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抗穗发芽生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介绍近年来小麦抗穗发芽生理研究的进展,包括温度、水分、穗部及籽粒性状,酶、激素和发芽抑制物等因素对穗发芽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地鼠结肠炎模型的研究中,进行了地鼠盲肠内容物中难辨援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的分离、鉴定及其毒素的测定。儿种选择培养基的比较结果表明,环丝氨酸一噻孢习丁血琼脂分离阳性率最高。根据菌落及镜下形态、对氧敏感性、生化反应、抗生素敏感试验等结果证明分离物为棱状芽孢杆菌。用地鼠肾细胞培养物证明大部分病鼠盲肠内容物中含有该菌的细胞毒素,该毒索可被索氏梭状芽孢杆菌(Clostrtdium sordellii)的抗毒素所中和。  相似文献   
3.
4.
抗氧化剂与自由基消除剂对硒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美国科学家R.D.Palmiter等人在世界上首次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中,获得了具有快速生长效应的“超级鼠(Supermouse)”,其成熟大小为一般小鼠的两倍.“超级鼠”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从认识、利用和改造家养动物的时代跨入了可以创造新生物品系,乃至于修饰人类自身的新时代,它在生物学,自然科学以及整个人类认识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快速提取禽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外膜蛋白的方法。该法是对Kapur等发表的方法的改进。全过程只需超速离心一次,比Kapur等的方法缩短了4h。所得样品可直接用于禽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外膜蛋白模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大鼠皮下注射TNT,以HPLC分析其在晶状体内的代谢过程,并检测晶状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变化。发现在注射TNT后2h即可在晶状体内检测到为量极少的TNT及其代谢产物,第12h一氨基二硝基甲苯含量达最高峰。鼠龄较小的大鼠晶状体内TNT及其代谢产物高于鼠龄较大的大鼠.多剂量注射TNT时大鼠晶状体内一氨基二硝基甲苯于第2天达到高峰,TNT于第5天达饱和状态,第18天一氨基二硝基甲苯含量与TNT含量相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注射TNT的第2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第5天和第18天维持在低活性状态。实验表明TNT在晶状体内是通过硝基还原而代谢的.TNT进入晶状体后初期可诱发晶状体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增高,后期则导致晶状体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直接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一株猪源性大肠杆菌的粘附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是一株同时表达987P和F_(41)两种粘附素抗原的猪源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9.
生长激素结合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 《生命的化学》1994,14(2):15-18
  相似文献   
10.
聚谷氨酸(polyglutamic acid, PGA)作为一种天然多功能的聚合物,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由于很难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微生物发酵是目前生产聚谷氨酸的有效途径。【目的】从基因水平探究枯草芽孢杆菌聚谷氨酸合成途径中degS、degQ、degU、swrA、rocA、putM基因的功能,通过分子改造实现对代谢途径的调控。【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对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进行敲除或过表达,分别构建degS、degQ和degU基因缺失的重组菌,swrA、rocA和putM基因过表达的重组菌,借助菌株胞外聚谷氨酸积累的变化分析影响途径的关键节点。【结果】在摇瓶发酵条件下,重组菌Bacillus subtilis 168-swrA、Bacillus subtilis 168-rocA、Bacillus subtilis 168-putM的胞外聚谷氨酸含量分别是原始菌株的1.28倍、1.47倍和1.37倍。重组菌Bacillus subtilis 168-ΔdegS、Bacillus subtilis 168-ΔdegQ、Bacillus subtilis 168-ΔdegU的胞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