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浙江白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中新生代盆地计有40多个,大部分为断陷盆地,盆地内白垩—第三系厚达数千米。近年来,我们配合浙江的石油勘探,重点对长河盆地、金衢盆地、宁波盆地等白垩—第三纪地层进行了较系统的孢粉研究,共分析了78口钻井的2026块样品,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孢粉化石,为浙江白垩—第三纪地层、古植被、古气候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徐金荣、杨再林、叶志华、吴妮分析样品,王秀雅、何福英清绘插图,在此表示感谢。一、孢粉组合序列浙江白垩—第三系孢粉自上而下可分为7个组合 1.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  相似文献   
12.
从玉米花粉中分离得到一种多糖PMA I,经鉴定为单一纯多糖,通过IR、NMR、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确定PMA I主要以Rha,Xyl和GlcOMe组成,分子摩尔比Rha:Xyl:GlcOMe=12.7:2.1:1,以α(1→3)键为主链,以α(1→6)键构成分支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是一类具有比表面积大、疏松多孔、含碳量极高的固体物质, 近年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 由于原料种类、制备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生物炭的应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复杂多样。在此综述了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炭的理化特征, 总结了生物炭对土壤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最后针对生物炭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提出展望, 为生物炭正向调控土壤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高强度间歇运动(HIIE)对脑梗死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HDAC6)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组和HIIE组,每组20只。HIIE组大鼠在建模48 h后进行4周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其他组大鼠不进行运动。通过神经损伤评分来评价大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TUNEL染色测定脑组织的细胞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HDAC6、TNF-α、IL-1β和IL-6的m RNA和蛋白表达。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运动后,HIIE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TTC染色显示,HIIE组的梗死面积比例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TUNEL染色显示,HIIE组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HIIE组的HDAC6、TNF-α、IL-1β和IL-6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本研究表明,高强度间歇运动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降低脑梗死面积,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高强度间歇运动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DAC6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张玉兰 《遗传》1979,1(1):16-18
普通小麦单体与缺体的研究是探索小麦遗 传规律,加速小麦育种的方法之一,同时它也是 染色体工程研究的一部分。这项工作早在三十 年代即已开始,目前许多国家以普通小麦中国 春品种为材料,用其单体、缺体、三体、四体开展 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沙丁胺醇人工抗原的合成及抗体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丁胺醇是一种β-兴奋剂,常被很多畜禽水产养殖户非法用于动物养殖。为建立沙丁胺醇在食品中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了沙丁胺醇免疫原的合成和抗体的制备方法。采用对氨基苯甲酸法合成了沙丁胺醇(SAL)免疫原SAL-cBSA,采用重氮化法合成的克伦特罗(CL)偶合物CL-cOVA作为包被抗原,用紫外光谱法分析了所合成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免疫原SAL-cBSA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达到32000。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IC50值为8.79ng/ml,SAL的浓度在1ng/ml~100ng/ml区间时,SAL与对抗体的竞争结合力呈直线关系。表明所制备的沙丁胺醇免疫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所制备的抗体拥有很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碳添加下黑钙土胞内、胞外脲酶活性变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脲酶作为能够催化尿素水解的最重要酶类,对草地生态系统氮素供应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探讨不同碳添加对草地土壤胞外脲酶影响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多,但碳添加对土壤胞内脲酶的影响,以及胞内和胞外脲酶对碳添加的响应是否一致等尚需深入研究。本研究依托额尔古纳森林草原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站开展的碳添加野外试验平台(以葡萄糖为碳源),选取无碳添加(C0)、250(C250)和500(C500) kg C·hm-2·a-1处理为供试对象,探讨碳添加下黑钙土胞内、胞外脲酶活性响应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碳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胞内脲酶活性,增加了土壤胞内脲酶活性占总脲酶活性的比例,但对土壤胞外脲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土壤胞内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胞内脲酶活性增加主要是由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引起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表明,碳添加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间接提高了土壤胞内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囊胚形成是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涉及几个重要的生理事件,即细胞融合(compaction,亦称致密化作用)、囊胚腔出现、囊胚腔扩张及滋养层和内细胞团的分化。在细胞间连接蛋白的作用下,各种细胞间连接方式逐步建立起来,在合子型基因组表达调控下,促进了最终囊胚的形成。细胞间连接蛋白和细胞粘附相关蛋白参与组建各种细胞间连接,参与细胞融合、囊胚腔形成、滋养层分化和囊腔扩张等过程。通过顶部的紧密连接、侧部的缝隙连接和桥粒,建立起细胞的连接复合体。在人胚胎8-细胞之前,卵裂球细胞界限明显,可能从中间连接方式相互作用;8-细胞期发生致密化作用,通过紧密连接将细胞分成顶部和基部,使得胚胎处于半封闭状态,促进胚胎内部积液,形成囊胚腔。细胞融合的同时也产生缝隙连接。桥粒最初出现在人胚胎达到32-细胞阶段,桥粒连接参与囊胚腔形成以及在囊胚扩张时维持滋养层的稳定性。桥粒由一些跨膜粒蛋白组成,包括参与细胞内粘附的桥粒子和桥粒球以及一些细胞质内蛋白(如desmoplakins,plakoglobin,plakophilin),由细胞内蛋白质形成空斑结构并介导细胞角蛋白丝固定。对植入前牛胚胎的研究表明,只有DcII,DcIII和plako三种桥粒蛋白参与桥粒组建。在鼠囊胚中DcII的表达部位位于滋养外胚层,对于滋养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牛中,直到桑椹胚期可能才出现紧密连接方式。人胚胎发育至囊胚期时,可检测到角蛋白-18基因的活跃表达,作为细胞骨架蛋白的角蛋白-18参与桥粒位点的细胞与细胞间“识别”的建立。缝隙连接蛋白连接子(Connexin43,Cx43)对于维持细胞融合以及之后囊胚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细胞融合和囊胚腔形成还需要一些介导细胞粘附和滋养层细胞分化的分子表达,如整合素家族中的E-钙调素、链接子(caknin)和ZQ(一种细胞质带状咬合紧密连接相关蛋白)。Na/K-ATP酶基因及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可促进Na^ 浓度梯度变化,使水分进入囊胚内部,形成囊胚腔,并维持囊腔腔扩张状态。调节发育和分化的基因参与胚胎的发育和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细胞的分化,调节胚胎由未分化状态向分化状态过渡。另外,某些细胞因子对内细胞团细胞增殖有影响。在小鼠胚胎培养基中,添加IGF和EGF有利于胚胎从透明带孵出,TGF-α和EGF在小鼠胚胎发育中能分别通过自泌作用和旁分泌作用囊胚腔的扩张膨大。许多基因参与囊胚的发育和分化,如Pem基因调节早期胚胎细胞分化,可调节鼠早期胚胎由未分化状态向分化状态过渡,Oct-4表达与未分化表型有关,在早期胚胎发育中起转录调节作用。植入前胚胎发育基因调节鼠胚植入前卵裂速度的快慢,以及胚胎预后生存能力。植入前因子PIF在受精后妇女的血清中就能检测出来,其特点和功能与囊胚形成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Rex-1编码锌指蛋白,可能是一个转录调节因子,它参与滋养层发育以及精子发生,它是研究内细胞团早期细胞命运决定的有用标志物,对于维持胚胎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和全能性有作用,当其表达显著降低时,内细胞团将分化成胚层。总之,多种蛋白、因子参与囊胚形成的表达调控。通过基因调控的研究,将有助于培养液的研制以及通过测定一些标志基因的表达筛选健康的胚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