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预防和解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解除休眠和经高温诱导产生次生休眠的水曲柳种子为材料,探讨预防和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GA3和乙烯利不能阻止已解除休眠水曲柳种子在25℃下萌发时诱导的次生休眠。干燥和短时间低温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效果不明显,较长时间(大于2周)的低温对解除水曲柳种子的次生休眠有一定的效果。综合来看,10^-3mol·L^-1的乙烯利或GA4+7解除水曲柳种子次生休眠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22.
采用组织切片、电生理和束路追踪等方法对南方鲇口外皮肤受外界化学物质刺激时面神经主要感觉支(上颌须神经和下颌须神经)及其味觉初级中枢(面叶)的诱发放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南方鲇面叶分成大小2叶,所占体积分别为(73±3)%和(58±4)%.上颌须皮肤的味觉传入神经(上颌须神经)投射到大叶的背中位置,下颌须皮肤的味觉传入神经(下颌须神经)投射到小叶的腹中和背中位置;(2)判断上下颌神经放电反应可知最有效的刺激物是L-ala和L-arg,且二者存在交叉反应和脱敏现象.上颌须神经反应更敏感;(3)面叶中上颌须神经投射区域,L-arg和L-ala引起的反应较强;下颌须神经投射区域中,L-his和Qhcl引起的反应较强.这些结果显示出南方鲇面神经的感觉支对不同化学物质具有不同感受性且在其面叶上的投射也具有躯体分布特异性.  相似文献   
323.
祁连山两种优势乔木叶片δ13C的海拔响应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分布于祁连山北麓中段的两种优势乔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和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高山乔木叶片δ13C值对海拔(2 600-3 600 m)、土壤含水量和叶片含水量、叶片碳氮含量的响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 这两种乔木叶片δ13C值均随海拔升高呈增重趋势, 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0 1)。海拔2 600-3 600 m阳坡树种祁连圆柏叶片的δ13C值显著高于同海拔梯度阴坡树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叶片的δ13C值均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00 1), 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0 1)。祁连圆柏叶片δ13C值与土壤含水量(p < 0.000 1)、叶片含水量(p = 0.01)和叶片碳氮比(C/N) (p < 0.000 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叶片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00 1)。而青海云杉叶片δ13C值与土壤含水量、叶片全氮、叶片碳氮比和叶片含水量不相关。说明海拔变化引起的水热条件的改变, 尤其是温度变化对高山乔木叶片碳同位素分馏起主要作用, 但各个因子综合对高山植物叶片碳同位素分馏的作用机制可能比较复杂, 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24.
慢病毒介导的稳定表达bFGF的胎儿肝脏基质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重组慢病毒系统感染人胎儿肝脏基质细胞(fetalliverstromalcell,FLSC),建立了能够稳定、高效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细胞株bFGF/FLSC.从流产胎儿肝脏组织分离富集基质细胞,对其进行了生长特性和表面标志的鉴定,其在体外维持传代35代,依然保持正常的染色体核型.从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克隆得到bFGF基因,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FLSC,根据荧光表达强弱进行流式分选,获得能够继续稳定传代的低表达和高表达bFGF的两株细胞,RT-PCR和蛋白质印迹证实,细胞株中bFGF基因的稳定表达.RT-PCR结果显示,弱荧光和强荧光表达细胞的bFGF,在mRNA水平的表达分别是转染空载体细胞的2.33倍和6.19倍;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在蛋白质水平表达分别是1.76倍和5.05倍.用建立的bFGF/FLSC作饲养层细胞体外培养人胚胎干细胞(humanembryonicstemcells,hES),结果证明,其能在无或少量添加外源bFGF的条件下,维持人ES细胞增殖及其干性达20代.bFGF/FLSC细胞株的建立,将为构建低成本、安全高效的人胚胎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及研究造血细胞的发育分化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325.
中国的灵长类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而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猕猴(Macaca mulatta)是世界及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境内分布于17个省(市、区),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迄今为止,学者们已对猕猴进行了包括地理分布、种群动态、食性、社会生态、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国内有关猕猴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与综述,以期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汇总,梳理关于猕猴的研究线索与动态,并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26.
在世界范围内,观赏和投喂野生猿猴是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旅游形式之一。其中游客与动物的关系越来越成为动物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游客在娱乐的过程中,存在被猿猴威胁甚至咬伤等问题。对人猴接触行为的客观分析,是提高旅游服务管理和保障游客安全的必要措施。本研究记录了2012-2014年海南南湾猴岛景区内游客与猕猴的接触行为,并分析了景区医务室近两年的游客就诊记录,主要探讨:(1)哪些游客会参与人猴接触,及其游客的认识误区;(2)哪些猕猴会频繁参与人猴接触;(3)哪些原因会引发人猴接触行为。本文旨在了解景区内游客与猿猴的互动关系,探讨游客受伤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为完善野生动物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27.
为有效防治百合枯萎病,对龙牙百合枯萎病菌进行鉴定、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室内毒力。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龙牙百合枯萎病菌为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牛肉浸膏;有较宽的酸碱度范围(p H4.0~10.0);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7℃,10 min;光周期12 L:12 D的环境条件利于菌体生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菌株的室内毒力,数据显示,10种杀菌剂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参试药剂中,12.5%烯唑醇WP,1%申嗪霉素SC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255 mg/L,0.731 mg/L;抑菌效果最差是25 g/L咯菌腈SC,EC50为89.294 mg/L。层出镰孢菌能够引发我国百合枯萎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28.
云南粳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云南省不同育种单位粳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阐明云南粳稻品种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为粳稻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30对SSR多态性引物,对7个育种单位的163份粳稻选育品种进行等位基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共检测等位基因207个,每个位点等位基因变幅为2-17,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6;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024 4-0.823 9,平均为0.479 8;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024 1-0.802 5,平均为0.440 7。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系统聚类把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供试材料被分为2个亚群。来自大理州农科院和保山市农科院的品种全部分在第1亚群中,楚雄州农科院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品种主要集中在第2亚群中。丽江市农科院、曲靖市农科院的品种平均分布在两个亚群中。云南省育成的粳稻品种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同一单位选育的品种遗传相似度较高,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云南省丰富的粳稻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利用。  相似文献   
329.
通过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对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逐月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87种,主要由硅藻(143种)和甲藻(40种)组成,金藻、绿藻和蓝藻偶有检出。全年共发现20种优势种,其中硅藻16种,甲藻3种,蓝藻1种。浮游植物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变化均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为溶解硅(DSi)、溶解无机氮(DIN)、氮磷比(N∶P)、溶解无机磷(DIP)、硅磷比(Si∶P)、盐度和温度。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也是影响本海域浮游植物变化的重要因素:6—9月,台湾暖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外海暖水性种类增多;其他各月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既有近岸低盐种类,也有半咸水、淡水种类。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洞头海域营养盐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1—1982年的12.89μmol/L升至2010—2011年的52.63μmol/L,N∶P由19.1∶1升至51.8∶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改变,表现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增加(由5.8×105个/m3上升至39.2×106个/m3)和优势种的更替(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  相似文献   
330.
针对广义马尔科夫跳变时滞系统,考虑了保成本控制问题.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方法,给出了广义马尔科夫跳变时滞系统在模态独立条件下保成本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在所得结果基础上,进一步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了模态独立控制器增益的求解方法,实现了对广义马尔科夫跳变时滞系统的保成本控制.最后,通过数值例子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