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5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5 毫秒
891.
秦岭羚牛的集群类型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1995 年7~11月,1996 年3~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器追踪的方法, 对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集群类型进行了观察。工作期间共记录到羚牛146 群次, 按群体大小和结构可将羚牛群分为家群、混合群、社群、聚集群和独牛5 种类型。在野外记录到的家群共32群次, 混合群15次, 社群47次, 聚集群2次, 独牛50 次。家群的成员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 在羚牛各类型的集群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是构成其它类型的羚牛群的基本单位。混合群的成员或是以家群为核心混杂以多只亚成体组成、或全部由亚成体和性成熟不久的年轻成体组成, 是介于家群和社群之间的一种集群方式; 其形成与羚牛幼仔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习性的形成和完善有关。社群是由多个家群构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群体, 在各季节中出现的比例均很稳定, 是羚牛群栖的主要形式。聚集群仅见于夏季, 是临时聚集的一种不稳定的集群类型, 其形成与采食和繁殖活动有关。独牛是羚牛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 繁殖季节出现的频率高于非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892.
从正常人不同发育时期, 不明原因流产, 增殖型和侵蚀型葡萄胎滋养细胞角度,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层粘连蛋白(LN) 的显微定位, 比较研究其不同定位与滋养上皮增殖, 生长, 分化, 凋亡, 迁移和浸润的关系。结果显示: 正常人不同发育时期, LN主要在早孕滋养细胞基底膜呈阳性着色, 中期无合体结处滋养细胞基底膜呈阳性着色; 不明原因流产,LN在合体滋养细胞质和顶尖部呈阳性着色; LN 在增殖型葡萄胎滋养细胞接触处呈阳性着色; LN 在侵蚀型葡萄胎滋养细胞膜呈阳性着色。提示:LN基底膜定位与滋养细胞分化和迁移密切相关,LN 胞膜定位与滋养上皮侵蚀密切相关,LN 细胞接触处定位与滋养细胞增殖可能相关, LN 胞质和顶尖部定位与滋养细胞凋亡可能相关, LN阴性着色与合体结和足月滋养细胞衰老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893.
浓香型白酒糟醅及窖泥产香功能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浓香型白酒主要香气物为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四大酯类,白酒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酯类合成主要是酸与醇在酯化酶的作用下产生,因此产香功能菌包括香气及其前体物产生菌和酯化酶产生菌.本文综述了浓香型白酒糟醅及窖泥主要产香功能菌的来源、组成、鉴定方法、功能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在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为浓香型白酒重要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思路,为其发酵过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4.
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初步研究了一定浓度范围内的2,4-D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影响.在对数生长 期的藻液中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然后进行胁迫培养(25℃、24h、5000Lx连续光照 营养盐饥饿),诱导细胞内虾青素的合成积累.在诱导过程中,显微观察不同浓度2,4-D处理后细胞形态和虾青素积累的动态变化,并定期取样测定虾青素含量.结果表明,20.0mg/L的2,4-D能够明显促进雨生红球藻中积累虾青素.它不仅可以加快虾青素积累进程(比对照提前15 d),而且比对照能提高13.4%的虾青素产量.  相似文献   
895.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草履蚧保定、石家庄、邯郸16个不同寄主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4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4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100%。遗传距离指数在0.701—0.4360,平均为0.2395。其中以邯郸枫杨和邯郸垂丝海棠为寄主的草履蚧种群遗传距离最小(0.0701);以石家庄紫叶李和邯郸木槿为寄主的种群遗传距离最大(0.4360)。遗传一致度系数在0.6466—0.9290。说明草履蚧不同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并存在遗传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草履蚧种群遗传多样性同时受到寄主和地理因素的双重影响,且不同寄主草履蚧种群已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896.
