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21.
222.
渤海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莹  王宇  张博伦  王硕  徐晓甫  张武昌 《生态学报》2022,42(9):3822-3831
为了解渤海湾浮游纤毛虫丰度、生物量和种类组成的周年变化,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渤海湾一个站位进行每月1次共12个航次浮游纤毛虫样品的采集。样品按照Utermöhl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倒置显微镜镜检,计算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无壳纤毛虫和砂壳纤毛虫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无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在4月和8月呈现双峰值,砂壳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均在7月出现单峰值。周年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总丰度的比例平均为(28.6±32.6)%,5-7月较高,均超过50%。共鉴定砂壳纤毛虫6属21种,其中拟铃虫属(Tintinnopsis)种类最多,6-8月砂壳纤毛虫种类数最高。砂壳纤毛虫种类组成呈现明显的周年变化,温度是驱动砂壳纤毛虫群落周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砂壳纤毛虫群落Shannon指数的平均值为0.95±0.78,Pielou指数的平均值为0.52±0.34,均在6-8月较高。除无壳纤毛虫外,砂壳纤毛虫丰度、纤毛虫总丰度和砂壳纤毛虫丰度占纤毛虫总丰度的比例均与温度、Chl a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23.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 (Stearoyl-CoA desaturase-1,SCD-1)是催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性蛋白酶,Ca2+是生物体内重要阳离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SCD-1基因与脂质指标和钙离子含量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构建pcDNA3.1(+)+SCD-1+Flag真核过表达载体和培养鸭子宫上皮细胞并共转染,通过载体上Flag标签检测SCD-1基因的过表达量,用Fluo-3/AM钙离子荧光标记法检测Ca2+浓度,用脂质指标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的脂质含量。结果表明,鸭SCD-1基因过表达量与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呈负相关,与Ca2+浓度、总胆固醇(TC)含量、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呈正相关;Ca2+与TG、LDL-C和HDL-C的含量呈正相关,与TC和VLDL-C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SCD-1基因过表达能够调控鸭子宫上皮细胞中Ca2+浓度和脂质合成与转运。  相似文献   
224.
目的 通过分析植物乳杆菌PUM1785体外抑菌活性和部分耐受能力,为进一步研发乳杆菌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方法 以模式菌株WCSF1为对照株,采用双层琼脂点种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并开展高胆盐、高盐环境耐受试验。 结果 植物乳杆菌PUM1785体外抑菌活性与模式菌株相近,对6种常见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效果优于革兰阳性菌。在不同浓度胆盐溶液中培养24 h后,2株乳杆菌生长均受抑制,当胆盐浓度从0 g/100 mL持续增至0.5 g/100 mL后,2株乳杆菌活菌数量呈下降趋势,但始终维持在105 CFU/mL数量级以上,并且PUM1785与WCSF1活菌数量比呈上升趋势;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培养24 h后,2株乳杆菌均生长良好,当NaCl浓度从0 g/100 mL升高到8 g/100 mL时,2株乳杆菌活菌数始终维持在108 CFU/mL数量级以上,并且PUM1785与WCSF1活菌数量比呈明显上升趋势。 结论 植物乳杆菌PUM1785具有与模式菌株相近的抑菌活性,对胆盐和高盐环境耐受力均强于模式菌株,表明PUM1785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可以作为微生态制剂研发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225.
目的

以结肠癌术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鼠李糖乳杆菌PUM1749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耐高盐、耐胆盐能力和抑菌活性,评价其益生特性。

方法

以鼠李糖乳杆菌GG为对照,将其和鼠李糖乳杆菌PUM1749分别培养于含不同浓度NaCl和胆盐的MRS肉汤中,采用滴种法进行活菌计数,采用双层琼脂夹心法结合滴种法检测两株菌对8种指示菌的抑菌效果。

结果

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培养24 h后,2株鼠李糖乳杆菌活菌数均在108 CFU/mL数量级以上。当浓度低于2 g/100 mL时,2株菌活菌数随NaCl浓度增加而减少,之后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PUM1749株活菌数均高于GG株;在不同浓度胆盐肉汤中培养4 h后,2株菌生长均被不同程度抑制,活菌数显著下降,PUM1749株在胆盐浓度为0.1 g/100 mL时生长被完全抑制,但继续提高胆盐浓度后,PUM1749株活菌数反而明显优于GG株;2株菌对8种指示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别。

结论

鼠李糖乳杆菌PUM1749在不同高盐和胆盐浓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和抑菌活性均强于或持平鼠李糖乳杆菌GG。鼠李糖乳杆菌PUM1749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

  相似文献   
226.
1970年发现染色体分带技术后,1971年召开的国际性巴黎会议上,为 G、Q、C 和 R 带四种分带技术建立了命名法。分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染色体研究的进展。本文所介绍的常用三种带型——G、R 和C 带的显带技术,是我们实验室所采用的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7.
目的:对黑果枸杞果实中的抗炎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和评价,同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甲醇对黑果枸杞果实进行提取,并分别在微孔树脂(MCI)和大孔树脂柱上进一步分离。利用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构建炎症模型,对获得的组分进行筛选和评价。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比色法检测NO水平、ELISA法检测IL-6、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OX-2、IκBα等蛋白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初步筛选发现经MCI处理后的3个组分中,Fr1表现出较好的抑制NO生成的能力。对Fr1进一步分离获得Fr1-1和Fr1-2组分。Fr1-2在抑制NO生成、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均优于Fr1。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Fr1-2能抑制COX-2、p-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对Fr1-2活性部位中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分离制备,发现其主要成分为5-羟甲基糠醛,5-羟甲基糠醛在所选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且其可以抑制炎症模型NO生成,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结论:黑果枸杞果实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蛋白的表达、Iκ...  相似文献   
228.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探讨应用计算机技术,研制、开发了医院处方集的电脑咨询系统。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全面,稳定可靠,值得推广,可为采购、使用药品提供准确、及时的咨询服务,比纸质的处方集的内容更为丰富、准确、易于更新,为实现医院处方集的网络化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229.
粉浆涂塑铝瓷冠(Slip casting aluminous ceramic crown)是新近推出的一种全瓷修复系统,它是由专用玻璃料熔融渗入多孔的铝瓷底层内形成高强度的铝瓷核冠再于其表面涂塑面瓷而成。具有强度高、边缘适合性好、透光性好等诸多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全瓷修复材料,日益受到国内外牙科修复界的重视。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研制成功了GI—I型粉浆涂塑铝瓷核冠材料,经试用效果良好。笔者作为该材料的主要研究人员,在过去几年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制作粉  相似文献   
230.
明确同域近缘物种在时空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关系,对理解物种行为和多物种栖息地的整合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2021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级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时空分布开展研究。基于2016—2021年红外相机获得的72个中华斑羚和108个中华鬣羚分布点位,结合可能影响其空间分布的12个重要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对贡嘎山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基于2012—2021年1312条中华斑羚和1889条中华鬣羚的有效红外相机记录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原理测算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的日活动节律,了解两物种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布格局及重叠性。结果表明:中华斑羚和中华鬣羚适宜栖息地分别为731.95和1220.46 km2,分布区重叠面积为697.17 km2,且主要环境因子对两物种栖息地选择具有相似影响。两物种的日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黄昏,但两物种对晨昏时间段的利用区间和强度存在差异,中华鬣羚的早、晚活动高峰分别先于和迟于中华斑羚,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