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2013年7月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山县境内(24°48′39.5′′N,112°51′01.3′′E,海拔155 m)捕捉到4只雄性蝙蝠,体型小,前臂长34.1~34.7 mm,颅全长14.3~14.7 mm;体毛浓密,背毛毛基黑色,毛尖灰色,腹毛黑或棕色,毛尖奶油白,靠近肛门处腹毛浅灰色,些许白色;翼膜附着于跖部末端;后足特别延展,长度超过胫骨长之半;鉴定为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Dobson1873)]。同时,基于Cyt b基因序列(1 140 bp)构建的部分鼠耳蝠物种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认上述标本为长指鼠耳蝠,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该种蝙蝠在我国贵州、广西、重庆有分布记载,但标本和相关资料很少。本文给出了长指鼠耳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测量数据,并与印度的标本进行了对比。长指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型(FM),主频率为68.2 k Hz;此外,对其分类地位和分布状况进行了讨论。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相似文献   
32.
咬合力与动物咀嚼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食物硬度有关,是评价动物取食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于2012年4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对食果、食蜜和食虫3种食性的12种蝙蝠咬合力进行研究,使用咬合力探测仪测量蝙蝠手持状态下的咬合力,分析不同食性蝙蝠咬合力的差异,并与其体型(体重、前臂长、头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种食性蝙蝠的咬合力存在显著差异,食果蝙蝠咬合力最大,其次为食蜜蝙蝠,食虫蝙蝠咬合力最小;但是去除体重因素的影响之后,不同食性蝙蝠的咬合力则差异不显著。蝙蝠咬合力与体重、前臂长、头长均呈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体重是影响蝙蝠咬合力的主要因素,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咬合力产生影响,食蜜蝙蝠吻部延长,头长上的特化导致其咬合力的减弱。  相似文献   
33.
为了解犬蝠的嗅觉灵敏度,我们以6 只成年犬蝠对不同浓度的成熟香蕉汁和纯水对照的选择倾向和取食时间各进行了连续5 个夜晚的室内观察。香蕉汁的浓度分别为100% (120 g),50% (60 g 香蕉汁和60 g 纯水),25% (30 g 香蕉汁和90 g 纯水),12. 5% (15 g 香蕉汁和105 g 纯水);另取纯水(W)与熟烂的香蕉汁(OR)各120 g 作为对照。将以上食物和对照随机注入不同的容器内,观察犬蝠对不同浓度的香蕉汁、熟烂香蕉汁和纯水的选择。结果表明,犬蝠对纯成熟香蕉汁的选择性最强,取食次数和取食量均最高,而停留时间也最长;说明犬蝠具有分辨不同浓度的气味差异。我们推测犬蝠在野外觅食时可能优先取食成熟水果。  相似文献   
34.
广西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2年3~10日在广西南宁地区的宁明县和龙州县,用超声波监测和网捕法确定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捕食区,在捕食区内用粘捕法调查潜在的食物量;用粪便分析法确定食物组成。在宁明县和龙州县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潜在食物量都是以双翅目昆虫为主(45.93%以上),其次为鞘翅目(12.59%以上)和膜翅目(7.47%以上);但双翅目、膜翅目在两地差异显著。宁明县扁颅蝠的食物组成以双翅目(40.33%)和膜翅目(38.46%)为主,鞘翅目(16.07%)次之;龙州县扁颅蝠和褐扁颅蝠食物组成中以膜翅目(63.37%,62.34%)为主,其次为双翅目(21.57%,29.62%)、鞘翅目(11.59%,5.96%);对比两地扁颅蝠的食物组成发现,膜翅目和双翅目差异极显著。对比食物组成与潜在食物量发现,两种蝙蝠对膜翅目为正选择,对其他目负选择或无选择,均为选择性捕食者。  相似文献   
35.
