介防制的生物剂,线虫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群。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蚊的寄生索虫对防制媒介有很大潜力(Platzer,1981)。当索虫完成其发育离开宿主进入环境时,宿主因受损害很快死亡,因而这类索虫每一种皆可能是有潜效的生物防制剂(Poinar,1979)。 为了发展我国蚊虫媒介特别是中华按蚊的生物防制,近年来我们对蚊类寄生索虫进行了探索。通过1979—1980年的普查,在安徽省旌德地区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