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1.
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植被的影响巨大, 主要表现在植被群落往高海拔和高纬度的迁移。研究垂直分带上的植被群落的迁移有助于理解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而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是研究垂直分带上植物群落迁移的基础, 特别是常绿阔叶林的垂直植被带谱上的植被分类在研究上是一个难点。因此, 本研究基于Landsat影像, 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提取出影响分类的主要波段, 融合不同季节的波段数据及DEM数据, 并根据结果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 对1986—2018年武夷山垂直带谱上的各个植被群落进行准确的分类和监测, 并结合期间的气候变化探讨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的研究成果显示: 利用经过主成分分析的数据来分类山体植被类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可以较好的分类出草甸, 竹林,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总体分类精度为93.3%, Kappa系数为0.91; 1986—2018年期间, 武夷山地区气候变暖明显, 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面积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呈增加趋势, 针叶林及草甸面积呈减少趋势, 植被的迁移和面积变化受气温的影响较大, 尤其是针阔混交林对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明显; 针阔混交林的分布海拔上限有所上升, 草甸和针叶林的分布海拔无明显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特征和海拔分布特征能很好地识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垂直带谱, 为气候变化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影响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对长江上游支流沱江资中段69尾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和长江干流宜宾段、南溪段及沱江资中段141尾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的10个常规可量性状与20个框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主成分分析并不能区分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之间的形态差异; 依据二者在尾柄高、吻须长、D1-3(胸鳍基部起点至腹鳍基部起点之间的距离)、D7-9(臀鳍基部后末端至尾鳍基部腹部起点之间的距离)和D9-10(鳍基部腹部起点至尾鳍基部背部起点之间的距离) 等形态特征的显著性差异(P<0.05), 并结合其繁殖生物学特征, 认为中华沙鳅和宽体沙鳅应为2个有效种。建议在使用框架性状度量评价物种有效性时需选择恰当的形态指标, 数据分析应结合物种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任洪林  徐丹丹  乔琨  蔡灵  黄伟滨  张鼐  王克坚 《遗传》2008,30(8):1043-1050
以雌性杂色鲍为对象, 以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溶壁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悬液做为攻毒菌, 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细菌攻毒的杂色鲍血淋巴细胞SSH cDNA文库。随机挑取生长菌落110个克隆子, 进行菌液PCR鉴定, 计算文库重组率为98.18%, 文库容量为1.37×106 pfu。将重组子测序, 经BLAST一致性搜索比对分析, 有一重组片段含有穿孔素(Perforin)保守结构域, 为巨噬细胞表达蛋白(MEP)类穿孔素部分cDNA序列, 片段大小为1 551 bp, 连续编码517个氨基酸残基, 申请GenBank登录号为EU272049。经半定量PCR和荧光定量PCR差异显示分析, 发现在细菌感染状态下MEP基因在血淋巴细胞中存在明显的上调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14.
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现有的研究着重于氮沉降对人工林生长的即时性影响,而对人工林生长的滞后性影响或效应研究却十分缺乏.氮沉降的滞后性效应是其逐渐改变人工林生态功能的体现,而且滞后性影响机制与即时性影响完全不同.因此,以氮沉降对人工林的滞后性影响为主线,分别综述不同氮沉降浓度对人工林生长的影...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进一步突出。然而,不同时间尺度上各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变化的规律仍未完全厘清。本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沿海拔梯度的不同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草甸、针叶林和矮林、针阔混交林)为对象,以2017—2020年Sentinel-2影像为数据源,构建水源涵养能力指标模型,将不同植被类型的垂直结构指数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以其与坡度(Slope)的比值为指标,分析研究区4种植被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并探讨其季节性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基于Sentinel-2影像水源涵养能力指标模型对不同季节各植被水源涵养能力监测具有可行性;4种植被类型不同季节的水源涵养能力强弱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垂直带谱上植被分布大体一致,不同季节武夷山国家公园4种植被类型涵养水源能力大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矮林>草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艾塞那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格列美脲联合艾塞那肽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格列美脲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和餐后2 h血清C肽、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lC)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餐后2 h血清C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以上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清C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MI、TC、TG、LDL-C和HbA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而研究组BMI、TC、TG、LDL-C和HbA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美脲片联合艾塞那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可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降低BMI,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研究长期慢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及单次个体化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被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高脂血症的长期(病程≥5年)慢病患者16例,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计算Δ50%功率为个体化精准运动强度,完成持续30 min的单次个体化运动。