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植食性害虫,寄主范围广泛。本研究测定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的取食偏好及分析寄主植物物理性状和营养物质在地红蝽成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以期从寄主理化性状的角度来探讨地红蝽寄主选择行为机制,为指导作物抗虫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由选择方法研究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谷子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bicolor、绿豆Vigna radiata、大豆Glycine max和玉米Zea mays)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使用Y型嗅觉仪进一步检测地红蝽对5种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测定分析5种植物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与地红蝽取食选择性的相关性。【结果】地红蝽成虫对5种寄主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依次为谷子>高粱>绿豆=大豆>玉米,与对这5种寄主植物叶片气味的趋性反应百分率结果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地红蝽成虫的取食选择性与叶片长宽比、含水量和背面茸毛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1, 0.884和0.906,而与地红蝽成虫取食前后寄主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951。通径分析表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茸毛密度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是地红蝽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地红蝽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存在取食选择和趋向性差异,地红蝽成虫取食选择与寄主植物叶片长宽比、背面茸毛密度、含水量以及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2.
滕雅丽  谢苗苗  王回茴  陈燕  李峰 《生态学报》2022,42(19):7941-7951
资源型城市前期发展导致了生境丧失或退化,实现高质量转型需要深入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为此提供依据与支撑。以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区,通过地学信息图谱和InVEST模型探究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土地利用转型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数量逐渐增加78.14%,分布范围逐渐广泛。主要表现为草地与建设用地、采矿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一阶段(2005-2015年)草地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大面积增加,第二阶段(2015-2018年)趋势相反。(2)乌海市生境质量变化呈现先强退化后弱提升趋势。2005-2015年乌海市18.75%的区域生境质量退化,提升面积较小;2015-2018年生境质量提升面积略大于退化面积。(3)2005-2015年草地向采矿用地、建设用地转化是区域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2015-2018年区域生境质量提升的主导因素是采矿用地和建设用地向草地转化。研究结果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生境质量的响应规律,可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在建立了稳定的甘草细胞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放大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甘草细胞在搅拌式反应器中悬浮培养的生长特性,包括细胞生长、细胞膜的透性、培养体系的p H变化及甘草黄酮合成情况等,并与摇瓶培养作比较。结果发现,同等条件下,反应器中培养细胞生物量的积累低于摇瓶培养,整个培养周期较摇瓶培养缩短。培养过程中同一时间段反应器中的p H值略低于摇瓶中的p H,细胞中H2O2的浓度是摇瓶中的1.8倍,甘草黄酮的产量是摇瓶培养的1.5倍,表明反应器中机械搅拌与流体剪切的培养环境对细胞生长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刺激了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甘草黄酮较高水平的合成。  相似文献   
84.
胡杨异形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对高温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海珍  韩路  徐雅丽  王琳  贾文锁 《生态学报》2011,31(9):2444-2453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是塔里木极端干旱荒漠区优势乔木树种,由于其生长在荒漠环境中,极端高温远高于其它地区,因此研究胡杨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特征对于解释胡杨的抗逆机理与生态适应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胡杨3种典型的异形叶为材料,研究不同温度对其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25-45 ℃温度下胡杨异形叶的F0FmFv/FmFv/F0变化不大,尤其Fv/Fm仍能保持在0.78左右,光合反应正常;高温胁迫下(>45 ℃)FmFv/F0Fv/FmF'v/F'mqPΦPSⅡ、P和ETR均大幅降低;F0qNE显著上升,而D先上升后下降,说明高温抑制了PSⅡ的功能,使PSⅡ反应中心活性下降,QA-的还原速率加快,光化学电子传递速率降低,某些能量耗散途径受阻,影响了PSⅠ和PSⅡ激发能的平衡分配,最终导致光合机构受损、光合速率降低。胡杨3种异形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随温度升高变幅不同,高温处理下锯齿阔卵形叶各参数均高于卵形叶与条形叶,表明锯齿阔卵形叶比卵形叶和条形叶具有更强的高温耐受能力。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函数对胡杨3种异形叶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锯齿阔卵形叶的耐热性最强。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间歇性充气加压疗法(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从血液流变学方面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的作用机理.方法:2003年3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24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中42例IPC治疗病例定为B组实验组,145例单纯药物治疗病例中选取60例定为A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小腿肿胀消退情况的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变形性,在治疗第1天较入院时无差异,组间无差异(P>0.05),第3天较入院时有差异(P<0.05),组间第3天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度均明显消退,但B组肿胀消退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仪可有效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效缓解肢体肿胀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治疗难度,使用简单,治疗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86.
