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1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342篇 |
专业分类
12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8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寒冷沙地上优势植物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对不同气候的响应过程, 选取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的优势植物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为对象, 调查自然条件下青藏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沙地上两种植物枝叶和根的碳、氮、磷含量, 及其根际0-10 cm和1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 并探讨两种优势植物和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半干旱和半湿润条件下中国沙棘和沙蒿及其根际土壤的养分差异明显。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条件下两种植物碳、氮、磷的积累差异显著。半湿润条件下, 沙蒿根际土壤中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高于半干旱条件, 而中国沙棘根际土壤养分的结果却相反。不同气候条件下, 沙蒿和沙棘的养分和根际土壤的养分显著相关, 两种植物的养分比差异显著, 沙蒿氮磷比与其根际土壤的氮磷比以及中国沙棘的碳氮比与其根际土壤的碳氮比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2.
酶在土壤有机质分解中起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产量的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以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促更新次生林(米槠人促林)和米槠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设置凋落物加倍(DL)、凋落物去除(NL)和对照(CT) 3种处理, 探讨土壤6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米槠次生林中土壤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酚氧化酶(PhOx)和过氧化酶(PerOx)活性高于米槠人促林, 而酸性磷酸酶(AP)和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没有差异; NL和DL处理均降低了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森林土壤的AP、βG和NAG活性, CBH和PerOx活性均无显著变化, 而PhOx活性仅在DL处理后降低; 除NAG活性外, 米槠人促林的AP、βG、PhOx活性在凋落物处理后下降的幅度均高于次生林; 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碳(C)、氮(N)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显著相关。因此, 凋落物输入的改变(无论增加和减少), 引起了土壤含水量、C、N以及MBC和MBN含量的下降, 进而可能会导致亚热带米槠次生林和米槠人促林土壤某些胞外酶(如AP、βG和NAG)活性降低。从土壤酶活性角度看, 米槠次生林比米槠人促林更有利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C、N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993.
\"微生物学\"课程是高等教育生命科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独立于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基础实验课,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开大学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依托\"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分子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多级别分层次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确立了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同时充分利用本校教学科研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了多级别的科研创新训练实践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学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营造林过程工程边界内碳排放和边界外碳泄漏的计算,分析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年际变化及影响因素,对比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碳排放和碳泄漏的组成特征,研究了天保工程及各区域净固碳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一期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天保工程的碳排放分别为0.89、1.47、0.09、2.45 Tg C;碳泄漏分别为3.17、3.11、6.50、12.78 Tg C。工程措施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性差异导致各区域碳排放组成特征不同。造林及配套森林基础设施建设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新造林及森林管护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排放。相应地,各种物资消耗中,建材是西北、中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燃油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碳排放。天保工程在工程边界内外引起的额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5.23 Tg C,抵消了工程固碳效益的9.82%;在西北、中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抵消作用分别为10.08%、8.16%和11.24%。天保工程一期净固碳量为139.77 Tg C,年均净固碳量为12.71 Tg C/a。因此,碳排放和碳泄漏对天保工程固碳的抵消较小,工程一期在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避免工程基础设施的盲目建设和对工程进行合理规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从Aeromonas sp.XJ-6中克隆双加氧酶基因,初步探索该酶的功能,为芳香烃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提供基因资源。方法:PCR扩增双加氧酶基因dio6,并实现该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的诱导表达。产物经Ni-NTA柱纯化后,通过薄层层析(TLC)和HPLC检测双加氧酶dio6对Tyr的降解效果,再结合LC-MS检测降解产物,并分析其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Aeromonas sp.XJ-6双加氧酶基因dio6大小为1 194bp;通过金属鳌合亲和层析(MCAC)纯化后dio6表达产物的大小为44.9k Da。双加氧酶dio6对Tyr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TLC和HPLC检测表明,在60μl酶量和30℃反应温度等条件下,Tyr降解较快;Mg~(2+)、Ca~(2+)略微抑制酶促反应,Mn~(2+)、Zn~(2+)、Cu~(2+)、Fe~(2+)、Ca~(2+)促进底物降解,其中Mn~(2+)对双加氧酶影响最大。LC-MS分析表明,在双加氧酶dio6作用下,Tyr被降解为延胡索酸。结论:Aeromonas sp.XJ-6双加氧酶dio6是一种苯环开环酶,为芳香烃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提供了良好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植物LED补光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温室植物对光环境的需求,依据植物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特点,突破传统的点、线光源局限,采用模块化阵列设计理念,研制出了基于单片机的温室植物LED补光系统.该系统配置了由红光、蓝光、远红光和紫外光四色LED组成单元模块,再由若干个单元模块组成的LED阵列平面光源,采用STC12C5A60S2单片机实时监测LED基板温度和光强,并通过脉宽凋制信号控制红、蓝光LED补光灯亮度,以满足温室植物在不同阶段对补光量的需求.此外,本系统能够对光质、光强、光周期和工作方式进行动态调节.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检测准确的特点,可有效实现定量精确补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997.
通过细绿萍(Azolla filiculoides)×小叶萍(A.m icrophylla)、细绿萍×墨西哥萍(A.m exicana)种间,以及细绿萍×印度萍(A.im bricata)亚属间正反交杂种F1 代叶色变化,揭示杂种一代白化性状是母本细绿萍细胞质遗传的变异。电镜观察发现,白化苗质体结构异常,且淡绿苗组织细胞中含有正常叶绿体和异常质体。推测二者均可能和质体基因变异有关。不同杂交类型苗的白化程度和白化机率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核基因变化呈现规律的变化。据此推测,白化性状也与核基因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对东洋区的短胸叶蝉属Kunasia
Distant及其模式种白痕短胸叶蝉Kunasia nivosia Distant进行了再描记.另外,记述了采自马来西亚的1个新种脊唇短胸叶蝉K.
carina, sp. nov.,新种模式标本保藏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该属现被归于Stegelytrinae亚科.1.
白痕短胸叶蝉K. novisa Distant,中国新记录,泰国新记录(图1~9)Kunasia
novisa Distant, 1907339, Fig. 216.体长(包括前翅)♂5.4 mm, ♀6.5 mm.分布
缅甸(德林达依,密达);中国(云南);泰国(昌迈).观察标本 1♂,中国云南,勐海~车里途中,1000
m,1957-Ⅳ-23,臧令超采; 1♀, Thailand, Phuping Palace, Chang Mai Province, 1984-Ⅳ-30,
M. Hayashi采.2. 脊唇短胸叶蝉Kunasia carina, 新种 (图10~17)体长(包括前翅)♂6.6
mm.正模 ♂, Sarawak Gunong Mulu Nat. Park; Low secondary MV on river bank; Site 17.
May, Nr. long Melinau, 50 m. 313441; J.D. Holloway, RGS Mulu exped., B.M., 1978-206.该新种与白痕短胸叶蝉K.
nivosa Distant相似,但新种后唇基中央具长纵脊,尾节突起较粗壮,下生殖板略长,阳茎端部两分叉,易与前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999.
浙江临海晚白垩世一翼龙新属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记述了发现于浙江临海晚白垩世一翼龙新属种,命名为临海浙江翼龙Zhejiango-pterus linhaiensis gen.et sp.nov.。其形态特征与美国堪萨斯州上白垩统Santonian阶产出的Nyctosaurus相接近,本将其归于夜翼龙科Nyctosauridae,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