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5年5~12月,利用无线电跟踪方法对澳门路环3只犬蝠(Cynopterus sphinx;2♂♂,1♀)的捕食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3只犬蝠的月平均捕食区面积的大小差异显著(F_(3,23)=77.854,P0.000 1),2雄性的捕食区面积分别为(1.6±0.4)hm2(n=8)和(17.9±6.6)hm~2(n=8),雌性为(31.7±4.7)hm2(n=7);3只犬蝠的捕食区离日栖息地的平均距离差异亦显著(F3,23=16.034,P0.001),2雄性分别为(53.6±12.4)m和(446.2±68.8)m(二者均n=8),雌性为(606.9±94.7)m(n=7);2雄性的捕食区存在部分重叠,但是雌性与2雄性的捕食区均无重叠。此外,不同月份犬蝠的捕食区面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冬季(11月和12月)捕食区面积相对较大,且雌性的10月份捕食区面积比相邻月份有所减少。本研究说明,犬蝠的捕食区通常靠近其日栖息地,捕食区面积中等,其面积大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32.
【目的】发掘具有开发前景的放线菌资源,对分离自新疆胀果甘草的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抗菌活性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5种培养基和3种前处理方法,从胀果甘草中分离获得80株放线菌。基于菌株形态学特征,对36株代表菌株进行抗菌活性检测,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方法,检测了PKS I、PKS II、NPRS和卤化酶基因,探究其合成天然产物的潜在能力。结合筛选结果,选取其中20株代表菌,经16S r RNA基因测序,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培养基E2和E3结合热处理的分离效果较好;86.1%的代表菌株对供试的细菌、病原真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PKS I、PKS II、NRPS基因和卤化酶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6.7%、72.2%、25.0%和11.1%。具有活性功能的代表菌株经16S r RNA基因测序分析,分别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4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占60%以上。【结论】胀果甘草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其植株内部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并在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33.
基于最大信息熵模型的能源物种麻疯树潜在适宜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为传统能源植物,是作为生物柴油最具希望的植物资源之一。本研究通过收集麻疯树分布点的经纬度数据,基于气候、土壤和地形等37个相关生态因子,采用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麻疯树的潜在适宜区域,分析影响其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结果显示,麻疯树生长最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广东、海南、香港、台湾和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四川;对麻疯树分布贡献率较大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最暖季度降水量(53.5%)、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15.8%)、降水量变异系数(9.3%)、年均温变化范围(5.8%)、最湿季度降水量(3.6%)、最干月降水量(3.2%);Maxent模型预测的AUC值大于0.9,表明对麻疯树潜在分布的预测结果较准确。本文对麻疯树潜在分布区域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条件的研究结果,可为麻疯树的种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调查医院公用电话污染情况,比较两种不同消毒液对公用电话的消毒效果。方法:分别对公用电话听筒、话筒及手柄(打接电话时手握部位)在未消毒和A组用复方新洁灵、B组用"84"消毒液消毒后分别涂抹采样做细菌培养。结果:未消毒前电话听筒、话筒及手柄细菌污染率A组为96.7%、B组为93.3%,A组用复方新洁灵、B组用"84"消毒液消毒后做细菌培养均符合卫生学标准要求,经x2检验,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未消毒前电话听筒、话筒及手柄细菌污染率90%以上,而复方新洁灵和"84"消毒液对医院公用电话均可以用来消毒,两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无明显差异,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35.
Sysmex XN-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性能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ysmex XN-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小板计数性能。方法:采用Sysmex XN-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3种方法进行血小板计数,从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及红细胞碎片干扰等4方面评价,并与使用抗CD61抗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电阻抗法(PLT-I)、光学法(PLT-O)相比,核酸染色法(PLT-F)的重复性最好,精确度较高;3种方法的稀释线性和携带污染均得到良好的结果;在红细胞碎片干扰实验中,PLT-F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P均大于0.05),PLT-O次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种方法都得到良好的相关性,PLT-F法的准确性较高,尤其在低值血小板计数中。结论:临床常规标本可以使用Sysmex XN-3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PLT-I或PLT-O法;当标本血小板数目异常或溶血时,建议使用PLT-F法复查,必要时采用镜检法或流式细胞术。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总结其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设为对照组。采用细胞酶免疫分析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淋巴细胞表面标记表达,对比两组患儿相关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体内的IgG和IgA水平分别为(8.24±1.2)g/L和(1.64±0.62)g/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T细胞亚群指标中CD3+、CD4+水平分别为(62.24±6.25)%和(40.62±5.0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D8+有所提升,CD4+/CD8+比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细胞免疫系统明显受到抑制,B淋巴细胞部分失调,掌握此规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7.