中国几种剧毒鹅膏菌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9个剧毒鹅膏菌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核苷酸序列.以湖南鹅膏为外类群,用ITS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两个不同产地的欧氏鹅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仍可聚为同一组;欧氏鹅膏与其它几种剧毒鹅膏的亲缘关系较远;两个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灰花纹鹅膏的标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种;欧氏鹅膏、致命鹅膏和黄盖鹅膏白色变种这3个产生白色子实体的种系统演化上不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87.
重组人BMP-2在烟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是一类调节骨组织发育的生长因子。BMP-2是BMP家族中诱骨活性最强的。在骨组织工程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需要大量的BMP-2。因此,研究出一种能够有效地大量生产BMP-2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转基因植物被用作一种生物反应器来生产目的蛋白。以gus作为报告基因,研究了重组人bmp-2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通过GUS活性检测、半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了根、茎、叶组织中基因表达的水平,结果显示融合蛋白在根和茎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叶组织。由于根和茎组织中蛋白组成与叶组织相比相对简单,提示其更易于进行目的蛋白的纯化。  相似文献   
88.
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植物性状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宁和江苏两省是我国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明确两省杂草稻识别特征和类型, 我们在两省14个市29个样点采集样品, 与当地栽培水稻品种一并在南京种植, 观测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23个植物性状。结果表明, 两省杂草稻在营养生长期的1月株高、1月和2月分蘖数, 在生殖生长期的果皮色、谷粒长/宽比、百粒重、落粒性、秆硬度、剑叶宽、剑叶长、有效穗数、50%黄熟、50%黄熟–50%抽穗和全黄熟等性状与相应的当地栽培稻存在差异;主成分1和主成分2组成的二维散点图(累计贡献率达43.24%)也显示出两省杂草稻间以及与栽培稻间的差异性。采用欧氏距离对两省杂草稻进行系统聚类可以将杂草稻分为籼型和粳型。其中辽宁省杂草稻全部聚在粳型类群中, 它们又可细分为两类; 江苏省杂草稻既有粳型, 又有籼型, 其中粳型与辽宁省杂草稻聚在粳型类群中, 籼型又可分为3类。这6个类群分别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1类为强落粒、粒轻、秆矮、早熟、偏粳等; 第2类为无芒、穗多、强休眠、剑叶窄、偏粳等; 第3类为长芒、弱分蘖、穗少、弱落粒、偏粳等; 第4类为硬秆、剑叶宽、迟熟、强休眠、偏籼等; 第5类为红果皮、粒长、软秆、粒重、偏籼等; 第6类为无芒、株高、穗长、剑叶长、偏籼等。上述杂草稻的形态学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将为两省开展杂草稻危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松墨天牛成虫交配与产卵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永慧  郝德君  王焱  戴华国 《昆虫知识》2006,43(1):47-49,F0004
观察了养虫笼中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的交配和产卵行为。描述了雌、雄虫在交配过程中的多种行为,雌、雄虫间的交配时间可持续23~540 min,平均约200 min;有重复交配现象,重复交配次数可达2~18次;每次交配持续时间为2~100 s。雌虫背负雄虫,边取食边产卵;也可脱离雄虫单独产卵。雌虫在寄主枝条上咬槽产卵,通常日产卵1~2粒,最多3粒。产卵期的长短和产卵量的多少取决于雌虫个体寿命的长短。  相似文献   
90.
H2A.Z是组蛋白H2A的变异体之一,是高度保守的组蛋白变异体,参与保护常染色体,防止形成异染色质;并且与转录调节、抗沉默、沉默和基因组稳定性有关。组蛋白变异体H2A.Z可能与染色体形成独立的结构域,从而调节染色质结构功能。但是,H2A.Z对染色体结构功能的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组蛋白变异体H2A.Z和它的表观遗传修饰对染色体动态结构和功能起重要的作用。该文将对组蛋白变异体H2A.Z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