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免耕稻田氮肥运筹对土壤NH3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玉华  刘兵  张枝盛  郑大  周亮  曹凑贵  李成芳 《生态学报》2013,33(18):5556-5564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5种不同的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穗肥-2:2:3:3(R1)、3:2:2:3(R2)、4:2:2:2(R3)、4:3:1:2(R4)与0:0:0:0(CK)),研究氮肥运筹对稻田NH3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对于不施肥,施肥显著提高了稻田NH3挥发量。氮肥施用后,NH3挥发损失量占施氮量的6.2%-8.5%,其中,以分蘖期NH3挥发损失量最大,齐穗期次之,苗期和拔节期最小。施肥处理间,处理R1稻田累积NH3挥发量最小,显著低于其它施肥处理,比处理R2、R3和R4分别低9.1%(P<0.05)、10.9%(P<0.05)和17.7%(P<0.05)。(2)相关分析表明,田面水NH4+、pH值和土壤NH4+和pH值均与稻田土壤NH3挥发通量呈显著或者极显著相关;(3)处理R1水稻氮肥利用率相对于处理R2、R3和R4增加了28.4%(P<0.05)、55.4%(P<0.05)和74.9%(P<0.05)。研究表明,氮肥后移能有效降低免耕稻田NH3挥发,提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2.
选用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郑单958’(密植品种)和‘辽单526’(稀植品种)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的密度水平,分别在拔节期和乳熟期采用徒手切片显微观测基部茎秆内部维管束结构变化,采集茎基部伤流液测定其主要成份含量并计算伤流强度,以期为春玉米的密植高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在拔节期,‘郑单958’维管束结构对密度变化反应相对敏感,而‘辽单526’维管束结构在各密度间并无显著差异;当密度最大时,‘辽单526’伤流强度的下降程度要大于‘郑单958’,但两品种伤流液成分对密度反应无明显变化.(2)在乳熟期,密度对‘郑单958’维管束结构无显著影响,而‘辽单526’在密度增加后维管束结构各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适宜密度)差异显著;各密度‘郑单958’的伤流强度均大于‘辽单526’,增加密度会提高两品种伤流液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尤其以‘辽单526’增加更显著.(3)在高于对照密度条件下,两品种的籽粒产量都不同程度低于对照,但‘辽单526’产量降低程度要大于‘郑单958’.研究表明,密植性玉米对密度压力的反应要早于稀植性玉米,其在高密度表现出的适应性也要优于稀植性玉米,这从茎基部的结构和功能上揭示了玉米品种耐密性差异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3.
以北京市松山自然保护区同海拔油松林下两种母质(花岗岩和石灰岩)上发育的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剖面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0~20cm土层的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61~2.35g·kg-1、5.84~10.74mg·kg-1和39.33~93.66mg·kg-1,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分别为1.69~2.36g·kg-1、4.45~8.57mg·kg-1和60.66~124.00mg·kg-1.两种母质发育的土壤0~10cm土层的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最大,且与各土层之间差异均极显著,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说明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有很强的表聚性,而且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的表聚性更强.对同土层土壤进行配对t检验,全氮含量在各土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有效磷含量在0~10cm土层差异极显著,速效钾含量在10~20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4.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及优势,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18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择期接受开腹手术的18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短、平均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平均住院时间短,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例、皮下气肿9例、高碳酸血症8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4%;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0例、消化道出血13例,吻合口漏1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90%。腹腔镜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34±2.12)天,明显短于传统开腹手术组的(11.58±1.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能够减少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5.
随着大量与人类疾病和药物治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发现,出现了多种SNP分型检测的方法和技术。然而,大多数方法由于受限于检测灵敏度低或对检测设备和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适宜于在一般实验条件下进行常规临床检测。通过建立一种基于连接酶-ELISA的SNP快速分型新方法,以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的生物标记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为检测对象,对EGFR,c.2573T〉G(L858R),EGFR,c.2582T〉A(L861Q)和EGFR,c.2155 G〉T(G719C)3个SNP位点进行了突变检测。经过18~28个循环的PCR扩增,能够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ELISA反应,根据电泳条带的有无和ELISA显色值清晰判断检测位点的基因型,并且能够从混合等位基因样本中检测出5%的突变型等位基因。结果表明,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适合于在常规实验条件下从不均一的样本中进行突变等位基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改进传统重叠延伸PCR方法,实现引入3个不同DNA突变位点的简便的多位点定点突变。方法:根据前期构建的包含人线粒体12S rRNA(NC 01290)3个热点突变位点的野生型质粒序列,利用Muta Primer 2.0软件设计针对3个热点突变位点的3对互补的定点突变引物,以野生型质粒为模板,结合重叠延伸PCR反应和冷冻析出法,产生同时包含3个突变位点的突变目的片段,酶切后克隆到载体中,测序确证是否突变成功。结果:DNA测序证实3个不同突变位点同时成功引入,定点突变载体构建成功。结论:用改进的重叠延伸PCR技术能简便、高效地获得多位点定点突变载体,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7.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可在其宿主植物玉米(Zea mays L.)地上部的所有器官诱导肿瘤发生。玉米黑粉菌成功定殖宿主并诱导形成肿瘤取决于与宿主植物多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以及该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的细胞和分子事件。本文综述了玉米黑粉菌与玉米互作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玉米黑粉菌通过分泌效应子入侵、定殖玉米植株以及植株在分子水平上对入侵的响应;阐述了活体营养建立过程中,玉米黑粉菌与玉米通过效应子、激素、糖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差异调节,协调受感染宿主组织重新编程发育成膨大的植物肿瘤的关键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8.
