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515篇
  204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151.
目的:获得X染色体、Y染色体在进化上是独立进行的依据.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并克隆藏系绵羊ZFX/ZFY基因片段并测序,对ZFX/ZFY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比对.结果:扩增的ZFX/ZFY基因片段长度为447bp,该对基因比对结果是总的同源相似率为80.76%,ZFY基因的同源性在96.4~99.3%之间,而ZFY基因的同源性在95.3~98.4%之间;在相应148个氨基酸中,ZFX基因的氨基酸差异为2个,而ZFY基因的氨基酸差异为12个.结论:在进化过程中ZFY基因比ZFX基因更活跃,而ZFX基因较为保守,为研究X染色体、Y染色体在进化上的差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2.
根据2015年4月浙江沿岸定点调查资料, 分析了春季调查海域螺类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生物量和密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浙江沿岸海域春季共捕获螺类27种, 隶属于2目15科21属, 优势种主要有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 螺类平均资源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46.64 kg/km2和27.75×103 ind./km2, 总体分布趋势呈现较为明显的斑块分布特征, 但浙北海域资源密度低于浙中南部海域; 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0.36、0.56和0.50, 3种多样性指数均不高, 螺类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除物种多样性指数(H′)空间分布特征较为显著以外, 其余2个指数在调查海域整体分布较为均匀; ABC曲线显示浙江沿岸水域春季螺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或不稳定)状态; 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溶解氧3个环境因子对研究海域螺类群落的分布起较大的作用。研究旨在探明该海域螺类资源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我国近海软体动物地理区系的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浙江近海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3.
渭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1年10月对渭河流域4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16属(种),其中水生昆虫91(属)种,占78.4%;软体动物12种,占10.3%;环节动物9种,占7.8%;甲壳动物4种,占3.4%.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相对丰度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将45个样点分为3组.第1组样点的指示物种为锯形蜉属1种(Serratella sp.)、纹石蛾属1种(Hydropsyche sp.)和朝大蚊属1种(Antochasp.);第2组样点指示物种为虻属1种(Tabanus sp.)、Alotanypus venustus、Pelecorhynchidae 1 种、Liodessus sp.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ineistteri);第3组指示物种为黑翅蜉(Ephemera nigroptera)和半球多脉扁螺(Polypylis hemisphaerula).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卵石+砾石型底质、流速、电导率、水深和总氮显著影响了渭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4.
通过挖掘《中国药典》中用于治疗心悸中成药的组方规律,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究中成药中心悸的应用规律及其可能存在的关键作用机制,为临床选方用药科研试验提供参照.在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集用于治疗心悸的中成药的方剂名称、中药成分、中药用量、功能与主治,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进行药频统计、关联分析、因...  相似文献   
155.
莱茵藻胞外碳酸酐酶分子定位与活性诱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胞外碳酸酐酶是藻类CCM机制和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组分 ,藻类从高CO2 转入低CO2 浓度培养时可诱导出胞外碳酸酐酶。应用金标免疫分子定位和pH调节对胞外碳酸酐酶分子定位和CO2 诱导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胞外碳酸酐酶主要分布于胞壁空间 (细胞质膜与细胞壁之间 ) ,且细胞壁上也有较多分布 ,细胞壁外分布较少。说明胞外碳酸酐酶能从胞壁空间穿过细胞壁。通过CO2 诱导和pH调节(升高 ) ,均可提高碳酸酐酶活性 ,且pH提高幅度越大 ,胞外碳酸酐酶活性也越大 ,说明胞外碳酸酐酶的CO2 诱导与pH调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6.
为了解汶川地震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2008年10月中旬,选择在龙溪虹口和千佛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在调查的20条样线中,发现次生地质灾害体100处,平均面积为(12±2.5)hm^2。地质灾害体按基质成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裸岩、流石滩、地被残留物,其中部分灾害体上已经长出草本植物。地质灾害点发生比例与坡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地质灾害体的面积和影响范围也呈显著正相关。野外调查中共发现动物活动痕迹点52处,没有发现因地震直接导致伤亡的动物个体,约60%的动物活动痕迹位于距地质灾害体100m的范围内,表明地震后动物的活动区域并未远离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体;与震前相比,在旅游景区发现更多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表明人类活动停止后,野生动物重新利用这些栖息地。  相似文献   
157.
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鱼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稻渔组, DY组)和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池塘组, CT组)下杂交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Pseudobagrus vachellii♂)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试验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颡鱼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测序结果显示, CT组和DY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CT组相比,在门水平上DY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下降。在属水平上DY组梭状芽孢杆菌属、Romboutsia属、Paludibacter属、Epulopiscium属和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邻单胞菌属丰度显著下降。不同的养殖模式没有显著影响黄颡鱼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Richness),但DY组拥有更高的微生物均匀度(Evenness)。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如下, CT组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厌氧菌丰度更高, DY组则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丰度更高。同时DY组...  相似文献   
158.
近年来从植物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受脱落酸、胁迫、成熟诱导表达的基因,这些 ASR(Abscisic acid, Stress and Ripening inducible)基因参与植物对冷、渗透压、脱落酸处理的胁迫应答已被证实,该类基因也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许多方面如果实发育、成熟等.对 ASR 基因的克隆鉴定,以及该基因在胁迫应答和果实成熟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9.
160.
<正> 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学会虫生真菌专业组主办的全国第三届虫生真菌学术讨论会1991年10月16—19日在福建农学院举行。参会代表71人,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虫生真菌的研究和应用成果。继珠海会议以来,我国虫生真菌的研究和应用又有了长足的进展。“七五”期间,有多项关于白僵菌生产工艺和冬虫夏草人工栽培的国家攻关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通过鉴定,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白僵菌新菌株的选育、使用范围的扩大、新工艺、新剂型的进一步研究,促使防治手段日臻完善。绿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