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臻  郑英花  龙凤英  王晓亭  杨怡 《生物磁学》2011,(8):1553-1555,1566
目的:通过三种药液外敷治疗经外周静脉输入或泵入多巴胺所引起的静脉炎的效果比较,总结出效果最佳的药液。方法:选择因长期静脉应用多巴胺,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Ⅰ度或Ⅱ度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50%硫酸镁注射液、10%硝酸甘油溶液、10%酚妥拉明溶液湿敷,每组40例,在湿敷后的1天,3天,7天观察静脉炎消退情况。结果:三种药液湿敷后的第3天在治疗效果方面有显著差异,且10%硝酸甘油溶液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优于其它两种药物(P〈0.017)。结论:10%硝酸甘油溶液湿敷对多巴胺所致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晓亭  王晓梅  郑英花  徐晶  王悦  张臻 《生物磁学》2011,(19):3734-3737
目的:探讨心内科实施人性化护理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这对提高护理质量,有效保证住院患者的安全,促进住院患者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1年3月心内科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需求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实施人性化护理患者的满意度为89.86%,较2010年有较大的提高。导致患者不满意的原因依次为护患沟通不足、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差、护理人员缺乏经验和个别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低下。根据患者需求调查数据显示,患者在病房环境、个人隐私尊重与保护、服务态度、医疗技术操作水平及职业道德5个方面还有较大需求。结论:人性化护理对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安全,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依据调查的患者需求量,人性化护理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导致ICU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出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为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9例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患者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及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为4.2%,原因主要是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医源性原因。影响因素依次为插管不耐受、患者气道梗阻、医护操作不当、插管方式错误、缺少有效的固定与约束及缺少有效镇静。结论:针对影响ICU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以切实的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人机交互的红外探测式智能导盲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人机交互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将其应用于导盲装置设计中的病理生理学依据。通过分析盲人的切身需求,结合对常见导盲装置的类型优缺点的比较,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新型智能导盲装置的设计思路,即应用以红外传感技术为主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来进行障碍物探测的,并通过微处理器对探测结果的智能化判断和处理,实现对整个装置行进方向的控制,进而达到引导盲人的作用。文章还阐述了该导盲装置的探测方式、控制功能、指令定义、程序设计和调式改进方面的原理和过程,并展望了其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解毒排毒泄毒消肿法内外合治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11例蝮蛇咬伤患者采用中医药解毒排毒、泄毒消肿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611例患者中,治愈553例,显效34例,有效22例,无效(死亡)2例,总有效率99.67%,痊愈率90.51%。结论解毒排毒泄毒消肿法内外合治蝮蛇咬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脑电信号(EEG)的模式识别和步骤,分析了EEG采集领域的发展和医学原理。通过研究脑电信号和假肢运动的联系,总结脑电控制假肢的可行性结论。设计出从头皮电极到模/数转换器的基于脑电信号识别采集的假肢控制系统,能够满足脑电假肢的各种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七首中医经典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机制,以筛选治疗UC的潜在共有的重要成分、靶点及通路,同时分析每首复方独有的重要成分、靶点及通路,并对重要证型脾肾阳虚型UC的重要靶点进行实验验证。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7首中医经典复方的4个共有重要成分、42个共有重要靶点、30个独有重要成分、14个独有重要靶点;KEGG通路分析显示,共有重要靶点主要涉及炎症与疾病相关通路;每首复方独有通路主要涉及HIF-1、T细胞受体等炎症相关通路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相关通路;采用AutoDock vina对重要成分和重要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番泻叶灌胃+葡聚糖硫酸钠”建立病证结合的大鼠脾肾阳虚型UC模型,灌胃给予附子理中丸混悬液(1.2 g/kg)21 d后,采用ELISA验证其重要靶点。结果表明,附子理中丸能显著降低脾肾阳虚型UC模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P<0.001)。本研究初步提示了七首经典复方治疗UC的潜在共性作用机制为消除炎症、调节免疫、调节细胞凋亡及抗癌等作用;附子理中丸可以调控TNF、IL-6等重要靶点,发挥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细胞受体等炎症通路相关;β-谷甾醇、豆甾醇、白桦脂酸、山柰酚等参与不同UC中医证型的治疗,为治疗不同UC中医证型的潜在药物发现及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也为UC辨证分型的潜在特异性评价指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