于运动前和运动后10 min、20 min、30 min分别测量50 s桡动脉脉搏波,得到每个脉搏波特征点:起始点(B)、主波波峰点(P1)、重搏波波谷点(PL)、重搏波波峰点(P2)、结束点(E),从仪器中导出各点对应的横坐标(时间T)和纵坐标(幅值Y)的原始数据,将上一个脉搏波的结束点E视为下一个波的起始点B,TB归零,得到主要观察指标:YB、YP1、YPL、YP2及TP1、TPL、TP2、TE,并计算出ΔYP1、ΔYPL、ΔYP2,TE-TPL、(TE-TPL)/TPL、脉率,S1、S2,ΔYP2-ΔYPL、TP2-TPL作为次要观察指标;计算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对每位患者运动前后的50 s脉搏波数据个体化分析,再将所有数据求均值进行整体分析。结果: ①16例长期慢病患者(男14女2),年龄(53.7±12.6,28~80)岁,身高(171.7±6.6, 155~183)cm,体质量(80.0±13.5, 54~98)kg。2静息时YB(91.5±10.8,71.1~108.6)、YP1(203.6±24.7,162.7~236.3)、YPL(127.1±6.2,118.2~140.3)、YP2(125.9±6.2,115.7~137.7)、TP1(137.2±22.3,103.0~197.1)、TPL(368.7±29.5,316.3~434.0)、TP2(422.7±32.8,376.9~494.7)、TE(883.4±95.0,672.2~1003.3),ΔYP1(112.1±33.8,60.3~157.5)、ΔYPL(35.5±14.2,17.5~66.2)、ΔYP2(34.4±13.3,20.0~62.9)、TE-TPL(514.6±85.4,341.4~621.9)、(TE-TPL)/TPL(1.4±0.2,1.0~1.7)、脉率(68.8±8.4,59.8~89.3)、S1(0.9±0.3,0.4~1.4)、S2(0.0±0.0,-0.1~0.0)、ΔYP2-ΔYPL(-1.2±2.6, -6.5 ~2.5)、TP2-TPL(54.0±10.8,33.6~81.1)。③运动后10 min,YB、 YPL、YP2、TPL、TE减小,YP1增大;ΔYPL、TE-TPL、(TE-TPL)/TPL减小,而ΔYP1、脉率、S1、ΔYP2-ΔYPL、 TP2-TPL增大(P均<0.05)。运动后20 min和30 min的脉搏波变化趋势与运动后10 min保持一致,但从10 min后大部分指标逐渐向静息水平恢复。④静息时16例长期慢病患者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为28.6%,运动后10 min(65.7%)、20 min(77.1%)、30 min(73.7%)的出现率明显提高(P均<0.01)。其中6例患者运动后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显著升高,且能持续到30 min;3例患者运动后10 min出现率上升明显,20 min时开始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才开始升高;2例患者运动后10 min出现率升高后随即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20 min出现率短暂升高后下降;1例患者运动后出现率下降,20 min时开始回升;2例患者运动后出现率不升,30 min时稍有升高。结论: 长期慢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波形矮小,重搏波不明显甚至消失,单次精准功率运动后,主波增高,重搏波位置降低、幅度增大;具体反应情况应个体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甜菜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同地区间气候、土壤、操作栽培制度等差异,我国甜菜根腐病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亦各不相同。不同病原侵染所引起的症状各不相同,多种病原混合侵染造成的根腐病,其症状不易区分。前苏联、中国、美国和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根腐病,一般可造成甜菜减产40%。  相似文献   
19.
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结合TERRA MODIS卫星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2015年各月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并对植被NPP月平均值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2015年植被NPP总量为2.88×1011 g,生长季(4月份至10月份)的植被NPP总量达2.81×1011 g,占全年植被NPP总量的97.57%.随着时间推移,植被NPP月平均值和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月平均值呈"缓慢增加—急剧增加—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植被NPP月平均值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植被NPP月平均值之和分别为20.55、69.39、20.46和0.48 g·m-2.从空间分布上看,中部河谷和滩地的植被NPP月平均值总体上高于东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等沙丘荒漠区.月平均气温对植被NPP月平均值变化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实际日蒸散发量和地表月太阳辐射.植被NPP月平均值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地下水位埋深1~2 m之间.上述研究结果显示:采用CASA模型可以较好地估算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植被NPP值,月平均气温和地下水位埋深对该流域植被NPP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水库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特征, 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四川省东南部的典型小型水库松林水库中不同水生生物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基于Bayesian混合模型(SIAR)分析了不同消费者基础碳来源, 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位素生态位中6个营养结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松林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初级生产者POM(主要成分为浮游藻类)、固着藻类、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的δ13C值范围为–29.20‰—18.81‰, δ15N值范围为4.01‰—12.73‰; 其中POM和固着藻类是多数消费者的主要碳源; 松林水库食物网营养级长度为3级, 以杂食性鱼类为优势类群并存在营养冗余现象, 暗示了该生态系统鱼类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lineata、罗非鱼Oreochromis spp.与土著物种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鲫Carassius auratus等之间存在明显的同位素生态位重叠现象。建议加强水生生物资源管理, 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土著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