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前红系分化调控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转录因子、lncRNA及表观遗传方面,为了对红系分化调控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解析,研究了碳酸酐酶在红系分化中的功能。碳酸酐酶可以高效催化二氧化碳的水合,但它在红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利用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在体外进行红细胞诱导分化,在分化过程中通过慢病毒介导的基因敲降的方法能够降低碳酸酐酶1和碳酸酐酶2的表达,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的生成和分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碳酸酐酶1的表达缺陷使红细胞的晚期分化明显受阻,而碳酸酐酶2的表达缺陷则将红细胞的分化阻滞在早期阶段。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作用窗口不同,但碳酸酐酶1和碳酸酐酶2在红系分化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一发现对将来在体外红细胞生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膜是由土壤细菌及其分泌物积聚形成的生物群落,是生物土壤结皮的初始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土壤细菌生命过程中最典型的生存形式,土壤微生物膜不仅能保护基质内细胞生存,还可黏附于土壤颗粒和植物根系表面,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在解析土壤微生物膜结构与组成的基础上,从土壤质量与植物健康两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土壤微生物膜生理生态功能:土壤微生物膜代谢活性高于游离细胞,可高效分泌胞外聚合物并且具有更强的有机物质转化速率,在提升土壤肥力,吸附、固持和降解土壤污染物和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微生物膜可通过多种微生物间协同作用、促进分泌多种促生物质与胞外聚合物以发挥固持作用等改善植物养分利用状况,增强植物抗逆性。揭示土壤微生物膜生态功能的微观机制、筛选和应用功能性土壤微生物膜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竹叶精油和头香的OGC—MS—DS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阔叶箬竹,毛金竹和四季竹为代表,用SDE法和大孔树脂顶空吸附法联合收集芳香成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用(CGC/MS/DS)技术,对竹叶的精油和头香进行剖析,共检出14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22种为三种竹叶所共有,芳香成分以醛,醇,呋喃,酮类为主,C5-C8中等链长的含氧化合物占主导地位,是竹叶清香的物质基础,其中C6化合物起了关键作用,重要的C6尬发有(E)-2-乙烯醛,(Z)-3-乙烯醇,2-乙基-呋喃,己醛和己烯等。  相似文献   
14.
收集黑眶蟾蜍皮肤分泌物,经Sephadex G-25去除大分子蛋白后,利用微量测定法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发现:黑眶蟾蜍皮肤分泌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革兰氏阴性菌中的嗜水气单细胞菌也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河流弧菌、大肠杆菌的抑制相对较弱。利用胰蛋白酶对黑眶蟾蜍皮肤抗菌肽水解后,其抗菌活性消失。将黑眶蟾蜍皮肤抗菌肽在37~95℃和pH 2.5~5.0下保温,发现其抗菌活性成分对热及酸耐受性较强。黑眶蟾蜍皮肤分泌物在低浓度无溶血活性。  相似文献   
15.
汞胁迫对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工业“三废”和机动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污水灌溉以及农药、除草剂和化肥的广泛使用,严重地污染了土壤、水质和大气,其中土壤中的重金属(Hg、Cd、As、Cu和Al)污染更为严重。这些重金属都会被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各种植物吸收。然后大量积累在它们的根、茎和叶中,对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6.
