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随着我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国际贸易关系日趋紧密,生物入侵已成为与两国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国际贸易、政治利益等紧密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基于2002-2016年Web of Science的引文数据,以生物入侵、入侵生态学、入侵生物学、入侵物种、外来或者非本地物种等为特定关键词,采用Histcite统计软件对我国与澳大利亚在生物入侵领域的发文量、期刊分布、国际影响力、研究热点以及引文关系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与澳大利亚在外来生物入侵领域的研究总发文量分别为1673与3427篇,澳大利亚发文量明显较高,且总被引用数、篇均被引次数以及高被引文献数均明显高于我国;对科研机构分析发现我国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仍然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从两国的核心期刊分布、研究热点以及引文关系看出,两国在生物入侵研究方面的相似性以及国情特色。本研究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与澳大利亚在生物入侵研究领域的科学能力和影响力,为准确掌握两国该领域研究发展状况和前沿动态、明确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制定管理策略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2.
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SCRs)是细胞表面的一类跨膜糖蛋白,参与识别多种病原体。中红侧沟茧蜂Micropilits mediator有13个清道夫受体基因,为探究其功能,本文通过系统进化分析,确定与其他物种进化关系,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中红侧沟茧蜂不同发育时期SCRs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选取表达水平较高的A型清道夫受体MmSCRA-1基因进行RNA干扰。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蛹期3日龄注射dsRNA后,dsSCRA-1注射组羽化率显著低于dsGFP注射组(P 0. 05),蛹期3. 5日龄注射dsRNA后,两组羽化率都升高,但dsSCRA-1注射组羽化率仍显著低于dsGFP注射组(P 0. 05)。干扰中红侧沟茧蜂MmSCRA-1基因后,其羽化率降低,说明MmSCRA-1基因在中红侧沟茧蜂蛹期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3.
【背景】随着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对其耐药机理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蛋白质组学分析将为沙门菌的耐药机理研究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目的】对鼠伤寒沙门菌诱导获得耐药性前后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为深入研究沙门菌耐药机理奠定基础。【方法】用环丙沙星对鼠伤寒沙门菌ATCC13311进行耐药性诱导,利用串联质谱标签法(Tandem mass tag,TMT)对其耐药性进行差异蛋白的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选取15个差异蛋白进行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靶向蛋白验证。【结果】筛选出318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159个,下调159个,涉及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细菌趋药性、ABC转运蛋白、双组分系统等;PRM定量到13个验证蛋白且变化趋势与TMT一致。【结论】通过TMT定量结合PRM靶向验证对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前后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多个差异蛋白和代谢通路,包括外排泵相关蛋白、外膜蛋白、双组分相关蛋白及通路、细菌趋化性相关蛋白及通路等,为沙门菌氟喹诺酮类耐药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4.
青藏高原紫穗槐主要形态特征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数量统计方法,对在西藏拉萨市、曲水县和甘肃玛曲县等青藏高原区首次种植的紫穗槐3个居群的17项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内及居群间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到了积累贡献率达86.603%的4个主成分,新枝长、新枝直径、老枝直径、主根直径、二级侧根总长5个性状是造成紫穗槐形态变异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其与根际土壤生境的相关性。通过对紫穗槐一级侧根与二级侧根根长频率分布研究,表明:(1)不同居群内及居群间各个阶段根长存在差异;(2)居群3(玛曲)中一级侧根和二级侧根根长≥40 cm的频率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居群。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辽宁省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和收入水平居民的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方法:利用2002年和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资料,分析不同年份辽宁省居民饮奶率、饮奶量及奶类所提供钙的变化。结果:辽宁省居民饮奶率为22.5%,城市是农村的7倍(35.8 % VS 5.1%),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和收入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为34.10±81.4g/d,城市是农村9.6倍(55.8±99.1g/d VS 5.8±32.0g/d),高收入组是低收入组的2倍(53.4±85.7g/d VS 26.2±70.8g/d);饮奶者饮奶量平均为151.9±107.8g/d,其中农村饮奶者奶类摄入量最低,为114.6±89.2g/d;6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为160.9±116.1g/d。同2002年相比,居民饮奶率增长了21.6%(18.5% VS 22.5%)。其中农村和低收入组增长幅度较大,饮奶率分别增加了1.7倍(1.9% VS 5.1%)和1.1倍(8.7% VS 18.0%);平均每日奶类摄入量基本持平,农村奶类摄入量虽然增加了近1倍(5.8±32.0g/d VS 2.9 ±23.9g/d),但仍处于最低水平。居民膳食钙平均每日摄入量为357.3±207.6mg/d,饮奶者钙的摄入量为非饮奶者1.6倍(506.8±224.1mg/d VS 313.9±180.8mg/d),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收入水平中饮奶者钙的摄入量是非饮奶者1.5~2.0倍。饮奶者和非饮奶者钙摄入量小于EAR人群,比例分别为89.2%和96.3%,非饮奶者钙摄入不足的风险是饮奶者的1.1倍。同时,居民钙摄入量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比例仅为2.2%,饮奶者和非饮奶者钙摄入量达到和超过RNI人群,比例分别为4.4%和1.6%,饮奶者是非饮奶者的2.8倍。结论:10年间辽宁省居民饮奶率虽然上升,但饮奶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影响了居民膳食钙的供给,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饮奶状况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6.
