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不同Zn[2+]浓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ao状幼体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当Z[2+]浓度超过200 μg/L时,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结构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成熟和正在形成的B细胞的空泡中有很多含有金属的电子致密颗粒(EDG,可能为金属蛋白复合体),随着B细胞的成熟和B细胞从肝胰腺管壁上脱落,这些EDG也被释放到管腔中,因此肝胰腺的管腔中常有许多此类颗粒存在。B细胞空泡或管腔中的EDG与环境中Zn[2+]浓度高低呈正相关。E细胞质中也出现了很多空泡,与正常E细胞的结构明显不同。R细胞的细胞质常解体形成大的空泡,被破坏的程度较为严重。在Zn[2+]浓度>1000 μg/L时,肝胰腺遭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几乎不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肝胰腺的B细胞在Zn[2+]的解毒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当Zn[2+]浓度超过了肝胰腺B细胞的解毒能力时,就会引起肝胰腺细胞(如R和E细胞)结构异常,甚至破坏整个肝胰腺细胞结构,从而影响幼体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三疣梭子蟹胚胎进行连续采样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囊和肝胰腺的发生与卵黄物质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胚胎的卵黄岛和卵黄囊结构分别出现在原肠期和无节幼体期,胚胎从原肠期至卵内第一期溞状幼体期,始终存在卵黄岛结构,且卵黄岛中的卵黄物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 (2)卵内第二期溞状幼体后,卵黄囊分为两个区域,卵黄囊壁中出现肝胰腺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此时肝胰腺前体已开始形成,卵黄岛开始融合. (3)卵内第三期溞状幼体阶段,卵黄囊发育成一双肝胰腺,由于肝胰腺中的卵黄物质互相融合,卵黄岛结构消失。此阶段胚胎对卵黄物质的利用加快, 卵黄物质中存在许多空泡状结构;(4)胚胎发育进入孵化前期后,肝胰腺腔内的卵黄物质极少,而初孵溞状幼体肝胰腺腔内卵黄物质已完全消失,肝胰腺为一对囊状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在三疣梭子蟹胚胎发育从原肠期到孵化前的过程中,卵黄岛和肝胰腺细胞对于卵黄物质分解和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中华绒螯蟹卵黄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中华绒螯蟹的卵黄形成也受各种相关内分泌激素的调控,卵黄的来源虽然是双重的,一方面在蟹卵内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生产卵黄原,然后卵黄原再融合成为卵黄体。另一方面,蟹卵以胞吞方式直接从血淋巴中接纳卵黄原,同时又通过指状小道由卵泡细胞间接接纳卵黄原。肝胰腺可能会产生卵黄原,这些卵黄原随即进入血淋巴内,再直接或间接被蟹卵接纳。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不同Zn^2+浓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hao状幼体肝胰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当Zn^2+浓度超过200μg/L时,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结构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成熟和正在形成的B细胞的空泡中有很多含有金属的电子致密颗粒(EDG,可能为金属蛋白复合本),随着B细胞的成熟和B细胞从肝胰腺管壁上脱落,这些DG也被释放到管腔中,因此肝胰腺的管腔中常有许多此类颗粒存在。B细  相似文献   
25.
配合饲料投喂条件下日本新糠虾雌雄成体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配合饲料投喂条件下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雌雄成体的营养组成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测定和比较了日本新糠虾雌雄成体的常规营养成分、脂类、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进一步探讨了日本新糠虾雌雄成体对配合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的相对保留率。结果显示:(1)饲料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分别为40.48%和9.82%,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DHA/EPA)的比值分别为27%和1.34,总氨基酸(TAA)和10种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分别为38.80%和16.32%。(2)雄、雌成体的水分含量均在88%左右,雌体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雄体,雄体的磷脂含量显著高于雌体。(3)除肉豆蔻酸和棕榈油酸(14:0和16:1n-7)外,雌雄成体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接近,雄体的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以及DHA/EPA的比值显著高于雌体,雌体的亚油酸(LOA)、亚麻酸(LNA)和亚麻油酸(18:4n-3)含量高于雄体;雌体的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雄体,雄体牛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雌体,雌体的必需氨基酸和所有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雄体。(4)雌体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相对保留率高于雄体,而雄体的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保留率高于雌体;雌雄成体对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相对保留率接近。综上,日本新糠虾雌雄成体在粗蛋白、粗脂肪、甘油三酰、磷脂、部分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及重要脂肪酸相对保留率上差异显著,这暗示雌雄成体的营养需求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6.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胰脂酶基因(pancreatic lipase, PL)的cDNA序列全长。该序列全长1 970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374 bp,编码457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UTR)长度分别为372 bp和224 bp。理化分析表明其预测分子量为51.066 kD,理论等电点为4.65。其序列中检测到脂肪酶典型的催化三联体结构、"盖子"结构以及"亲核弯"结构。蛋白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胰脂酶和其他物种同源性较高(50%左右),且和甲壳动物聚为一支而与脊椎动物相聚较远。组织表达模式分析表明,EsPL基因主要在肝胰腺、肠道、胸神经节表达较高;幼体发育阶段表达模式分析表明,EsPL基因在溞状幼体Ⅰ~Ⅲ期表达量逐渐递增,Ⅳ期显著下降,Ⅴ期较Ⅳ又显著增加,大眼幼体阶段表达最低;同一脂肪水平下,相比于含高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而言,植物油如豆油和亚麻油的添加均会增加胰脂酶基因的表达,且亚麻油鱼油混合油组促进效果最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饵料脂类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胰脂酶,从而为提高中华绒螯蟹对饵料脂类利用率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7.
