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人皮肤菌群分离株与成纤维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微生物群(微种群)与宿主的关系,我们在人成纤维细胞的培养物中,定量的加入从皮肤上分离的常住菌和其它菌株的纯培养物进行混合培养,设立不加菌液的对照组,发现加入疮疤丙酸杆菌(A_(14-1)、表皮葡萄球菌(F_(65))等常住菌,以及从皮肤上分离的干酪乳杆菌(ad_3株)、青春双歧杆菌(Bf_1),有促进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延缓其老化等作用。而加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脆弱美杆菌(A104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89株),则出现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脱核、裂解和死亡等毒害作用。我们的实验表明:皮肤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皮肤有生理性的滋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2.
我们对已驯化和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F_(65)株,疮疤丙酸杆菌A_(14-1)株,干酪乳干菌ad_3株,青春双歧杆菌Bf_1株和婴儿双歧杆菌Bf_2株,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和慢性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受试动物的皮肤无毒性和无刺激性,使用SPF大鼠重复皮肤刺激试验,结果同样。我们还进行了兔角膜刺激试验和局部封闭涂抹试验,结果表明它们既无刺激性,也无致敏性,这些菌株的鼠尾静脉注射毒性试验结果如下:F_(65)株和A_(14-1)株LD_(50)为6亿,ad_3和Bf_1,Bf_2 LD_(50)都大于6亿。鼠腹腔注射毒性试验结果,F_(65)菌株LD_(50)为24亿,A_(14-1)株LD_(50)为3亿,ad_3,Bf_1,Bf_2株LD_(50)都大于30亿,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证明它们都属于口服无毒株,使用SPF小鼠重复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相同。实验表明,它们是安全,无毒性,无刺激性,无致敏性菌株。  相似文献   
113.
研究了在10L发酵罐中D-葡萄糖串联发酵生产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的发酵工艺条件。第一步发酵采用欧文氏菌(Erwinia sp.)的突变株SCB247,培养36小时,可将D-葡萄糖转化成中间体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在发酵液中约累积180mg/ml。第二步发酵采用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SCB3058,可将2,5-二酮基-D-葡萄糖酸专一性地还原生成2-酮基-L-古龙酸。在细胞生长进入对数生长期后期时,加入经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的第一  相似文献   
114.
线粒体病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和基因异质性,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诊断非常困难.本研究分析了中国线粒体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特点,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2012年10月~2015年1月就诊北京儿童医院的141例已进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的疑似线粒体病患儿,分析基因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以及遗传学特点.本研究共收集了40例基因确诊病例,包括8种不同类型的线粒体病,而Leigh综合征是最常见类型,其次是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不同的线粒体病发病年龄各异,但是普遍临床早发.40例基因确诊病例中, 25例(62.5%)为mtDNA突变, 15例(37.5%)为nDNA突变. m.3243AG突变7例,在mtDNA突变中最为常见, nDNA突变包括SURF1 7例, PDHA1 2例, NDUFV1, NDUFAF6, SUCLA2, SUCLG1, RRM2B,以及C12orf65各一例.  相似文献   
115.
潘萍  赵芳  欧阳勋志  臧颢  宁金魁  国瑞 《生态学报》2018,38(11):3988-3997
以飞播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样品测定,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芒萁类和禾草类两种林下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特征及其与凋落物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0-10、10-20 cm土层均表现为禾草类显著高于芒萁类(P < 0.05),而在20-40、40-80 cm土层两种植被类型碳氮指标的大小未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且差异不显著(P > 0.05)。(2)两种植被类型凋落物半分解和未分解层的C含量及C/N值均表现为芒萁类显著高于禾草类(P < 0.05),而N含量则表现为禾草类显著高于芒萁类(P < 0.05);同一植被类型的未分解层C含量及C/N值均显著大于半分解层,N含量则半分解层显著大于未分解层(P < 0.05)。(3)0-10 cm土层两种类型凋落物C/N值和C含量均与土壤碳氮各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 < 0.05),N含量与土壤碳氮各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P > 0.05);10-20 cm土层,芒萁类的半分解层C/N值与土壤碳氮各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禾草类的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碳氮各指标也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1)。林下植被凋落物C/N值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禾草类凋落物C/N值低于芒萁类是导致其土壤碳氮指标高于芒萁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6.
盐胁迫对3种华南园林植物元素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耐盐园林植物,研究了盐胁迫下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e)、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和花叶假连翘(Duranta erecta)的养分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盐胁迫增加了所有植物器官的Na和叶片K含量、狗牙花和红背桂各器官的Cl和N含量,但降低了所有植物枝干、红背桂和花叶假连翘根的K含量;各植物的P含量变化各异。盐胁迫增加了所有植物Na和Cl的积累量,并富集于枝干和叶片;狗牙花和花叶假连翘各器官的N、P和K积累量及红背桂各器官的P和K积累量随着Na Cl的浓度增加而下降。总之,盐胁迫使植物Na和Cl含量和积累量升高,而各器官生物量以及N、P和K积累量下降。3种植物中,狗牙花和花叶假连翘能更好地适应华南地区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117.
利用Toyopearl HW-40(C)凝胶反复柱层析,从鬼灯擎(Rodsersia aesculifolia Ba-tal.)根茎的70%Me_2CO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六种丹宁类化合物,其中四种经化学及核磁共振分析分别确定其结构为3-0-没食子酰基-(-)-表儿茶素[3-0-galloyl-(-)-epicatechin]RA-11,1,3-0-没食子酰基-表儿茶素-(4β-8)-(3-0-没食子酰基)-表儿茶素[(3-0-galloyl)-epieatechin-(4β-8)-(3-0-Salloyl)-epicatechin]RA-13,2;1,2,4,6-四-0-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2,4,6-tetra-0-galloyl-β-D-glucose]RA-14,3和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RA-16,4。RA-14为首次获得的结晶性没食子丹宁,这些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8.
EB病毒诱导永生化人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民  纪志武 《病毒学报》1995,11(4):371-373
  相似文献   
119.
豚鼠在体肠纱膜下神经节细胞兴奋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明仪  蒋志根 《生理学报》1995,47(3):301-304
本文运用在体细胞内记录法,观察了与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相连的四组神经对IMG神经元电位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切断或阻滞任一组神经均使IMG细胞电活动受抑。其中结肠神经(CV)和腹下神经(HN)分别传导源自结肠尾段和膀胱等盆腔脏器的外周性兴奋,节间神经(MN)同时传导源自脊髓的中枢性和结肠的外周性兴奋。定量研究表明外周比中枢的影响更重要。因此IMG不仅是传统认为的“信息传递站”,而且对中枢和外周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