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生长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 几乎参与了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GH3-6具有IAA酰胺合成酶活性, 催化氨基酸与IAA形成IAA的氨基轭合物, 发挥暂时或永久灭活IAA的作用。该文探讨了GH3-6基因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逆境适应过程中的功能。结果显示GH3-6基因受干旱、ABA和高盐的诱导表达。与野生型相比, GH3-6基因过表达突变体dfl1-D对干旱的抗性明显减弱, 叶片失水速率更快。在抗盐方面, dfl1-D也显著弱于野生型。在3种逆境(干旱、ABA和高盐)胁迫下, GH3-6基因的高表达抑制了逆境响应基因RD22KIN1RD29ADREB1A的表达。而且在干旱胁迫下, dfl1-D中ABA的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研究结果证明, 高表达GH3-6基因负调控拟南芥对逆境的抗性。  相似文献   
92.
在自然情况下,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ZSV)和马铃薯Y病毒(PVY)通常复合侵染同一植株。该文首次报道了TZSV和PVY复合侵染烟草(Nicotiana sp.)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 并与单独侵染进行了比较分析。复合侵染的烟草植株细胞中, TZSV病毒颗粒明显增多, 并聚集于囊膜内形成包涵体, 与PVY的风轮状及片层状内含体和病毒颗粒聚集体交叉分布于细胞质(内含线粒体明显增多)中, 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结构较完整; 两种病毒的颗粒、包涵体和内含体数量均较单一侵染增多, 且对寄主亚细胞结构的破坏较单一侵染为轻, TZSV和PVY及其与寄主的互作可能存在协生作用。  相似文献   
93.
母源抗体的干扰是重组鸡痘病毒(FPV)活载体疫苗至今未能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而选择适当的FPV复制非必需区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根据已发表的美国致病株FPV的基因组设计两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FPV假定复制非必需区的两个侧翼区FPV1和FPV2 ,利用此假定复制非必需区构建FPV表达载体pP12LS及表达ZJ1株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的转移载体pP12LSF。pP12LSF与2 82E4株FPV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 ,经数轮蓝斑筛选得到纯化的重组病毒rFPV_FSC。重组FPV在CEF上连续传2 0代仍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对重组FPV进行免疫效力试验,在SPF鸡上,重组病毒rFPV_FSC和与之仅有复制非必需区差异的rFPV_FSB均能抵抗NDV强毒的攻击,提供10 0 %的保护。但在有母源抗体的商品鸡上,rFPV_FSC与rFPV_FSB的免疫效力却有显著差异,保护率分别为10 0 %和6 1 5 4 % ,rFPV_FSC的免疫效力与NDV常规油苗相当。试验结果表明,母源抗体对重组FPV的免疫效力有一定的影响,而选择合适的FPV复制非必需区是克服母源抗体并提高重组FPV免疫效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4.
牦牛卵泡细胞及其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艳红  余四九  巨向红  崔燕 《动物学报》2005,51(6):1050-1057
采集成年母牦牛卵巢,通过光镜和电镜对牦牛卵泡及其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当卵母细胞被单层立方卵泡细胞包围时,微绒毛开始出现,而皮质颗粒、透明带则在包被2-4层卵泡细胞时开始出现。随着卵母细胞的继续发育,透明带增厚,微绒毛由粗短变为细长,密度增加;皮质颗粒、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等细胞器的数目不断增加,并逐渐移行到质膜下;在移行的过程中,皮质颗粒成团存在。在囊状卵泡中,卵母细胞皮质颗粒呈线形分布于质膜下,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又移向胞质中央。卵母细胞借助微绒毛穿过透明带与卵泡细胞胞质突起相联系。结果证明牦牛卵泡和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变化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95.
