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8篇
  免费   663篇
  国内免费   3376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451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346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52篇
  2007年   402篇
  2006年   403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422篇
  2003年   409篇
  2002年   359篇
  2001年   308篇
  2000年   303篇
  1999年   302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202篇
  1996年   225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214篇
  1993年   228篇
  1992年   253篇
  1991年   240篇
  1990年   235篇
  1989年   272篇
  1988年   216篇
  1987年   192篇
  1986年   159篇
  1985年   183篇
  1984年   122篇
  1983年   156篇
  1982年   85篇
  1981年   99篇
  1959年   84篇
  1958年   81篇
  1957年   63篇
  1956年   101篇
  1955年   121篇
  1954年   5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摘要:【目的】分析蓝细菌病毒A-4L在鱼腥藻(Anabaena sp.) PCC 7120藻苔中形成同心圆噬斑的原因,阐明A-4L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为分离、鉴定和筛选新的水华蓝藻病毒提供借鉴。【方法】用初始滴度为2.8×1010PFU/mL的A-4L悬液感染鱼腥藻,在不同时间点收集裂解液绘制一步生长曲线,获得A-4L对鱼腥藻的潜伏期和释放量。将适量A-4L悬液感染不同培养时间的藻苔,逐日观察和记录藻苔病变情况。培养藻苔并接种适量A-4L悬液,分别置于完全持续光照(Light:Dark=24 h:0 h,L:D=24 h:0 h)条件;完全周期光照(L:D=14 h:10h)条件;或前3 d周期光照转后3 d持续光照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光照条件对同心圆噬斑形成的影响。然后挑取单个噬斑进行扩大培养,纯化后,负染电镜观察A-4L的超微形态。【结果】A-4L的潜伏期为0.5-2h,释放量约为247 IU/cell (Infectious Units)。在周期光照条件下,藻苔接种A-4L 3-4 d后,出现同心圆噬斑,且同心圆数量与攻毒后的天数(n)有相关性,为“n-1”;同心圆间距约为3 mm。与周期光照条件相比,在持续光照条件下未形成同心圆噬斑。而在周期光照条件转持续光照条件下,由先周期光照时所形成的同心圆在转持续光照后逐渐消失,证实同心圆噬斑的形成依赖于周期光照。负染电镜观察显示A-4L具有一个近似球形的头部,直径约为50 nm以及长度约为10 nm的尾部,形态与短尾蓝细菌病毒相似。【结论】A-4L是一株能形成同心圆噬斑的蓝细菌病毒,并揭示其同心圆噬斑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周期光照。  相似文献   
982.
野生大豆抗感大豆孢囊线虫材料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抗感野生大豆材料根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野生大豆内生细菌与大豆孢囊线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在野生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筛选基础上,利用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和16S rDNA克隆文库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抗感野生大豆根系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豆根内生细菌分属于6大类群,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46.8%和13.6%,另外有少量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coccus-Thermus)和古细菌(Archaea),18.8%克隆序列与环境中未培养细菌的16S rDNA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野生大豆高抗材料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比高感材料更为丰富,且抗感材料内生细菌优势菌群存在明显差异,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 tamadayense)、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为野生大豆高抗材料特有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中的优势种群。【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抗感野生大豆根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而内生细菌的优势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的相互关系正在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83.
角斑樗蚕     
<正>角斑樗蚕Archaeosamia watsoni(Oberthür,1914),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天蚕蛾科(Saturniidae)。体棕色,颈板土黄色,翅中室月形斑向外伸的一端较尖,中部向上隆起;后翅中室斑弯度大。本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但数量较少。通常认为天蚕蛾的口器退化,成虫阶段完全不取食,但这张照片证明,雄虫在夜间有吸水并从腹部末端喷出的现象。照片摄于四川平武老河沟。  相似文献   
984.
