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强光下SO2-3和HCO-3对盐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光下用低浓度SO^2-3处理盐藻1h,其Fv/Fm qN,qp和ΦPSⅡ都较暗对照高,随着SO62-3浓度的提高,Fv/Fm,qN,qp和ΦPSⅡ下降。20mmol/L的HCO^-3可减缓这种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2.
草酰乙酸(OAA)是PEP羧激酶(PEPCK)和苹果酸脱氢酶可逆催化反应的底物或产物,也是PEP核化酶的反应产物。然而OAA在溶液中可以酮式和烯酸式两种互变异构体及其水合物形式存在,而只有酮式OAA才能作为酶的底物[1,2,5]。同时,OAA很容易通过非酶促脱羧反应而降解[4]。OAA的这种多型性和不稳定性,往往导致以它为底物或产物的酶类活性测定值偏低。作PEPCK脱按活性测定时,所用的OAA溶液皆需规配现用,并在起动反应时作OAA非酶促脱波速率的校正。然而,实验过程中OAA浓度往往随时间而下降,使反应系统中OAA水平出现明显…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演替中期和后期优势树种对冬季不同光强的适应性,对在全光照(100%自然光强)和低光照(30%自然光强)下生长的演替中期优势种木荷(Schima superba)、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和黧蒴(Castanopsis fissa)及演替后期优势种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的生理生化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光照相比,低光照下演替中期优势树种幼叶的非光化学猝灭(NPQ)、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Car/Chl)和花色素苷含量下降,细胞质膜渗透率增加;而演替后期优势树种幼叶的花色素苷含量增加、细胞质膜渗透率降低,且受光抑制的程度低(Fv/Fm高)。此外,除总抗氧化能力外,演替中期优势树种幼叶的花色素苷含量、NPQ和Car/Chl均显著低于演替后期优势种。因此,演替后期优势树种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光保护策略来提高对冬季强光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演替中期优势种在光保护策略的多样性及光保护能力上均弱于演替后期优势种。  相似文献   
54.
欧志英  彭长连  林桂珠   《广西植物》2005,25(6):555-561
超级稻培矮64S/E32(F1)及其亲本(父本‘E32’和母本‘培矮64S’)的剑叶在不同温度(28、35、40℃ 和45℃)恒温水浴中保温1 h,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F1除了较其亲本有更稳定的光合色素Chl外,还有明显 增加的Car/Chl,相对高的热稳蛋白含量,高而且稳定的总的抗氧化能力。F1在高温下也有较亲本高的光合 能力。高温下,线性电子传递过程比光化学过程对温度更敏感,F1有比亲本更敏感的调节机制,Pn下降比 ΦPSⅡ、Fv/Fm下降快说明光合限制步骤可能主要是位于光合碳同化而不是光化学和光合电子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55.
模式植物水蕨的突变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列举了模式植物水蕨(Ceratopteris richardii)的14种突变体,并简介了获得突变体的一般方法及各种突变体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56.
以超高产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培矮64S/E32”和多年来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孕穗后剑叶中C4途径酶和对稳定碳同位素分异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籽粒灌浆期(移栽后68~75d)的两个品种剑叶中NADP—MDH活性最高,随后下降;超高产杂交水稻“培矮64S/E32”的NADP-MDH的活性明显高于“汕优63”;PEPcase和NADP—ME活性在黄熟期之前的叶片中持续上升。不同生育期的叶片与籽粒的△^13C值相近(19.49‰~19.82‰),在成熟期时较高。超高产水稻“培矮64S/E32”叶片的平均△^13C值比“汕优63”高0.43‰。  相似文献   
57.
植物监测大气污染及其抗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在佛山市不同污染点东村和五星盆栽的30种绿化植物的叶面积、Fv/Fm、叶片细胞膜渗漏率及光合色素含量相对于清洁对照点华南植物园的差异。结果显示,大气污染条件下,绿化植物叶片的生长受到抑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光合色素发生降解,细胞膜受到了伤害。各实验点所有植物叶面积、Fv/Fm及光合色素含量平均值均为:植物园>五星>东村,而叶片细胞膜渗漏率平均值为:植物园<五星<东村,与大气污染程度相一致。方差分析表明,上述指标中叶面积对大气污染最敏感,Fv/Fm受种间差异影响最小。受大气污染影响,各生理参数的变化具有不相关性。各项生理参数均表现出抗性的种有白桂木(Artocarpushypargyreus)、环榕(Ficusannulata)、广宁油茶(Camelliasemiserrata);而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为敏感种。  相似文献   
58.
高浓度二氧化碳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工业革命后全球大气CO2浓度持续上升,不仅对全球气候的变迁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植物的形态、水分利用、蛋白质合成、光合、抗性、生长及生物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CO2促进植物根、幼苗的生长,叶片增厚,降低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的产量及生物量,促进乙烯生物合成,增强植物的抗氧化能力。不同光合途径(C3、C4及CAM)及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对高浓度CO2的响应不同。长期和短期的高浓度CO2处理,植物响应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如短期高CO2处理使光合能力增强,而长期处理则使光合能力下调。  相似文献   
59.
四个水稻(Oryza sativaL.)品种“IR72”、“特三矮2号”、“桂朝2号”和“Ⅱ优4480”在田间栽于含35μmol/mol和60μmol/molCO2的塑料大棚中,自然光照,高浓度CO2下供试水稻品种的光合速率变化表现为提高型(“IR72”、“特三矮2号”)、稳定型(“桂朝2号”的Pn几无变化)和下调型(“Ⅱ优4480”)。生长速率,穗重,由△^13C计算而得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皆增加,除“Ⅱ优4480”外,其他3个品种明显增高总生物量,供试品种的穗重/总生物量比不同程度地受到高浓度CO2的改变,叶片段经PEG渗透胁迫后,不同的生长于高浓度CO2的电解质渗漏率较小,结果表明高浓度CO2可改变水稻的海外侨胞事作用和水分关系特性,品种间不同的响应显示了选育适于未来高浓度CO2下具有高产和抗逆性品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0.
夏季高光下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变红的生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是世界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种之一, 现已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为分布, 并造成危害。我们对其野外种群的观察发现, 在夏季光照强烈的生境中, 其叶片常常有变红的现象。本研究针对这一现象, 从叶片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入手, 探讨了三裂叶蟛蜞菊叶片变色的原因及其生理功能。结果表明, 红叶中的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绿叶(P<0.05), 夏季高光照诱导的花色素苷的积累是叶片由绿色变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花色素苷含量较高, 红叶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强, 在甲基紫精(MV)光氧化处理过程中, 红叶的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分别下降了28.2%和79.1%, 显著低于绿叶的下降幅度(70.9%和93.8%)。这一结果表明, 三裂叶蟛蜞菊在夏季遭受强光胁迫时, 叶片由绿色变为红色增强了对氧化逆境的耐受能力, 而相同环境下的本地蟛蜞菊(W. chinensis)并没有叶片变红的现象, 暗示这可能是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抵御和适应夏季高光的一种特殊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