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构建可实时监测的小鼠原发性肝癌(HCC)模型。方法 通过高压水动力学转染技术,PB转座子系统和小鼠活体成像技术建立可实时监测的、由特定癌基因驱动的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结果 YAP5SA基因诱导表达的小鼠原发性肝癌可以成功模拟Hippo信号通路失活的肝癌亚型;通过每隔1周连续检测,整合YAP5SA-IRES-Fluc的小鼠荧光峰值信号在早期逐渐降低,于3周左右,荧光峰值信号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差异;PTEN-YAP5SA+模型组的荧光信号峰值与YAP5SA+对照组的荧光信号峰值相比,整体均值偏高;索拉菲尼给药1周后,本模型小鼠的荧光信号停止上升,呈现平稳的趋势。结论 成功构建了一种可实时监测的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可以进行不同肝癌亚型的分子表征,并以此为基础,为临床筛选肝癌靶向药物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2.
菰属系统与演化研究——孕花外稃表皮微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舒璞  陈守良  钟文怡   《广西植物》1990,10(2):107-114+179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禾本科菰属及其有关9属14种3变种1变型的孕花外稃顶端及其芒基部的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基本符合E.E.Terrell与W.P.Wergin的研究报道,但我们不仅种类收集齐全而且增加研究了与菰属有关的属种,及菰属下的一些变种及混淆种,更有利于探讨菰属的系统位置及其演化关系。菰属以其稻型的双胞微毛与硅质体应隶属于稻族。又根据它们所具硅质体形状及硅质乳突的数量,除揭示它为单性花一支与稻属、假稻属、水禾属等两性花一支在稻族中存在平行演化现象外,也揭示了在菰属中共有4种、2亚种,其中以菰最为原始。  相似文献   
73.
从 2 2 4个野外采集的真菌样品中筛选分离到一株产漆酶活性较高菌株AH28-2 ,经初步鉴定为白腐真菌。采用单因子相互比较法 ,研究了该菌株最适发酵产酶条件。应用添加有 1g/Lkraft木素的液体发酵培养基 ,接种量 5 %(V/V) ,初始pH8 5 ,装液量为 5 0 %,2 8℃、 1 5 0r/min摇瓶振荡培养 4~ 5d ,漆酶酶活水平达 2 0 1 84IU/L。  相似文献   
74.
我是一把石头刀,原始人将我打造。世上的工具万千,要数我出生最早。别看我模样儿平常,同路边石块差不了多少;可我浸透了人们的汗水,铭刻着劳动光荣的记号。石英、燧石和砂岩,都是制造我的原料;散布在旷野和山岗,原始人可以去寻找。  相似文献   
75.
本文对我院从急性腹泻患者分离的N-1菌株进行了一系列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菌用LT编码的基因分子探针测定无产CT基因,亦无LT和ST。但菌体确有毒力,致病性较强。电镜观察到该菌体表面有粘液层,并新发现有纤毛。N-1菌生化和生物学特性极似O-1群霍乱弧菌,但血清学否定了。气相色谱等试验证实为罕见的非O-1群霍乱弧菌。  相似文献   
76.
酿酒酵母与糖化酵母的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及其融合子的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酒精生产菌株K氏酿酒酵母Sacchormyces cerevisiae var.ellipsoideus的HUK-1(his-,二倍体,但在我们所试的5种产孢培养基上均不产孢)与糖化酵母Sac—charomyces diastaticus 7c(arg-,a)的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其营养标记互补的融合频率约是2.07×10-6—3.40×10-5。这些融合子曾在选择培养基MMs或Mmo上连续传代10次,以促进两亲核的融合。融合子的酒精发酵特性,细胞形态、体积大小、DNA含量、繁殖速率、发酵强度以及产孢能力等方面的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均不同于双亲菌株。用显微操作器解剖了个别原养型融台子HU—KDF—185的4孢子子囊,在获得的93个单孢株中,其淀粉发酵特性和遗传标记均有双亲类型的分离或重组现象。上述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不同倍性的酵母之间可以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种间杂种。  相似文献   
77.
高云  梁燕婷  留怡勤  徐豫松  王华兵 《昆虫学报》1950,63(10):1268-1275
昆虫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捕食者的攻击,为逃避被捕食在长期的适应进化中展现出各种适应性的形态特征,体色和斑纹的适应性变化是其中重要的防御策略。昆虫多样的着色模式常用于释放警告信号或者模仿宿主植物,避免被其他动物捕食并且加速逃避学习,而且在寻求伴侣、适应地理、调节体温和抵抗紫外线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功能,是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鳞翅目昆虫具有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大量的斑点和斑纹模式常见于鳞翅目昆虫中,其生物学功能比其他动物更明显。近年来研究发现色素色和结构色是昆虫主要的着色模式,眼色素、黑色素以及喋啶类色素是影响昆虫着色最重要的色素;而昆虫的寄主、环境因素、激素显著影响昆虫多样性着色模式的形成。利用定位克隆、经典遗传连锁图谱、RNA干涉、基因组编辑、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分离鉴定出了多个调控鳞翅目昆虫着色的关键基因。研究表明, TH, DDC, yellow, laccase2, ebony, AA-NAT, tan和GTPCHI是昆虫色素合成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而多效性基因spz3, apt-like和wnt1以及20E诱导的转录因子E75A和spalt通过影响鳞翅目昆虫黑色素合成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调控黑色素的合成与沉积。本文对昆虫体色和斑纹多样性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昆虫着色类型及物质基础,以及黑色斑点和斑纹形成和调节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整理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着色基因的利用以及害虫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索氢氧化镁对BSA微球体外释放的影响,优化BSA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制备BSA-PLGA微球。先将BSA与葡聚糖制备成玻璃体颗粒,再将玻璃体颗粒与氢氧化镁包裹进PLGA中,制备成缓释微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然后用Micro BCA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所制得的微球粒径约60μm,呈较好的球形。添加氢氧化镁后,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都有显著提高。不同含量的氢氧化镁对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也不同。在体外释放过程中,载有氢氧化镁的微球14天累积释放量为(85.10±2.67)%,而对照组不到80%。结论:通过调整氢氧化镁的量,可以制得形态完整,大小均匀,突释较小的BSA微球。  相似文献   
79.
80.
森林生态系统粗死木质残体碳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彦  游巍斌  王方怡  巫丽芸  何东进 《生态学报》2021,41(20):7913-7927
粗死木质残体(CWD)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结构性与功能性单元,作为连接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关键纽带,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CWD碳储量相关研究。系统阐述了国内外CWD碳储量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基本特征等内容,总结概括了CWD体积测算、CWD碳浓度估算等碳计量相关方法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CWD碳储量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于探讨不同树种、不同林龄、不同腐解等级、不同海拔、不同存在形式的森林CWD碳储量分布特征,而较少关注CWD碳库对土壤碳库和植被碳库的作用机制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机制;CWD碳计量方法较为单一,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生物量-碳浓度法",而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CWD碳储量进行估算的研究尚不多见。此外,相对国外研究而言,国内研究主要局限于小尺度范围。文章据此提出未来CWD碳储量研究的发展方向:(1)拓展研究尺度,建立CWD碳储量长期观测体系;(2)深入开展不同森林生态系统CWD碳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3)探索更加多元化的CWD碳储量计量方法;(4)深入探讨CWD碳库对土壤碳库与植被碳库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