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以岩溶石山生境的3年生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巨尾桉在春季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其他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同时测定巨尾桉光合-光响应曲线,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净光合速率与其他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巨尾桉光合-光响应曲线符合Walker的非直线双曲线模型。巨尾桉的光饱和点为1 34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14.68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6mol.mol-1,具有阳生植物的特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型"的特点。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大气CO2浓度(Ca)是影响巨尾桉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重要因子。巨尾桉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说明巨尾桉具有适应岩溶石山干旱的特征或避旱策略。  相似文献   
162.
采用RAPD-PCR方法探讨广西3个不同生境下桐花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表明:3个不同生境桐花树RAPD扩增多态百分率为20.2%,3个不同生境桐花树种群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95、0.169、0.26,平均遗传距离为0.208。同一种群不同个体的扩增多态百分率最高为37.28%,其次为20.93%,最小的为19.32%。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3个种群分别为0.331、0.225和0.17,其大小顺序与多态百分率的结果一致。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比率为62.3%,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比率为37.7%。说明广西3个不同生境的桐花树种群的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种群内,种群间遗传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163.
半红树植物黄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槿是一种具有重要生态、药用和观赏价值的半红树植物,在海岸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生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黄槿属典型阳生性植物,具有较高的光合潜能,适于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其叶绿素荧光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光响应曲线(RLC)显示,黄槿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并在PAR 2 751μmol.m-2.s-1时达到最大值,说明其光合系统II在强光照下也能保持较高的电子传递效率。黄槿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示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叶绿素a/b值(2.44∶1)略低于理论值(3∶1)。黄槿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植株体内N、P、K、Ca、Na、Mg的加权平均养分含量分别为1.23%、0.23%、1.34%、0.42%、0.24%、0.41%。P含量偏低,在其栽培过程中应及时补充P元素。该研究结果将对黄槿的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4.
植株结构是植物对环境响应的基础,是植物生态自适应的机制之一。为探究四季竹的生态自适应性,对四季竹立竹秆形结构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四季竹立竹胸径与立竹全高、立竹枝下高、立竹胸高壁厚,立竹全高与立竹胸高壁厚、立竹枝下高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立竹节间长与立竹全高呈显著正相关,其它结构因子间相关性不显著。立竹全高、立竹枝下高与立竹胸径间均具有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分别为TH=-171.849+69.96D-0.194D2和BH=47.306+7.433D-0.115D2,立竹胸高壁厚与立竹胸径呈极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WT=-0.1447+0.2453D。在试验四季竹林中立竹相对全高、相对枝下高和相对胸高壁厚的平均值均比较稳定,分别为30.27、9.36和0.24。立竹秆形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四季竹的生态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5.
对昆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云南油杉林、云南油杉-滇青冈混交林和滇青冈林内木本植物幼苗的种类组成、数量及更新方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共144个25m2的样方中,共记录到木本植物幼苗32科45属共49种。随着演替的进行,幼苗总密度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处于演替中期的云南油杉-滇青冈混交林内幼苗最丰富,平均密度达80株.25m-2。在不同演替阶段各植被类型中,实生和萌生两种更新方式同时存在,单一的更新方式可能使群落的更新面临较大的风险。幼苗发生了顶死或梢枯后,从其根颈处生出多个萌枝形成多干基株的更新方式结合了实生和萌生更新各自的优点,是幼苗在与环境长期作用过程中进化出的一种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6.
白蜡虫七种寄主植物枝条树皮比较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解剖观察了白蜡虫7种寄主植物一年生枝条树皮横切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白蜡虫7种寄主植物一年生枝条树皮从内到外由次生韧皮部、初生韧皮部纤维束、皮层和周皮组成;次生韧皮部横向系统均由筛管、伴胞和薄壁细胞组成;轴向系统由射线组成。木栓层以美国白蜡和流苏细胞层数最多,达10~12层;华南小蜡、紫药女贞和白枪杆次之,为5~8层;女贞和白蜡树最少,分别为2~3和3~4层。初生韧皮部纤维束排列整齐连接为带状或分散,女贞属纤维连接成带状,白蜡属和流苏属纤维分散。带状纤维层厚薄不均,厚度在26.93±13~59.15±7μm之间,以白枪杆纤维层最厚,为59.15±7μm;美洲白蜡次之,为50.05±7μm;白蜡树最薄,为26.93±13μm。分散型纤维束直径在25.12±13~76.15±36μm之间,纤维束直径大小顺序为:流苏(76.15±36μm)>紫药女贞(43.44±10μm)>女贞(25.12±13μm)。女贞、紫药女贞和流苏纤维束间距分别为78.53±39μm、149.78±27μm和212.02±95μm。次生韧皮部厚度在48.52±12~377.44±24μm之间,以女贞的次生韧皮部最厚,达377.44±24μm,华南小蜡最薄,为48.52±12μm。树皮次生韧皮部厚、木栓层数少和纤维束直径小为白蜡虫优良寄主植物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7.
基于RACE技术克隆得到尾巨桉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EuHMGR)基因全长为1955bp,包含1560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1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EuHMGR包含两个HMG-CoA结合基序和两个NADP(H)结合基序;同源建模得到EuHMGR三维构象呈"V"型,包含N-结构域、S-结构域和L-结构域。将EuHMGR组DNA与cDNA序列进行比对表明EuHMGR存在一个319bp的内含子。通过实时定量PCR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EuHMGR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叶次之,在根中基本无表达。该研究为后续尾巨桉EuHMGR的功能验证以及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8.
首次尝试利用电喷雾电离质谱(ESI MS)和氢原子核磁共振(1 H NMR)技术分析了含笑属六种植物种子的磷脂特性,发现在两个指纹图谱区发现明显的差异,即在质荷比(m/z)895-910(ESI MS)和5.30~5.40mg/L(1 H NMR)两个特异的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源于种子磷脂ESI/MS和1 H NMR的谱带差异可以被用来分析不同植物的种子的磷脂特征。而且,相似地,在更广的层面上,特异性的谱带差异可用于分析其他植物种子的磷脂组成和特性,辅助鉴定种子。  相似文献   
169.
广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丁颖分类体系分组原则与组内逐层聚类取样方法,对8609份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表型数据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表型保留比例等评价指标的多重比较确定核心种质总体取样比例,构建出占总体样本5%(414份)的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初级核心种质。初级核心种质能代表总体遗传变异的89%。用34对SSR分子标记对初级核心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等位基因数A为4.91,Nei’s多样性指数为0.574)。就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而言,粳稻高于籼稻,晚稻高于早稻,水稻高于陆稻,糯稻高于粘稻;来自桂中的稻种资源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最终利用SSR数据,把414份初级核心种质压缩50%后形成209份核心种质,核心种质基因保留比例达到98%以上,有效代表了广西地方栽培稻资源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70.
在长、短两种光周期条件下对新铁炮百合的三种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新铁炮百合上、中部叶片的生理活动与植株生长发育状态的关系较为紧密;顶芽形态分化初期,上、中部叶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至较低的水平,而总氮含量则升至较高水平;此外,生殖生长状态下,3部分叶片各自C/N值均高于营养生长状态下其各自C/N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