以初始体重(5.73±0.36)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添加紫苏子提取物100、300、500和800 mg/kg 配制实验颗粒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剂量紫苏子提取物(Extractives of Perilla seeds,EPS)对异育银鲫生长、存活和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饲料中添加300 mg/kg的紫苏子提取物的实验C组对异育银鲫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该组(C组)异育银鲫不仅增重率最大(99.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分别为42.74%和118.72%),而且脏体比最小;添加EPS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异育银鲫躯体的水分(76%左右)、粗蛋白(16%-17%)和粗脂肪(4%-5%)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过C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脂肪含量最低(4.11%), 低于对照组;而其蛋白含量最高(17.03%),高于对照组(16.45%);此外C组的内脏脂肪含量(5.23%)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9.21%).添加紫苏子提取物能相应提高躯体和内脏的PUFA和HUFA的含量,综合效果以C组添加300mg/kg紫苏子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实验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00mg/kg的紫苏子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28.
采用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30和260 mg/kg的合成虾青素配制成3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2%和16%的等氮等脂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育肥饲料(分别记为饲料1、2和3), 以中华绒螯蟹商业育肥饲料作为饲料4, 分别投喂4组雌蟹(每个饲料组3个重复水槽, 每个水槽中12只蟹), 进行为期60d的室内养殖实验, 以探讨添加合成虾青素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色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1)实验进行到30d和60d, 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雌体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无显著影响(P>0.05)。(2)性腺、肝胰腺和头胸甲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红度值(a值)均以饲料3组最高, 性腺亮度值(L值)和黄度值(b值)以饲料1组最高(P<0.05); 饲料2组头胸甲的b值最高, 饲料1组最低(P<0.05)。(3) 饲料1组中华绒螯蟹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 饲料4组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乳酸脱氢酶(LDH)、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和乳酸(LD)含量最高(P<0.05); 肝胰腺中的SOD、T-AOC、GSH-Px和GR活性均以饲料1组最高, 饲料2组最低(P<0.05)。(4) 饲料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血蓝蛋白(H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 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均以饲料4组最高(P<0.05), 肝胰腺中的ACP、ALP和γ-GT活性以饲料1组最高。综上, 在育肥饲料中添加合成虾青素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 但可显著提高头胸甲、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色泽和抗氧化能力, 建议雌蟹育肥饲料中合成虾青素的含量为90 mg/kg左右。  相似文献   
29.
不同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脂类及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7  
成永旭  堵南山 《动物学报》1998,44(4):420-429
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脂类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卵巢快速发育阶段,肝胰腺数显著下降总脂的含量也略有降低,致使肝胰腺脂类的绝对量有显著的降低。未成熟和成熟中华绒螯的肝胰腺总分别为34.37%和28.13%。  相似文献   
30.
瘤背石磺产卵前后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测定了瘤背石磺产卵前后肌肉、肝胰腺、两性腺、卵蛋白腺、雄性附性腺和黏液腺指数、水分含量、总脂含量、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 瘤背石磺产卵后的肝胰腺指数(HIS)、两性腺指数(DGSI)和卵蛋白腺指数(EAGI)都显著下降(P<0.05), 其水分含量显著上升, 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 (2) 瘤背石磺各种组织总脂主要有磷脂(PL)、胆固醇(Cho)、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酰(TG), 仅在肝胰腺中检测出少量甘油一酰(MG), 产卵后肝胰腺中的FFA含量和两性腺中的PL含量大幅度下降, 分别下降了41.36%和80.53%, 其它组织中的脂类成分变化幅度不大;(3) 产卵后瘤背石磺肝胰腺中的C16:1n7、C20:5n3(EPA)和C22:6n3(DHA)显著下降, 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上升.产卵后两性腺中的C20:2n6、C22:2n6和C22:5n3(DPA)显著下降, 而C20:4n6(AA)含量显著上升.产卵后雄性附性腺和黏液腺中的AA和EPA含量均有所下降, 而C16:0和C18:1n9却有所上升.结果表明:卵蛋白腺和黏液腺对于瘤背石磺产卵和胚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PL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瘤背石磺的两性腺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肝胰腺中的脂肪可能是瘤背石磺产卵过程中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 性腺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的PUFA可能被转运到两性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