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33篇 |
专业分类
4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3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12.
三萜化合物具有可观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目前的生产过程复杂、产量低,利用微生物异源合成三萜化合物已成为当前研究趋势,大肠杆菌作为常用萜类合成底盘细胞具有异源合成三萜化合物及其前体的天然优势和研究前景。对三萜化合物微生物异源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三萜化合物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的特点及大肠杆菌三萜表达模块和底盘细胞适配三个方面对该途径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针对实现大肠杆菌高效合成三萜类化合物所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进行讨论,为扩展大肠杆菌作为三萜化合物合成底盘细胞提供建议和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13.
MGF(Mechano-growth factor)是一种IGF-1变体形式, 研究发现该因子具有应力敏感性, 并且具有促进肌肉肥大、再生以及神经损伤修复的功能。通过RT-PCR从拉伸刺激的人成骨细胞中克隆MGF cDNA序列, 并去除5'端9 bp的序列, 使N端缺少对肠激酶(Enterokinase, EK)具有抑制作用的脯氨酸, 将截短型MGF (des(1-3) MGF) cDNA序列克隆入pET32a(+)质粒,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质粒转化E. coli BL21(DE3), 在30oC培养下以可溶形式表达融合蛋白Trx/ des(1-3)MGF,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Ni2+金属亲和层析, 获得纯度95%以上的融合蛋白。再对融合蛋白EK酶切, rpHPLC分离获得纯度达98%的des(1-3)MGF, SDS-PAGE电泳及质谱分析蛋白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生物活性实验显示, 所制备的des(1-3)MGF比des(1-3)IGF-1更显著的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值和迁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能够有效控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的复制,但是不能将其完全清除。至2012年底,全球仍有3 500万HIV-1感染者,同年约160万人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及其相关疾病。HIV-1感染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内HIV-1潜伏储存库(Reservoir)的存在。HIV-1潜伏储存库主要由CD4+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构成,与CD4+T细胞相比,目前研究者对单核巨噬系细胞中HIV-1病毒复制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适宜的研究体系。因此,为探讨单核细胞活化或分化信号对HIV-1复制的影响,我们建立了旨在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模型。【方法】构建env区域移码突变和nef区域携带EGFP或Nano Luc报告基因的HIV-1 NLn GFP-Kp或NLn Nano Luc-Kp重组病毒,分别感染2种人单核细胞系THP-1或U937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制备单克隆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或Nano Luc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筛选EGFP或Nano Luc阴性表达的细胞克隆,经激活剂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鉴定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结果】研究中鉴定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其中2个是表达EGFP的THP-1克隆,2个是以Nano Luc为报告基因的U937克隆。这些克隆在PMA刺激处理后皆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在恒态条件下未检测到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人单核细胞系克隆,该模型有助于理解单核巨噬系细胞的HIV-1病毒复制机制,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AC)对兔糖尿病溃疡创面组织愈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四氧嘧啶法建立兔糖尿病溃疡模型,设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创面采用常规包扎治疗处理,实验组创面则采用VAC处理),观察和比较两组动物的创面肉眼观、愈合时间,在致伤前、致伤后3 d、7 d、14 d取创面软组织,检测和比较两组动物的创面组织含水量、血流量以及血浆ET-1和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动物的创面肿胀及分泌物得到明显控制,创面坏死组织的清除与肉芽组织的生长明显加快,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致伤后3 d、7 d和14 d,创面组织含水量与血浆ET-1含量明显下降(P0.05),创面组织血流量与血浆NO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VAC对兔糖尿病溃疡创面组织的愈合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加血浆NO含量及降低ET-1的含量有关,其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属于副粘液病毒科,是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RNA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引起全球婴幼儿高致死率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仅次于疟疾,但用于检测RSV感染的选择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原理,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IgM抗体AlphaLISA快速检测方法.小鼠抗人IgM单克隆抗体偶联的受体微球与临床血清样品中RSV特异性IgM抗体结合,RSV特异性IgM抗体再与生物素标记的RSV抗原结合,生物素连接偶联链霉亲和素的供体微球;受体微球和供体微球的距离被拉近小于200nm,680nm荧光激发供体微球生成单线态氧,扩散给受体微球,发射波长为520~620nm的荧光,荧光强度与血清中RSV特异性IgM抗体呈正比.结果显示,该方法批内变异系数与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不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与间接免疫荧光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总符合率达83.33%.该方法具有微量检测、快速省时、操作简便等优势,可快速检测RSV的IgM抗体,为早期确诊RSV感染提供高效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模型(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组织内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膜电位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血管性痴呆(VD)组,每组15只。VD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手术制备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SHAM组手术步骤同VD组,但不结扎颈总动脉。于术后第29天起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第1-5天为定位航行试验,评估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第6天进行空间探索试验,评估大鼠空间记忆功能。采用透射电镜技术、流式细胞学技术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大鼠Morris水迷宫试验中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在目标象限中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1),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有明显损伤,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P0.01)。结论:线粒体损伤是血管性痴呆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经两次DE52和Sephacryl s一300柱层析,从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 Lipmann)突变利UW45粗提液(37 677mg蛋白)中纯化得到628 mg的NifB^-Av1。经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的SDS凝胶电泳分析表明,该蛋白基本达到SDS凝胶电泳纯,组成它的亚单位的种类与Av1(α和β亚单位)相似。NifB^-Av1不能与NifB^-Av2重组成具放氢活性的固氮酶,但可使与其保温重组的FeMoco显出高活性。在合适条件下,NifB^-Av1可在结晶溶液中析出棕色短斜四棱柱晶体,目前所得最大晶体的二维边长均为0.1mm。能否出现晶体以及出晶时间、晶体数目、大小、质量和形状等,与沉淀剂溶液各组分的种类和浓度、结晶方法、实验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初步结果表明,所得晶体为NifB^-AV1单晶。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金属冶炼废渣堆场生态修复多年后,废渣-植物-凋落物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系统维持机制。该研究以实现生态修复6 a的黔西北铅锌冶炼废渣堆场上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芦竹(Arundo donax)、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五种优势修复植物为对象,分析它们的主要营养器官(细根、粗根、茎/干、枝、叶片)、地表凋落物、植被下方表层废渣(0~10 cm)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不同营养器官间C、N、P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C平均含量在两种草本植物中为茎>叶片>根>凋落物,在三种乔木中为干>枝>细根>粗根>叶片>凋落物; N和P的分布在草本植物中分别为叶片>凋落物>根>茎和叶片>根>凋落物>茎,在三种乔木中均为叶片>细根>凋落物>粗根>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