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大额牛(Bos frontalis)的产前离群与产后带犊归群、分娩等产犊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野外观察17头临产母牛中,76.47%(13头)的个体在产前(11.23±7.14)d离开社群独行觅食,寻找分娩场所;分娩地点多选择在靠近溪河、地势较高、食物丰富、光照好、地面相对平坦的草地、林边或林中。母牛野外产犊后带犊归群的时间为产后(5.57±2.64)d。(2)在设围栏的人工草地上放牧条件下对6头母牛分娩行为观察表明,产前24~12 h母牛的警觉巡视行为明显增多;产前12~5h表现为烦燥不安和频繁爬跨;产前3~1 h领地行为明显,对分娩地点4~6 m2内长势较高的牧草等进行清理,为新生犊牛行动清除障碍;分娩时间为6:00~18:00时,其中在6:00~7:00时分娩的占66.67%(4/6);母牛从卧地进入分娩至犊牛产出期间起卧(7.00±6.00)次,从卧地到犊牛完全产出需(25.00±5.00)min,胎衣排出的时间为产后(5.64±1.80)h;犊牛(n=6,♂1+♀5)初生体重为(16.46±2.56)kg,母牛无难产现象;母牛对犊牛能及时舔饰,定时授乳和用心守护。犊牛从产出至第一次站稳需(52.70±29.69)min,第一次站稳到吮吸初乳需(38.7±29.14)min,第一次吃初乳到向周边活动需(61.33±1.53)min。  相似文献   
985.
利用采自赤水河下游的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鱼卵对其早期发育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对仔鱼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银卵属中等大小的漂流性卵,具双层卵膜,外膜径(3.35±0.41)mm。胚胎发育分32个发育期,在水温24.6~25.5℃时历时40h。初孵仔鱼全长(3.84±0.36)mm,眼下有一个黑点,胸鳍原基已形成,经85d左右发育成幼鱼。仔鱼孵出后2~3d开口摄食,5日龄时初次摄食率即达100%。持续饥饿对银鮈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均有很大影响,饥饿仔鱼11~12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至13日龄时,绝大部分仔鱼死亡。  相似文献   
986.
2007年8月17日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首次发现双斑锦蛇(Elaphe bimaculata),随后又分别于2008年8月、2009年10月4次在保护区内发现该蛇种,2次为成年个体,1次为幼体,经核查鉴定该蛇为内蒙古蛇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987.
海带配子体克隆中一株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带配子体克隆中分离出一株真菌(菌株编号:059601016C),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ITS基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059601016C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棉絮状生长,菌落背面颜色由白色变为深紫色。气生菌丝发达,高度可达5mm-7mm。小型分生孢子以链状或假头状着生于瓶状产孢细胞上,(5.0-10.5)μm×(1.2-2.5)μ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略有弯曲,顶胞渐尖,2-5个隔膜,多3-4个隔膜。通过ITS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与层出镰刀菌的相似性为100%。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也表明该菌株与层出镰刀菌的亲缘关系最接近,因此将菌株059601016C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Nirenberg)。在GenBank中申请的基因序列号为GU951805。  相似文献   
988.
测定了赤狐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总长度为16 723 bp,碱基组成为:31.3% A、26.1% C、14.8% G、27.8% T。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赤狐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除ND3基因起始密码子为不常见的ATT外,赤狐与北极狐、狼、家犬、郊狼的线粒体蛋白质编码遵循相同模式。在控制区的保守序列区段1和2之间发现一段较长的富含AC的随机重复序列。为了验证赤狐与其他犬科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12个重链蛋白质编码基因,分别通过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赤狐与北极狐是姐妹群,它们在犬科中都属于赤狐型分支,而灰狼、家犬和郊狼则属于狼型分支,与现有的系统进化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89.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发育及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system,CNS)中起到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而其中绝大部分作用由其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type B,TrkB)介导,因此TrkB在神经元中的轴浆转运过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动力蛋白、潜在调节分子、细胞骨架蛋白等方面对TrkB轴浆转运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其进一步研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990.
抗青枯病烟草种质资源在云南省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出抗性稳定的种质资源是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人工接种和病田自然发病方法鉴定了48份烟草种质的青枯病抗性表现。土壤盆栽接种鉴定表现为高抗的材料有CF207、岩烟97、TI448A、DB101、G80、RG17、GTH-1等7份材料,表现抗病的有MSK149、Oxford 2028、NC95、YN108、K346、K358、Enshu FC、Oxford 207、RG11等9份材料。苗期恒温水培接种鉴定结果表明,Oxford 207和岩烟97表现为高抗,Enshu FC表现抗病,抗病材料与云烟85和K326杂交F1的抗性表现为中感至抗病。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表明,我国审定的中抗青枯病的品种RG17、RG11、K358和K346,在云南省田间抗性表现为中抗,产值较高。TI448A田间表现为抗青枯病,但易感黑胫病和空茎病。Oxford 2028和Oxford 207田间表现为抗病至高抗,产值较高。G3和岩烟97田间分别表现为高抗和抗病,产值较低。根据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2年抗性鉴定,筛选出育种潜力较大的青枯病抗源Oxford 207、Enshu FC,岩烟97和TI448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