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3篇
  10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三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及其夏季食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82.
三种蝙蝠飞行状态下回声定位信号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马铁菊头烟、萨氏伏翼与白腹管鼻蝠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为长恒频一调频声(CF-FM)叫声(叫声持续时间均长于10ms),具有两个谐波;萨氏伏翼与白腹管鼻蝠的回声定位均为宽频调频声(FM)叫声,叫声持续时间分别为3.0±1.3ms和3.6±3.0ms,具有两个或三个谐波。这些回声定位叫声的特性可能与它们所处的生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83.
微卫星标记对黑龙江流域大麻哈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 12个微卫星标记 ,对中国 3个大麻哈鱼洄游群体 (乌苏里江、黑龙江和绥芬河 )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计算出各个种群的基因杂合度、遗传多样性和各个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结果表明 ,3个大麻哈鱼洄游种群的平均基因杂合度分别为 :0 .6 732、0 5 995、0 .6 917,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别为 0 .70 82、0 .6 5 11、0 .76 16。这些结果表明大麻哈鱼遗传多样性还比较丰富 ,其资源的恢复具有良好的前景 ,说明当前中国大麻哈鱼资源数量下降并非由遗传因素引起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度捕捞和水域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造成。人工增殖放流为恢复中国大麻哈鱼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目前大麻哈鱼的小种群极易产生遗传瓶颈的现状也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4.
协同进化(二)——传授花粉与传播种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树义 《生物学通报》1996,31(12):25-26
协同进化(二)──传授花粉与传播种子张树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续1996年第31卷第11期第36页)上一章谈到,植物与花粉传播者之间的互利中同时包含着利益的冲突。毫无疑问,在传粉方面植物如下的对策容易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接受大量...  相似文献   
85.
西双版纳地区犬蝠和棕果蝠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犬蝠和棕果蝠是西双版纳地区较为常见的两个果蝠物种,大多数时间内它们同域分布,共同利用当地许多野生果实。从2004年6月至12月,我们采用拾遗法、粪便分析法以及种子萌发鉴定法并结合雾网采样对西双版纳地区这两种果蝠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犬蝠利用11科18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而棕果蝠利用9科12种植物的果实,1科1种植物的叶片。研究发现雨季(6-10月)两种果蝠食物类型在本地区重叠程度较高,它们共同利用的植物类型占记录植物类型总数的65%。在干旱季节(11-12月),棕果蝠避开与犬蝠在食物方面的竞争而去别的地力开拓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86.
87.
食虫蝙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虫蝙蝠与昆虫之间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夜行性昆虫是食虫蝙蝠主要的食物来源。在漫长的协同进化中,蝙蝠施加的捕食压力导致夜行性昆虫一系列特征的进化,其中一部分昆虫进化出能听到蝙蝠的超声波信号并采取逃跑行为或者能通过其它方式躲避蝙蝠,同时昆虫的适应性特征同样影响着蝙蝠的回声定位和捕食策略。本文从蝙蝠捕食昆虫的种类、昆虫对蝙蝠捕食的反应和食虫性蝙蝠对昆虫防卫的适应对策等三个方面对食虫蝙蝠与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8.
白腹管鼻蝠两个冬眠群不同个体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明  张树义 《动物学报》1999,45(2):232-237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研究了白腹管鼻蝠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所研究的两个蝙蝠群内个体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6和0.89,两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4,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有一定差别(P〈0.05)。因此认为:在同一个洞中冬眠的白腹管鼻蝠可能亲缘关系很近,冬眠群的构成在亲缘关系方面存在着一定关系,即亲缘关系有可能影响冬眠群构成。  相似文献   
89.
微卫星方法简介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8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已成为进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生态学等诸多领域非常重要和崭新的研究工具。而摆在人们面前可供选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又有许多种,如同工酶(alozymes)、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istrictionFragmentLe...  相似文献   
90.
中国翼手类新记录--马氏菊头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 年9 月8 日, 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白龙洞(24°12′N , 103°21′E) 获得一号蝙蝠标本, 雄性(共捕捉和测量了7 个此种蝙蝠的个体, 但鉴于数量稀少, 故仅保留一只个体用来制作标本, 其余测量后放飞) , 经鉴定为马氏菊头蝠, 为中国新记录。本文给出了这种蝙蝠的特征描述和相关测量数据, 并对这种蝙蝠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