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4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65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91.
我们曾采用液相核酸分子杂交竞争抑制实验,比较了小鼠正常肝和小鼠腹水肝癌的细胞核RNA和细胞质RNA。液相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具有其优点,如DNA-RNA杂交率比较高等,但也存在有不足之处,如变性DNA的自我“退火”,直接影响到DNA-RNA杂交分子的形成等。有鉴于此,我们又采用了Gillespie和Spie-gelman(1965年)的DNA-膜固相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分析比较了我所建立的二乙基亚硝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构建含人β-内啡呔融合基因的腺病毒腺相关杂合病毒。方法:构建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2-DTREE,与骨架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细胞内同源重组包装出腺病毒腺相关杂合病毒。PCR法鉴定病毒及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杂合病毒感染NIH3T3细胞观察转基因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表达产物浓度。结果:穿梭质粒pDC312-DTREE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atII及NotI酶切结果正确。PCR鉴定结果表明病毒DNA内有人β-内啡呔DNA序列,且无野生型病毒的污染,病毒滴度为1.29×1010PFUml。病毒感染细胞后第3d,细胞培养液内有高浓度的β-内啡呔。结论:成功构建了含人β-内啡呔融合基因的腺病毒腺相关杂合病毒,为进行下游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建立板层人工角膜钴-60照射病毒灭活验证方法,用该方法对脂包膜病毒灭活效果进行验证。方法以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为指示病毒,将干燥的板层人工角膜浸泡在高滴度病毒液中,在2~8℃浸泡5 h,经剪碎、研磨等步骤后4℃放置12 h,确立角膜吸附和释放病毒的条件。之后,将吸附病毒并呈干燥状态的角膜以0、5、10、15、20、25 k Gy辐照剂量进行钴-60辐照,以确立的条件释放病毒并进行滴定,考察灭活效果。结果板层角膜在2~8℃浸泡5 h可吸附足量病毒;病毒滴度可达到4 lg值以上,满足病毒灭活验证的要求。样品经25 k Gy剂量钴-60照射后灭活PRV为2.75~3.25 lg TCID50/100μL,灭活后的样品在敏感细胞上盲传3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结论成功建立了板层人工角膜病毒灭活验证的方法,并验证采用钴-60辐照法对PRV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995.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产生和播散,尤其是泛耐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新世纪结核病控制的三大难题之一。Mtb耐药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快速分子诊断工具的发展,且能指导抗结核新药的开发。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分子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将为耐多药Mtb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安西自然保护区放归的普氏野马是一个孤立封闭的小种群,种群数量增长极其缓慢,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捕食压力和近交衰退。因此,对这个物种制定长期的自然保护计划是当务之急。本研究通过对重引入普氏野马种群繁殖力和种群生存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西保护区野马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是由生育率(44.3%)低和幼驹死亡率(43.4%)高造成的,天敌捕食(35.3%)和疾病(26.5%)成为影响野马繁殖存活率的主要因素;普氏野马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80.9%的幼驹出生在5月和6月;(2)种群生存力分析(PVA)预测本放归野马种群未来100年的灭绝概率是60%,野马种群数量达200匹以上才能保证100年后90%的存活率;(3)参数敏感度分析显示,外部因素--狼袭对保护区野马种群的灭绝和种群数量最具影响力,其次是决定生殖成功的内部因素--生育率、最大繁殖年龄;(4)保护区野马小种群效应明显,疾病和幼驹羸弱而死亡的比例高(分别为26.5%和8.8%),合理的补充新个体是降低种群灭绝风险长期的管理对策。同时,减小狼对野马的捕食压力,加强幼驹的保护,是目前改善本区内普氏野马小种群生存状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7.
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是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最原始的单种属,为东亚地区特有属。长柄双花木(D.cercidifolius var.longipes H.T.Chang)是日本特有植物双花木(D.cercidifolius Maxim.)的变种,仅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被列入我国濒危植物种名录,在研究金缕梅科系统发育和东亚植物区系地理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由于可利用的SSR标记引物数量不足,阻碍了长柄双花木遗传学研究。本研究对长柄双花木转录组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de novo组装方法,共获得32325条unigene。利用MISA软件,搜索到13779个SSR位点,SSR位点发生频率为42.63%,位点分布频率为1/2.95 kb。不同重复基序类型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序数量最多,占总数44.10%;单核苷酸重复基序次之,占总数37.90%;三核苷酸重复基序,占总数16.71%。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中,AG/CT重复基序数量最多;三核苷酸重复基序中,AAG/CTT重复基序数目最多,其次是ATC/ATG、ACC/GGT和AGC/CTG。从不同种群中任取1株构成8株无亲缘关系的随机样本,对随机合成的60对SSR引物的有效性进行琼脂糖电泳检测的结果表明,46对引物扩增出目的条带,扩增率达76.67%。进一步利用TP-M13-SSR技术基因分型结果显示,30对引物扩增产物显示出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比为65.22%。这表明,基于转录组序列开发的长柄双花木SSR位点多态性较高。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后续的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学及系统进化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噻虫嗪灌根对四种叶菜上害虫的防治效果及残留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噻虫嗪灌根对叶菜类蔬菜害虫的防治效果及残留情况,采用1.04 mg/株、1.39 mg/株和2.08 mg/株噻虫嗪对苗期快菜、青梗菜、菠菜以及叶用莴苣进行灌根处理,并调查对其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及产品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噻虫嗪有效成分为1.04 mg/株、1.39 mg/株和2.08 mg/株处理浓度下,能够将4种叶菜上的虫口数控制在2头/株以下,且产品中噻虫嗪残留量在0.0015-1.504 mg/kg,符合国际标准。因此,采用噻虫嗪有效成分1.04-2.08 mg/株的药剂浓度在苗期对叶菜类蔬菜进行灌根,可有效控制蚜虫等害虫的危害,并保证残留量符合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999.
Septin属于GTP酶超级家族,是GTP结合蛋白,其在细胞中广泛表达,并被认为是第四种细胞骨架蛋白。Septin作为细胞支架蛋白可调控酵母出芽、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并参与宿主细胞的防御反应。Septin的异常表达或突变与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就septin蛋白家族成员的上述生理功能、septin对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影响及septin在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进展的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血浆氨酶促终点法测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用谷氨酸脱氢酶-还原辅酶Ⅰ(GLDH-NADH)为反应系统的血浆氨酶促终点比色测定法.反应体系中加入1.9 kU/L的乳酸脱氢酶(LDH),可排除内源性丙酮酸盐引起NADH消耗所致的吸光度持续下降对测定的干扰.此法测定线性范围为6~200 μmol/L,回收率为90%~105%,批内变异系数小于5%,常规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小于10%.30例健康志愿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浆氨水平为10~70 μmol/L.此法操作简单、迅速、精确,适合于常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