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中国翼手类新记录--小褐菊头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2年11月,在考察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翼手目动物区系过程中,在景洪县基诺乡获得的6号标本,经鉴定为小褐菊头蝠(Rhinolophus stheno),为中国翼手类新记录。本文在比对已有文献描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所采集标本的测量数据和描述,并讨论了其分类地位和现状。  相似文献   
42.
正在自然生境中,果蝠主要以果实或者花蜜为食,成熟果实或花蜜由于微生物发酵而含一定量的乙醇。乙醇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常见物质,它是生物厌氧代谢的终端产物之一(Van Waarde,1991)。一旦果实成熟,它们中的糖分就会被微生物或者自身发酵代谢成乙醇(Battcock and Azam-Ali,1998;Dudley,2000,2004)。果实中的乙醇浓度主要是由这些以糖分为能源的发酵微生物的扩增状态来决定  相似文献   
43.
2015年5~12月,利用无线电跟踪方法对澳门路环3只犬蝠(Cynopterus sphinx;2♂♂,1♀)的捕食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3只犬蝠的月平均捕食区面积的大小差异显著(F_(3,23)=77.854,P0.000 1),2雄性的捕食区面积分别为(1.6±0.4)hm2(n=8)和(17.9±6.6)hm~2(n=8),雌性为(31.7±4.7)hm2(n=7);3只犬蝠的捕食区离日栖息地的平均距离差异亦显著(F3,23=16.034,P0.001),2雄性分别为(53.6±12.4)m和(446.2±68.8)m(二者均n=8),雌性为(606.9±94.7)m(n=7);2雄性的捕食区存在部分重叠,但是雌性与2雄性的捕食区均无重叠。此外,不同月份犬蝠的捕食区面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冬季(11月和12月)捕食区面积相对较大,且雌性的10月份捕食区面积比相邻月份有所减少。本研究说明,犬蝠的捕食区通常靠近其日栖息地,捕食区面积中等,其面积大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4.
本研究于 2 0 0 2年 5月初至 2 0 0 3年 9月中旬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四合村蝙蝠洞进行 ,分析了共栖同一山洞四种蝙蝠的形态特征、食性和回声定位信号。大足鼠耳蝠食谱中以宽鳍等三种鱼为主 (体积百分比为5 3% ) ,回声定位主频 4 1 87± 1 0 7kHz;马铁菊头蝠主要掠捕鳞翅目昆虫 (73% ) ,恒频叫声主频 74 70± 0 13kHz ;中华鼠耳蝠以近地面或在地表活动的鞘翅目昆虫步甲类和埋葬甲类为主要食物 (6 5 4 % ) ,声脉冲主频较低 35 73± 0 92kHz;白腹管鼻蝠捕食花萤总科和瓢虫科等鞘翅目昆虫 (90 % ) ,回声定位信号主频为 5 9 4 7±1 5 0kHz。结果证实同地共栖四种蝙蝠种属特异的回声定位叫声和形态结构的差异 ,以及不同的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 ,导致取食生态位分离是四种蝙蝠同地共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5.
中国翼手类新记录--小巨足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3年9月在云南获得1号雌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中国新记录——小巨足蝠(Myotis hasseltii),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6.
2006年9月-2007年3月,在广州市区对犬蝠(Cynopterus sphinx angulatus)的分布和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发现犬蝠栖巢45个,有犬蝠栖息的26个;犬蝠对栖息植物的选择具有专一性,主要利用景观树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的叶片建造栖巢,其栖息地跟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合.捕获的18个栖群中5个栖群为全捕,13个栖群有部分个体未捕获;其中17个栖群中包括有雄性个体,占群体总数的94%;5个全捕栖群中,2个为一雄多雌,一个为一雄一雌群体,一个为独栖雄性,另一个为多个雄性的"单身汉群体".  相似文献   
47.
2004年12月10日,在广西南宁地区马山县金伦洞捕到2只雄性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Megadermatidae,Chiroptera),分析其中的胃容物,发现有蝙蝠的残遗物,包括牙齿、后足、骨骼、毛发(棕黄色);未发现昆虫残遗物。通过对残遗物中牙齿(上颌齿式:2.1.3.3)的鉴定,与蝙蝠科鼠耳蝠属(Myotis)的齿式一致,因此确定印度假吸血蝠捕食了鼠耳蝠属的蝙蝠。  相似文献   
48.
湖南省永顺县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4月6日及2015年8月17日在湖南省永顺县小溪乡竹坪村和小溪村附近共获得2只雄性宽耳蝠标本。该蝠体型中等偏小,外耳廓呈方形,具有明显的横嵴,无耳突,耳屏呈尖三角形,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屏长近耳长的一半;背毛和腹毛黑棕色,毛尖偏白色,翼膜基部至股间膜的腹面毛色偏黄白色。脑颅骨略呈扁平状,听泡较小,齿式为2.1.2.3/3.1.2.3=34。综合外部形态、头骨特征、Cytb和ND1基因序列的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其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属湖南省翼手目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分别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标本号:20140406053)和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标本号:151126)。  相似文献   
49.
2013年4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野人洞(31°55'8.3″N,110°43'56.5″E,海拔282 m)捕捉到11号鼠耳蝠标本(5雄6雌),同时在江苏省宜兴市灵谷洞(31°13'20.9″N,119°44'23.3″E,海拔123 m)捕捉到5号鼠耳蝠标本(1雄4雌)。上述鼠耳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3.6~37.5 mm,颅全长11.2~13.8 mm;后足长不及胫骨长之半;背毛基部黑色,毛尖棕色有时更多显现浅红灰色,腹毛基部黑色但毛尖淡灰白;上颌前臼齿(P3)位于齿列之中。经鉴定均为尼泊尔鼠耳蝠(Myotis nipalensis),分别为湖北省和江苏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尼泊尔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与来自青海、尼泊尔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室内录制及分析;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于2017至2019年对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翼手目动物资源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主要为日栖息地与夜栖息地调查、网捕调查,共调查到翼手目动物4科9属31种.其中,菊头蝠科1属7种,占比22.6%,蹄蝠科1属4种,占比12.9%,假吸血蝠科1属1种,占比3.2%,蝙蝠科6属19种,占比61.3%.31种蝙蝠的区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