湖南省永顺县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4年4月6日及2015年8月17日在湖南省永顺县小溪乡竹坪村和小溪村附近共获得2只雄性宽耳蝠标本。该蝠体型中等偏小,外耳廓呈方形,具有明显的横嵴,无耳突,耳屏呈尖三角形,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屏长近耳长的一半;背毛和腹毛黑棕色,毛尖偏白色,翼膜基部至股间膜的腹面毛色偏黄白色。脑颅骨略呈扁平状,听泡较小,齿式为2.1.2.3/3.1.2.3=34。综合外部形态、头骨特征、Cytb和ND1基因序列的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其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属湖南省翼手目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分别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标本号:20140406053)和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标本号:151126)。  相似文献   
36.
21世纪以来,中国在蝙蝠区系分类、分布及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方面突飞猛进,大陆学者已发表6个新种和11个中国新记录种,台湾学者也发表了4个管鼻蝠新种,区系面貌渐趋明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国内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与方法日趋深化和综合;物种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我国翼手目动物的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总体上,中国目前的翼手目动物调查与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精细化,一些隐蔽种仍有待揭示,今后在中国广大区域内特别是边境区域还很有可能发现新种或某些蝙蝠物种新的分布;已知的一些物种可能要进行新的分类修订和新的描述;需要绘制新的分布图和进行新的区划研究,还需尽快建立专门的翼手目物种信息网络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国内外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国在翼手目动物的区系分类、分布与多样性研究方面可望形成新的强势,在α、β、γ分类研究水平上都将有许多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37.
2008年11月和2010年3月,在湖南省凤凰县水打田乡马脚通洞和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进行翼手类调查时,分别采到4号和2号菊头蝠标本.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与文献记载的重庆万县和贵州开阳大耳菊头蝠标本的特征比较,鉴定为大耳菊头蝠四川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episcopus,属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38.
动物的白化主要是由于动物的黑色素细胞缺乏或者黑色素生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一种体色异常现象。白化现象有完全白化和局部白化两种,部分白化指皮肤、毛发等的局部白化;完全白化是指由于完全缺少黑色素,皮肤和毛发白色,眼睛红色,可  相似文献   
39.
记述了采自广西的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Thomas,1915)体表的寄生革螨1新种:拟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pararadovskyi Tian,Jin et Zhang,sp.nov..新种与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Domrow,1963)近似,二者的区别在于:新种背毛有27对,具有Z3;雌螨生殖腹板具有3根副毛,或部分标本为1根副毛在板的末端,另1对副毛位于板外;雄螨胸生殖腹板上具有4对胸毛和20根腹毛.而雷氏巨刺螨背毛有26对,不具有Z3.雌螨生殖腹板不具有副毛,即副毛均不在生殖腹板上;雄螨胸生殖腹板上具有4对胸毛和18根腹毛.另外,依据采自广西褐扁颅蝠Tylonycterispachypus(Temminck,1840)体表的标本,对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Domrow,1963)的雌、雄螨成体和第1若螨进行了重新描述.所有标本均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40.
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可塑性对其适应不同状态、生境以及捕食和社会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在不同状态和生境下的可塑性,通过室内行为实验,对大蹄蝠在4 种不同状态(室内飞行、静息、布袋内和手持)和4 种不同生境复杂度(室外、室内0 棵树、室内1 棵树、室内5 棵树)条件下飞行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 - FM 型,通常连续发出2 - 4 个脉冲组成一个脉冲组。对比大蹄蝠在4 种不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发现,主频按静息、布袋内、手持、飞行的顺序依次降低,后端FM 频宽则按手持、布袋内、飞行和静息的顺序依次变短;而脉冲间隔和脉冲时程则均按静 息、飞行、布袋内、手持的顺序依次增加。对比大蹄蝠在4 种不同生境复杂度中飞行的回声定位叫声发现,主频按室外、室内0 棵树、室内1 棵树、室内5 棵树依次提高,而脉冲时程及脉冲间隔则依次缩短;室外放飞条件下的后端FM 频宽比室内飞行的短。研究结果说明,大蹄蝠在不同状态、不同生境复杂度条件下的回声定位叫声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