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3篇
  1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以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属(Amomum Roxb.)阳春砂(Amomum villosum)为试材,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阳春砂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序列组装、注释和特征分析,以揭示阳春砂与其他姜科植物的进化关系及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为豆蔻属植物的物种鉴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阳春砂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4 069 bp,GC含量为36.1%,包括1对29 959 bp的反向重复区(IR)、一个大单拷贝区(LSC;88 798 bp)和一个小单拷贝区(SSC;15 353 bp);共注释得到133个基因,包括8个rRNA基因、38个tRNA基因和87个蛋白编码基因。(2)在阳春砂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57个SSR位点,大部分SSR均由A和T组成;豆蔻属物种在基因组大小、IR边界区高度保守,核酸变异主要发生在LSC和SSC区。(3)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聚类分析显示,阳春砂与同属的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和白豆蔻(Amomum kravanh)亲缘关系最近,并且与山姜属(Alpinia Roxb.)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2.
土壤原生动物对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土壤原生动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生物量,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指示生物,土壤原生动物具有与其他土壤动物相比更独特的优势.研究它们的群落结构、数量及多样性动态变化,可以很好地评价和监测自然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简要概述了土壤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对原生动物的生物指示物优势、土壤原生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和污染指示作用及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等进行了论述,并对土壤原生动物在生态毒理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治疗中对心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按WHO诊断标准随机选择CHF患者,对照组30例,给予缬沙坦80 mg/qd起,2-4周后增至160 mg/qd;研究组30例,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100 mg/bid,2-4周后增至200 mg/bid。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后LVEF、LVESD和LVEDD的变化,以及对Scr、Cys C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等一般情况,以及治疗前LVEF、LVESD、LVEDD、Scr、Cys C等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8周后,对照组的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38.87±6.95%VS.34.73±7.89%,P0.05),LVESD、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44.43±8.26 mm VS.50.77±8.31 mm,P0.05;54.77±5.84 mm VS.59.87±7.57 mm,P0.05),Cys 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00±0.33 mg/LVS.1.27±0.52 mg/L,P0.05),Scr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82.24±30.38μmol/LVS.91.19±36.81μmol/L,P0.05)。研究组的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38.70±7.29%VS.33.53±9.12%,P0.05),LVESD、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43.33±9.10 mm VS.49.47±6.84 mm,P0.05;54.53±6.20 mm VS.60.23±8.30 mm,P0.05),Cys 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01±0.26 mg/LVS.1.32±0.53 mg/L,P0.05),Scr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84.31±32.25μmol/LVS.94.43±38.73μmol/L,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CHF的治疗过程中,沙库巴曲缬沙坦与缬沙坦均能改善心功能,且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的肾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土壤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不同土壤系统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多样性既依赖于生态系统又服务于生态系统。本文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四个方面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新的诠释,总结论述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如土壤、植物群落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5.
西北黄土高原柠条种植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是我国黄土高原区重要的饲用豆科灌木植物。为揭示土壤微生物与柠条种植之间的关系,采用未培养技术提取样品宏基因组DNA,分别构建柠条根表、根际和自然土16SrDNA文库,分析各文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显示,随距离柠条根部渐远,微生物数量呈现递减趋势。聚类分析发现,变形杆菌纲是根表土壤区系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群(70.3%),尤其存在大量α-Proteobacteria类的能诱使植物形成根瘤的根瘤菌和对植物有促生作用的γ-Proteobacteria类微生物;而在根际和自然土中,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和古菌(Archaea)数量较多。柠条根际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而根表和自然土微生物类群具有较高的优势度,表现出从根表、根际植物相关微生物到自然土单一简单微生物类群的过渡。说明植物根系和土壤环境与微生物类群具有相互选择性。  相似文献   
46.
岷江上游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及空间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对岷江上游耕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并引入二项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到道路、河流和居民点距离为驱动因子对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耕地景观面积一直处于增长趋势,1974—1986年间耕地景观面积增幅最大.1986—2000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不明显,但是耕地景观与其它景观类型相互转换频繁,空间位置变化剧烈,特别是1994—2000年期间.耕地景观面积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政策变化.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7.
对海岛棉产量和早熟性状进行QTL初步定位,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利用5200多对SSR引物筛选海岛棉品种新海3号和Giza82间的多态性引物,获得107对。以多态性引物检测新海3号×Giza82的190个F2:3家系,获得120个多态性位点。利用JoinMap3.0分析软件构建了一个包含22个连锁群,74个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12.06 cM,全长893 cM,覆盖海岛棉基因组20.12%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1个与海岛棉产量性状和早熟性状有关的QTL,其中早熟性状检测到12个QTL,分别位于1、3、5、6、11、17、22共7个连锁群上;产量性状检测到9个QTL,分别位于1、4、5、6、7、16、22共7个连锁群上。研究结果为海岛棉产量性状和早熟性状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8.
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淼  胡远满  常禹  张薇  张文广 《生态学杂志》2007,26(8):1285-1290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本文选用传统生态足迹法及其改进方法——"实际土地需求法",结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地区1982—2000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时间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人均消费生态足迹在研究时间段内呈缓慢上升趋势;实际土地需求法计算结果小于生态足迹法。1982—1998年,研究区每年向外输出大量木材,木材足迹与消费足迹计算结果相似。虽然生态承载力大于实际土地需求,但其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的资源利用方式并不合理,生态环境一直朝着不可持续的方向发展。1998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作用对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的作用尚未显现,应进行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55例(急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5例,并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慢性轻度组65例、慢性中度组61例、慢性重度组59例。将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103copy/m L作为HBV-DNA阳性组(n=158),HBV-DNA载量≤103copy/m L作为HBV-DNA阴性组(n=82)。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CD3+、CD4+、CD8+、CD4+/CD8+、IL-6、IL-8水平,比较HBV-DNA阳性组、HBV-DNA阴性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以及白蛋白(ALB)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8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组、慢性轻度组、慢性中度组、慢性重度组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IL-6、IL-8均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CD3+、CD4+、CD8+、CD4+/CD8+、IL-6、IL-8、ALT、TB以及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8均与ALT、TB水平呈正相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CD3+、CD4+和CD4+/CD8+显著降低,CD8+、IL-6和IL-8显著升高,且血清中IL-6、IL-8水平可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害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0.
对采自额尔齐斯河的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东方欧鳊(Abramis brama orientalis Berg)、黏鲈(Gymnocephalus cernua Linnaeus)、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感染的三代虫(Gyrodactylus sp.)进行了研究, 通过几丁质结构的形态测量与比较, 初步鉴定寄生于银鲫的为细锚三代(G. sprostonae), 寄生东方欧鳊的为秀丽三代虫(G. elegans), 寄生黏鲈的为普氏三代虫(G. prostate), 寄生金鳟的为细鳞鲑三代虫(G. brachymystacis)。同时将测定的三代虫的ITS序列, 与GenBank上三代虫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发现上述4种三代虫分别与细锚三代虫、秀丽三代虫、细鳞鲑三代虫、普氏三代虫的ITS同源性都在99.3%以上, 进一步验证了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细鳞鲑三代虫和细锚三代虫位于G. (Limnonephrotus)亚属的一枝, 秀丽三代虫和普氏三代虫位于G. (Gyrodactylus)亚属的一枝, 而此两亚属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