9568D镰孢霉作用于死态龙血树形成血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 引  言剑叶龙血树血竭来自于剑叶龙血树 (Dracaenacochinchinensis)的树脂 ,早年的研究[[2 ] 发现人工割伤可以促进树脂的积累 .江东福等[4] 证实剑叶龙血树血竭的形成与真菌相关 ,用特异性真菌接种活体龙血树 ,激活龙血树的防御反应 ,产生含植物防卫素的血竭[1,3 ,6] .但人们注意到野外自然环境下一些衰老枯死的剑叶龙血树的材质上亦有血竭形成 ,其与真菌的作用是否有关联 ?本文采用分离自剑叶龙血树根部的内生真菌 95 6 8D镰孢霉接种于剑叶龙血树材质(经灭活处理 ) ,保湿培养 4~ 5个月后 ,在接种部位有红色…  相似文献   
96.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了人B组轮状病毒WH—2vp7基因,连接到克隆载体pUCm—T,并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WH—2与ADRV的同源性达98%,与印度加尔各达分离株CAL—1达92%,而与动物B组轮状病毒同源性差别较大,如与IDIR(鼠)同源性仅为58%,与WD653(牛)B组轮状病毒同源性为63%,与ATI(牛)同源性为61%。对vp7基因的二级结构分析发现其mRNA折叠形成多达18个发卡环状结构。VP7蛋白是24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8.4kDa,含有3个潜在的N连接的糖基化位点和多个磷酰化位点,从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来看,WH—2与ADRV的同源性达99%,与CAL—1达95%,而IDIR仅为51%,说明了WH—2和ADRV的起源相同。此研究对了解B组轮状病毒基因的进化和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B组轮状病毒预防性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7.
Neuronatin(Nnat)是最近克隆的脑特异表达的新基因,在大脑发育过程中被选择性地剪接.人Nnat基因全长3 973 bp,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Nnat mRNA有α和β两种剪接形式,分别编码81个和54个氨基酸,两者具有同一相位的开放阅读框架,差别在于β形式中间的外显子被剪切掉.人Nnat是单拷贝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0q11.2~12.小鼠Nnat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末端.该基因是印记基因(imprinted gene),仅在父本来源的等位基因表达,而母本来源的等位基因则被甲基化不能表达.该基因在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大量表达,而在成年和衰老动物大脑中表达明显降低,因此推测该基因与大脑的发育和分化密切相关.成年动物中垂体前叶是Nnat mRNA唯一强表达的地方.推测其蛋白质产物具有疏水N端和亲水C端,是跨膜蛋白,其确切功能尚属未知.  相似文献   
98.
在对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进行病理及致病毒素毒理分析时,经常选用根冠脱落细胞作为试材。许多学眷认为这些脱落的细胞处于垂死状态,然而,后来的一些研究肯定了Knudson的脱落根冠细胞具有活力的观点。Copoorali无菌培养玉米根冠脱落细胞,发现它们可以分裂;Vermeer等提出存活于玉米根际周围的根冠脱落细胞是根系统范围的扩展,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应予以特别注意;Hawes不仅认为它们为活细胞,而且以它们做实验材料用于毒理分析;Guinal对玉米根冠脱落细胞的来源、细胞结构及生理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肯定了细胞  相似文献   
99.
新变种上犹杜鹃的ITS分子标记证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杜鹃花科杜鹃属的新变种上犹杜鹃进行了ITS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1)上犹杜鹃与原变种毛果杜鹃在系统树上没有聚合为一支;(2)上犹杜鹃ITS序列密码子第二位上的G+C含量与原变种毛果杜鹃差异明显,而且编码位上的G+C含量(G+Cc)也与原变种毛果杜鹃有差异;(3)上犹杜鹃与原变种毛果杜鹃的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并具间断性特征;(4)密码子偏向性指数CBI分析正好反映了上犹杜鹃处于"变种"等级阶段的特点。基于这些证据,认为上犹杜鹃处理为种以下等级"变种"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0.
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积累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种'、'霸红'和'鸡蛋白'3个枇杷品种为材料,测定不同果实发育时期果实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即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并对果实中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膨大期(5月3日)之前,3种枇杷果实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积累缓慢,之后则迅速积累,存在着明显的转折点;果实成熟(5月23日)之后糖分积累速度趋于平稳.3种枇杷果实在发育过程中转化酶、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变化与3种糖积累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一致.NI和AI活性在果实膨大期之前都较低且没有明显的变化,之后均快速上升;SS和SPS的活性在果实膨大期之前都很低且几乎无变化,随后'鸡蛋白'的活性迅速上升至果实成熟之后便缓慢上升,而'青种'和'霸红'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均低于'鸡蛋白'.可见,枇杷果实膨大期是糖分积累代谢活跃期,其糖积累受蔗糖代谢相关酶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