模拟氮沉降对长江滩地杨树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政达  张蕊  高升华  张旭东  付晓  唐明方  吴钢 《生态学报》2015,35(21):6947-6956
研究氮沉降量增加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对于研究土壤呼吸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定位模拟氮沉降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滩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和土壤呼吸各组分的温度敏感性对几种氮沉降量浓度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1)各处理土壤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根系呼吸与各层次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和5cm层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大。5cm层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季节变化的比例分别为50.5%—71.0%、51.5%—73.9%、35.7%—63.2%;(2)对照组(CK,0g N m-2a-1)土壤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与根呼吸的Q10值分别为2.54、2.72和1.94;(3)在各氮添加水平中,中氮水平(MN,10g N m-2a-1)促进了土壤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植物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高氮水平(HN,20g N m-2a-1)都降低了土壤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植物根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低氮水平(LN,5g N m-2a-1)降低了土壤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促进了根呼吸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97.
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向大气输出碳的主要途径,也是大气CO2重要的源。活性氮的生成和沉降速率的增加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氮沉降量增加对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影响,对于了解土壤呼吸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定位模拟氮沉降实验,研究了滩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和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几种氮沉降量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及其各组分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由于试验地发生淹水现象而呈现双峰曲线特征;模拟氮沉降显著抑制了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作用。对照组、低氮水平处理组、中氮水平处理组和高氮水平处理组的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年均值分别为3.21、2.82、2.82、2.72μmol m-2s-1,相当于每年排放出的CO2的量分别为42.06、37.06、36.20、35.69 t/hm2;各组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年均值分别为2.12、2.05、1.96、1.99μmol m-2s-1,模拟氮沉降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但其影响不显著;各组根呼吸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09、0.77、0.86、0.75μmol m-2s-1,模拟氮沉降对根系呼吸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98.
粘杆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亚硝基胍对多粘类芽胞杆菌 (Paenibacilluspolymyxa)AS1.541进行诱变 ,采用其自身次生代谢产物粘杆菌素进行筛选时正突变率为 32.3% ,获得一株粘杆菌素发酵单位比出发菌株提高 106%的菌株。对发酵单位最高的一株菌再次诱变 ,用甲硫氨酸结构类似物乙硫氨酸筛选时正突变率为 46.9%并得到一株产量提高 57%的菌株。  相似文献   
899.
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世琦  杨正礼  高旺盛 《生态学报》2008,28(8):4047-4056
区域农业系统协调是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以数理统计学上的方差、平均数和变异系数原理为基础,构建了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的理论体系,其突出优点是既考虑指标间集中性,同时又考虑了离散性,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理论包括协调度概念、功效函数、功效系数、协调函数、协调度、协调度变化区间和协调等级等,核心是协调度与协调等级.区域农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改进专家调查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共筛选出29个评价指标.选取1990~2003年资料,对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呈现上升发展趋势,1997年从失调转向协调,2000年从弱度协调转向低度协调,总体呈现好转状态.经济子系统的协调等级从1990年的极度失调1级逐渐上升到2003年的高度协调9级.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在1990~2000年,从1级上升至8级协调等级,2001年下降6级,2002和2003两年上升至7级.生态子系统的协调等级由1990年的为中度失调3级,上升到2003年低度协调7级.1990~1992年,系统失调是由于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均处于失调状态;1993~1996年,系统失调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处于失调状态,生态子系统是弱度协调;1997~2003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系统转入协调状态,其中经济子系统贡献最大,成为决定系统协调度高低的主要原因,此时生态和社会子系统对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发展农村经济,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推动国家尺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00.
采用RAPD技术测定分析了河北省皱大球蚧和瘤坚大球蚧8个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5种引物在8个种群中共产生了65条RAPD标记,各地理种群之间没有产生各自的特征标记;不同种群间的遗传相似程度与其地理间距呈反比;种群内的遗传相似程度比种间高。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皱大球蚧的平均遗传多样性高于瘤坚大球蚧,分别为0.3456和0.3225,说明物种不同,其变异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