本研究旨在利用水稻胚乳生物反应器表达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 HN蛋白,建立一种NDV抗体半定量、快速免疫层析检测方法。通过MlyⅠ和XhoⅠ双酶切重组质粒pUC57-HN,NaeⅠ和XhoⅠ双酶切包含有启动子、信号肽和终止子的pMP3中间载体,分别回收HN和pMP3片段并进行连接,构成重组质粒pMP3-HN1。然后利用Eco RⅠ和HindⅢ双酶切pMP3-HN1和植物载体pCAMBIA1300,将HN1基因成功连接到pCAMBIA1300上,采用电转化方法将重组质粒pCAMBIA1300-HN1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pCAMBIA1300-HN1转入水稻愈伤组织。经过暗培养、愈伤筛选、分化、生根和移栽,4个月后获得转基因水稻种子。经PCR鉴定,HN基因已插入到水稻基因组中。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表明,水稻胚乳成功表达了HN蛋白,且该蛋白通过SP阳离子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其纯度达到90%以上。根据国家制定的新城疫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HI)试验诊断技术标准(HI≥4log2,检测的抗体为阳性),利用胶体金标记HN蛋白,通过双抗夹心法制备NDV抗体半定量快速检测试纸。结果显示:试纸与其他病毒的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且试纸对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的敏感性可达到1︰102 400。根据308份临床血清的检测结果,NDV抗体试纸与和HI试验的符合率为97.08%,Kappa值为0.942。综上所述,获得了高纯度水稻胚乳表达的重组HN蛋白,并研制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半定量免疫层析试纸。该试纸能够初步应用于新城疫疫苗的免疫评价。  相似文献   
159.
铜绿微囊藻是常见的水华蓝藻,常常在湖泊中与蛋白核小球藻共存或竞争生长。超声波可用于藻华即时治理,能够降低藻类生理活性,影响藻类生长,还可能改变藻类种间竞争关系。为了探究超声胁迫(35 kHz,0.035 W·cm-3)对铜绿微囊藻与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理特征及种间竞争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纯藻组和1:1混合组(细胞浓度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铜绿微囊藻对超声胁迫更加敏感。超声处理600 s后,铜绿微囊藻的光合活性(Fv/Fm)和酯酶活性存在显著变化,纯藻组和混合组的Fv/Fm分别降低了51.8%和64.7%。而各组中蛋白核小球藻的光合活性变化较小。同时,铜绿微囊藻释放的荧光溶解性有机物(类色氨酸、类酪氨酸、类富里酸物质)含量多于蛋白核小球藻。两种藻的细胞浓度对超声波的响应也不同,蛋白核小球藻变化较小,而铜绿微囊藻的细胞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600 s超声处理大幅降低了混合组中铜绿微囊藻的细胞浓度(-42.6%),在超声胁迫解除后的8 d内蛋白核小球藻占优势,种间关系由铜绿微囊藻单边抑制蛋白核小球藻转变为两者互相抑制。在超声处理后,铜绿微囊藻的活性能够逐渐恢复,为了提高控藻效果的持久性,建议在一周后再次进行超声处理。  相似文献   
160.
【目的】遗传分化研究是认识蜜蜂形态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环节,是确定蜜蜂资源管理单位和保护单位的前提,有助于保护蜜蜂的遗传资源。本研究通过分析形态分化,研究中国东方蜜蜂Apiscerana在中国地理环境下的遗传分化和遗传资源分布。【方法】从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102个采样点共采集6 147头东方蜜蜂工蜂,每一采样点10~20群中取60头工蜂进行解剖,测定与翅、个体大小、后足和体色相关的33个形态特征,进行多变量形态统计分析,划分形态类群。同时对分出的不同东方蜜蜂类群的形态特征及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我国东方蜜蜂分为14个形态类群。有5个类群具有较小的个体大小。海南类群个体最小,其次为滇南类群,台湾类群,南方类群和北方类群。这5个类群之间在吻长、前翅长、前翅第3亚缘室结构、体色和蜡镜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长白类群具有最大的肘脉指数、蜡镜和第5背板绒毛带宽。而西藏波密类群具有全国最小的第五背板绒毛带宽。西北类群具有最长的后足。川西高原的5个形态类群具有个体大、体色黑等特点。其中,巴塘类群肘脉指数(3.0169)全国最小,个体大小全国最大。阿坝类群具有仅次于长白类群的肘脉指数,且翅长和第七腹板最大。德荣类群体色最黑。雅江类群具有独特的翅脉角 (A4, N23, E9和J10最小,B4最大)。川滇类群在川西高原个体最小。【结论】本研究在全面收集我国所有东方蜜蜂分布区样本,尤其是西藏波密、台湾省和川西高原的珍贵样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东方蜜蜂形态测量学分析。在我国共发现东方蜜蜂14个形态类群:海南类群、滇南类群、长白类群、台湾类群、波密类群、阿坝类群、巴塘类群、德荣类群、雅江类群、川滇类群、川贵类群、西北类群、南方类群以及北方类群。研究结果为中国东方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