通过拖网法和平板涂布细菌计数法,比较了正常与发病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藻种类组成和异养细菌数量的差异。在四个虾池共观察到浮游藻类31属40种,它们分别属于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甲藻Pyrr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和黄藻门Xanthophyta,仅二形栅藻和颤藻在四个池内都能观察到。正常池中无论是门类还是种类都超过发病池。正常池中蓝藻的含量分别为6.16%和9.77%,明显低于发病池的18.85%和43.38%。两个正常池浮游藻类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也明显高于发病池,不同池间浮游藻类群落的相似度与对虾发病与否无关。发病虾池水中的总异养菌数比正常虾池中的都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7.
研究将2010—2019年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旨在为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评估以及高海拔地区河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金沙江上中段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上水生昆虫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主要由双翅目、蜉蝣目、毛翅目和襀翅目组成,软体动物占比较低,且以基眼目为主。就科级水平而言,四节蜉科、摇蚊科、扁蜉科和石蝇科为整个研究区域的常见分类单元,其中摇蚊科和四节蜉科在干支流和丰枯期均较为常见。干流和支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显著不同,不受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影响。丰水期和枯水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不受干流和支流的局限。四节蜉(四节蜉属Baetis、二翼蜉Cloeon dipterum、花翅蜉属Baetiella和四节蜉科Baetidae)和石蝇(纯石蝇属Paragnetina和石蝇科Perlidae)以及纹石蛾(纹石蛾属Hydropsyche)是造成不同群组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分类单元。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呈现较高的嵌套度,且嵌套度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支流高于干流。底栖物种丰富度和现存量枯...  相似文献   
148.
基于SSR的梭罗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和利用小麦近缘野生植物梭罗草[Roegneria thoroldiana (Oliv.)Keng],利用SSR技术对采集于青海、西藏的12个梭罗草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i)变异范围为0.34~0.57,居群总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t=0.64,平均居群内多样性Hs=0.49,居群间多样性Dst=0.15, 居群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Gst=23%, 大部分(77%)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部,居群间的基因流Nm=0.83.进一步的聚类和相关分析表明,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对于梭罗草的保护和利用应优先考虑分布于高海拔区域的居群.  相似文献   
149.
秸秆覆盖深松耕能保护土壤并调节土壤结构,但长期连续深松并不能获得持续增产与培肥土壤效果。为实现持续培肥增产的目的,于2007—2016年在黄土旱塬区连作春玉米田进行了深松轮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免耕/翻耕/深松(NT/CT/ST)与深松/翻耕(ST/CT)轮耕处理,并以连续深松(ST)为对照,对比分析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ST相比,NT/CT/ST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DR0.25)和水稳定性团聚体(WR0.25)较ST分别显著增加9.2%和21.9%,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增加;ST/CT处理WR0.25显著增加了11.9%。在0~20 cm土层,NT/CT/ST和ST/CT处理土壤容重较ST分别显著降低7.0%和11.5%,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8.4%和13.9%;在20~40 cm土层,ST/CT处理土壤容重增加了6.9%,土壤孔隙度降低了5.7%。NT/CT/ST比ST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NT/CT/ST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多年平均值较ST/CT和ST分别提高4.8%和10.2%。DR0.25、WR0.25、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深松轮耕模式提高了DR0.25、WR0.25、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有利于玉米籽粒产量提高。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NT/CT/ST处理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并且可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为推荐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150.
摘要 目的:揭示小蘖碱(BER)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大鼠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20):对照组、ISO组、ISO+10BER(BER 10 mg/kg/d)、ISO+20BER(BER 20 mg/kg/d)和ISO+50BER(BER 50 mg/kg/d)。给药组大鼠按照指定的剂量灌胃BER,对照组和ISO组灌胃等体积无菌水,共灌胃2周。然后,除对照组之外,其他组大鼠皮下注射ISO(5 mg/kg/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的0.9%无菌盐水,连续3 d。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大鼠的EF、FS、LVEDD和LVESD;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评价心肌组织形态学;Masson三色染色用于评估心脏的间质纤维化;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检测心肌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collagen Ⅲ、TGF-β1、TNF-α、Smad3、p-Smad3、NF-κB、α-SMA、Nrf2、HO-1、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免疫组化评估间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使用试剂盒检测血清SOD、CAT和MDA表达水平。结果:与ISO组相比,BER预处理组大鼠的心肌梗死体积和LVEDD和LVESD显著降低,而EF和FS显著升高(P<0.05)。BER预处理组大鼠的纤维化标志物(collagen I、collagen Ⅲ和α-SMA)表达水平与ISO组相比显著下调(P<0.05)。与ISO组相比,BER预处理组大鼠的TGF-β1/Smad3信号通路和炎症因子(TNF-α和NF-κB)被抑制。BER预处理组大鼠的Cx43阳性染色评分显著高于ISO组(P<0.05)。与ISO组相比,BER预处理组大鼠的促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3)被下调,而抗凋亡蛋白Bcl-2被上调(P<0.05)。与ISO组相比,BER预处理组大鼠的MDA水平显著降低,而SOD和CAT显著升高(P<0.05)。BER预处理组大鼠的Nrf2和HO-1水平显著高于ISO组(P<0.05)。结论: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梗死大鼠模型中,小檗碱预处理可通过抑制心脏纤维化、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来减少心肌梗死体积并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