应用新型聚酯纤维盘片,采用连续灌注培养方式,分别试验了细胞接种量、pH、DO、罐流速度等因素对CHO-C28细胞生长分泌HBsAg的影响,初步建立了5L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生产工艺。经3次试验培养,每次培养60d,较适宜的培养条件确定为:pH6.80-7.10,DO 20%-30%,温度36-37℃,灌流速度138ml/h,接种浓度1.9×106cell/ml。收获液的HBsAg平均滴度是1∶256,最高滴度可达1∶512,纯化后的HBsAg产率为0.912mg/L。最后对反应器培养工艺与现行的转瓶培养工艺进行了比较,生物反应器培养具有可控制培养条件、不易污染和可使HBsAg产率提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苔原是我国乃至欧亚大陆东部独有的高山苔原,根据前人调查植被以灌木苔原为主要类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30年来,长白山岳桦林下的草本植物侵入苔原带,原生灌木苔原分化为灌木苔原、灌草苔原和草本苔原,形成了灌木、灌草混合和草本3种不同类型的凋落物,凋落物数量和质量发生显著改变。与此同时长白山苔原氮沉降量也在逐年增加,导致了土壤中氮的累积,势必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作为连接植物和土壤的纽带,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等化学组分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植物养分利用策略。为揭示氮沉降增加对长白山苔原带不同类型凋落物化学组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早期变化的影响,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模拟氮沉降室内凋落物分解实验。在苔原带采集灌木优势种牛皮杜鹃和草本优势种小叶章的凋落物带回实验室,模拟灌木牛皮杜鹃群落、灌草混合的牛皮杜鹃-小叶章群落和草本小叶章群落的3种不同类型凋落物,设置三个施氮处理:对照(CK,0 g N m-2 a-1)、低氮(LN,10 g N m-2 a-1)、高氮(HN,20 g N m-2 a-1)。研究表明:(1)不施氮处理时,3种凋落物的C、P均呈释放状态,木质素(Li)呈先累积再略有降解趋势;牛皮杜鹃凋落物的N元素富集而其余两种凋落物N元素呈释放状态;灌草混合和草本凋落物比原生的灌木凋落物C和N元素释放快、Li累积少;而灌木凋落物的P释放略快于灌草和草本凋落物。3种植被类型凋落物的C/N、C/P、Li/N大小表现为:牛皮杜鹃凋落物>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群落凋落物>小叶章凋落物;N/P表现为:小叶章凋落物>牛皮杜鹃凋落物>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群落凋落物。(2)氮沉降促进3种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和P化学组分的释放,且氮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显著。在牛皮杜鹃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氮素添加到达某一阈值后,其C/N、C/P、N/P、Li/N的降幅最大,后续若再增加氮素,其对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均会减弱;本实验中的氮素添加量增加促进了小叶章凋落物的C/N、Li/N下降。(3)草本植物入侵引起凋落物类型的变化带来凋落物分解加快,将导致长白山苔原带养分循环的变化;氮沉降增加对小叶章凋落物化学组分的释放及C/N、Li/N的下降更为促进,小叶章凋落物内难分解化合物减少,分解受到促进。高氮沉降加快了小叶章凋落物与土壤、草本植物之间的养分循环。因此,随着未来苔原带氮沉降量的增加,将更有利于小叶章在与牛皮杜鹃的竞争中获胜,使苔原带呈现草甸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种植年限对寿光设施大棚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设施大棚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差异变化,并对种植年限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和pH值均明显下降,而土壤孔隙度、土壤EC值和土壤盐分含量则显著升高,有机质含量也呈增长的趋势;土壤全氮和全磷量均持续升高,土壤全钾、硝态氮和速效钾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设施大棚种植年限的增长,细菌数量先上升后下降,放线菌数量先迅速升高后保持相对稳定,只有真菌数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这说明由于大量的有机无机肥料投入,种植年限不同的设施大棚土壤均出现一定酸化现象,养分失衡,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盐分含量显著升高,存在明显的环境风险。应提倡合理科学施肥,以保证设施大棚土壤的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技术(AFM)观察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及其相互间的连接结构。方法:选择生长良好的海马神经元,用戊二醛固定30min后,固定于AFM基底上进行扫描和观测。结果:正常海马神经元表面光滑,起伏均匀、规律,突起及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清晰,神经元胞体间存在膜性连接及长程非突触性突起连接。结论:神经元间存在直接膜性连接和长程非突触性突起连接结构。  相似文献   
20.
脂肪来源细胞体外增殖规律及定向诱导分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脂肪组织由整形外科吸脂术获得(19例,31.5±5.8岁)。酶消化法分离抽吸物中细胞,体外扩增至第10代.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累计倍增数目,明确其体外生长规律和增殖能力;通过对表面抗原CD29、CD105、CD106、CD166、CD49d、CD34、CD31、3G5等的检测分析脂肪来源细胞的群体组成:分别向软骨、骨、脂肪定向诱导,进一步明确该细胞群体定向分化能力。实验表明,每300ml脂肪抽吸物平均可获得5×10~7个有核细胞,体外扩增10代,平均每代倍增数目为1.59±0.224.累计倍增数目为15.53。流式细胞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干细胞相关抗原CD29、CD105、CD106、CD166等表达率均>60%,但与造血系相关的CD34、CD31表达率也分别达到7.3%、29.2%。ADC向软骨诱导可检测到Ⅱ型胶原表达;向成骨诱导可见矿化结节形成,并可检测到AKP、Osteonectin基因表达;向脂肪诱导可检测到PPARr2、GLU-4、Leptin基因表达,细胞内有脂滴形成。脂肪来源的细胞获得量大,体外增殖能力强,并含有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细胞,有可能作为组织构建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