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近些年来,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在食品卫生检验和食物中毒的标本检验中已成为常见菌,但目前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培养基,仅有选择性而缺乏鉴别力。在弧菌较少或杂菌较多的情况下,很难识别弧菌。  相似文献   
172.
大搞土农药是解决化学农药不足的重要措施,1959年的任务十分繁重,对于土农药的研究要求更为迫切。为特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1.我国地大物博,土农药种类繁多,很多野生药用植物各地名称不一致,同名异种及同种异名之例在在均是。如狼毒、五加皮、杠柳等植物在华南、华北则名物各异。因此,在大力开展土农药的同时,分类监定,明确种属,统一定名,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3.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是一类在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除BMP-1外,其他BMP分子均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BMP超家族的发育信号分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这些信号分子通过形成浓度梯度对背—腹轴各向异性分化进行调控。它们借助细胞表面受体的识别进行信号传导,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增殖等活动。而BMP-1则属于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超家族中的Tolloid蛋白酶家族。BMP-1通过水解其他BMP的抑制物(如脊索发生素,Chordin),达到促进其他BMP信号传导的目的。BMP-1、BMP和Chordin三者通过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等一系列作用,在背—腹沿线建立起稳定的BMP信号梯度。本文就BMP浓度梯度的形成及其稳态维持的机制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物种间BMP浓度梯度形成机制的异同,以及可能存在的协同进化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4.
一个新的养分效应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养分效应研究中,多采用二次抛物线模型,从容(1991)在米氏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改进抛物线模型,这两种模型都是对称性模型,也即是把养分正负效应的速率视为相同,而大多数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本文建立了一个反映养分效应普遍现象的非对称性模型,两个应用实例表明新模型较之原来的模型无论在拟合度(残差平方和)还是在生物学意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5.
在广西田阳县中学生中,分6组共697人进行了O139型霍乱菌苗与O1群霍乱菌苗的双盲、有对照的人体反应现场观察。结果表明,不加铝佐剂的O139型霍乱菌苗及O1群霍乱菌苗,不论是低剂量组(两剂全程接种45亿菌体)抑或常剂量组(全程接种90亿)接种人群均可产生10~25%的体温呈轻度升高的弱反应,并且同种菌苗的两剂量组的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第一剂接种的反应率(19~25%)较第二剂接种的(10~15%)高,P<0.05;接种局部反应轻微,只有个别受试者出现直径小于15mm的硬结;加佐剂的O1群吸附霍乱菌苗的反应较其它组强。结果证实,甲醛灭活的O139型霍乱菌苗和O1群霍乱菌苗是安全的,接种人体对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6.
两个东亚钳蝎抗哺乳动物神经毒素的cDNA序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我国山东东亚马氏钳蝎尾腺中分离纯化mRNA,经逆转录构建了BmK蝎毒cDNA文库。利用PCR扩增,筛选到两个抗哺乳动物毒素的cDNA基因,并测定了序列。这两个cDNA阅读框均为252bp组成,可翻译84肽的毒素前体,包括N端1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64个氨基酸残芭的成熟毒蛋白,以及C端一个额外的碱性氨基酸Arg。其中由一CDNA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BmKM1)一已知的天然毒素BmK1蛋白序列完  相似文献   
177.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对17.7kD和6kD胰腺蛋白的磷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胰腺提取物中两种可被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的热稳定蛋白。SDS-PAGE测定其表观分子量分别为17.7kD和6kD。经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后,其最大磷酸参入最为8.8μmol/g蛋白。同时磷酸化作用导致17.7kD蛋白在SDS-PAGE中迁移率发生变化。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各种阳离子对磷酸化的影响,并对此两种蛋白可能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8.
2004年5-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新疆北部和中部进行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现24个石器地点和数千件石制品,采集和试掘出500余件石制品;绝大多数石制品来自于地表,少数出自原生地层。石制品类型多样,包括普通石核与石片、棱柱状石核、石叶、两面器、细石叶石核、细石叶、勒瓦娄哇石核与石片等;原料种类多样,尺寸、形态、技术变异大。从技术与类型判断,这些不同地点的文化材料时代跨度较大,较早的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甚至旧石器时代中期,较晚的则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较早阶段的石制品组合与中亚、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同期遗址的文化面貌有相似之处,也与我国水洞沟遗址的石叶遗存有一定联系。骆驼石遗址及其丰富的勒瓦娄哇制品及大型石叶制品是本次调查的最大收获。本次调查的成果表明,新疆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迁徙和生存演化的活跃地带,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人类技术、文化特点和适应生存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与信息;很多地点具有与欧洲、俄罗斯阿尔泰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似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欧亚大陆古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9.
2013年夏,在藏北那曲地区申扎县羌塘高原旧石器调查中,从规模恢弘的尼阿木底遗址地表暴露的、数以万计的石制品中,分别采集到似阿舍利类型"手斧"9件和"薄刃斧"2件。本文对尼阿木底遗址所见的这类器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它们只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勒瓦娄哇技术产品的石核,或偶尔为之的、与手斧和薄刃斧形似的石制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手斧与薄刃斧。尼阿木底遗址不存在从选料、剥片、加工出成品,到使用、损坏和废弃等各个阶段的、明确的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工艺链条,换言之,在尼阿木底生活的古人脑海中,并不存在一个加工阿舍利类型手斧和薄刃斧等工具的"概念模板"(Mental template)。联系到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以前所报道的同类材料,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腹地目前所见的旧石器遗址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阿舍利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晚更新世末期时,来自于印巴次大陆方向的早期占领者,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昆仑山脉三条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之间的通道,自高原西南方向开始向高原腹地扩张,其间阿舍利石器工业技术在非洲和欧亚大陆早已消弭,当时的青藏高原腹地并不具备重新产生该类石器工业技术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0.
张泽荣   《广西植物》1986,(4):265-271
<正> 落叶直立灌木,高0.5—米;小枝不规则分枝,纤细,圆柱形,当年生枝褐色,密被黄绿色丝状绒毛,一年生枝紫红色,微具绒毛,多年生枝灰褐色,无毛;冬芽小,卵形,密被灰褐色长绒毛。叶互生,膜质或薄纸质,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1—2.8厘米,宽0.5—1.6厘米,顶端钝形,稀稍钝形,基部圆形或钝形,稀宽楔形,边缘全缘,稀反卷,初微被淡绿色丝状柔毛,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幼时被淡绿色丝状柔毛,中脉在上面扁平,下面稍明显,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