摘要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儿童和成年女性尿培养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的差异,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尿路感染儿童的尿培养标本1618份和尿路感染成年女性的尿培养标本1044份,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结果:1618份儿童尿培养标本中分离出267株病原菌,居首位的病原菌是屎肠球菌,占43.82%(117/267);1044份成年女性尿培养标本中分离出139株病原菌,居首位的病原菌是粪肠球菌,占28.78%(40/139)。在两种人群尿培养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均分别为第二位和第三位。儿童尿培养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成年女性尿培养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四环素的耐药率低于成年女性尿培养粪肠球菌(P<0.05);未发现对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耐药的肠球菌。儿童尿培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高于成年女性尿培养大肠埃希菌(P<0.05)。儿童尿培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呋喃妥因、头孢唑啉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成年女性尿培养肺炎克雷伯菌(P<0.05)。结论:尿路感染儿童和成年女性尿培养病原菌均以肠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分别为第二位和第三位,两种人群尿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临床医生应根据尿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8.
杭州城市环境中白头鹎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一种中国南方城市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丰富的鸟类。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已引起关注。2012年3—7月,在杭州城市环境下,对白头鹎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共记录到白头鹎繁殖鸟巢117巢。结果显示,在杭州市区,白头鹎主要在居民小区、行道树和绿化带的树冠层筑巢,主要营巢植物为桂树(Osmanthus fragrans),占总数的84.6%(n=117)。所有繁殖巢距地面均高(3.16±0.91)m(n=117)。3月底开始筑巢产卵,产卵高峰集中在4月11—25日。窝卵数为(3.37±0.48)枚(n=103),孵化期为(11.34±1.12)d(n=32),育雏期为(11.85±1.12)d(n=47)。孵化率为68.3%(n=111),离巢率为52.1%(n=117),总繁殖成功率为34.7%(n=111)。繁殖失败原因主要包括卵及雏鸟被捕食、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补充布拉酵母菌的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和治疗相关副作用的疗效。方法电子检索数据库,包括CNKI、VIP、WanFang、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搜集布拉酵母菌补充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9年8月。两名研究者独自完成文献筛选、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计1 114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布拉酵母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OR=2.02,95%CI(1.48,2.76),P0.001]。补充布拉酵母菌显著降低了腹泻[OR=0.42,95%CI(0.29,0.60),P0.001]、便秘[OR=0.35,95%CI(0.23,0.52),P0.001]、口腔炎[OR=0.24,95%CI(0.13,0.43),P0.001]等的发生率。两组研究资料在恶心、呕吐、腹痛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布拉酵母菌作为三联疗法的辅助手段,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减少儿童治疗相关腹泻、便秘、口腔炎的发生率。但受纳入样本量和质量限制,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0.
目的构建人c-jun氨基末端激酶3(c-jun N—terminal kinase 3,JNK3)真核表达载体,并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稳定表达以探讨JNK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pDBleu—JNK3为模板,PCR扩增人JNK3基因全长,目的片段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酶切及测序鉴定。Lipofeetamine^TM 2000转染SHSY5Y细胞,并通过G418选择性培养建立稳定表达JNK3的SHSY5Y细胞系,荧光垃微镜下观察细胞中JNK3表达,RT—PCR、Western印迹检测JNK3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pEGFP—C3-JNK3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了稳定表达人JNK3的SHSY5Y细胞系,与对照组相比,其人JNK3基因表达明显升高。结论稳定表达人JNK3的SHSY5Y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JNK3的功能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细胞模型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