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生长素影响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诸多过程。生长素结合蛋白 ABP1 (auxin binding protein) 作为一种生长素受体,在质膜上生长素诱导的快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小麦中已经克隆得到了TaABP1-D,但其在细胞中的作用位置以及在染色体定位情况仍不明确。本实验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系统对小麦生长素结合基因 TaABP1-D进行亚细胞定位,表明TaABP1-D蛋白为膜蛋白,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同时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材料和信息学方法,将TaABP1-D定位在小麦5D染色体长臂的近着丝粒位置上,距两侧EST标记BE490079和BE405060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1 cM和0.28 cM。  相似文献   
12.
郇聘  张晓军  李富花  张洋  赵翠  刘保忠  相建海 《遗传》2009,31(12):1241-1247
病害问题是制约我国扇贝养殖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贝类的先天免疫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丝氨酸蛋白酶是先天免疫中至关重要的酶类,在许多通路中起信号放大作用。目前对栉孔扇贝丝氨酸蛋白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序列分析和表达谱研究, 基因定位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文章以包含一种栉孔扇贝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BAC克隆为探针, 利用BAC-FISH技术将其定位到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长臂上, 为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同时, 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筛选了该基因内部的6个SNP标记, 这些SNP标记可供遗传图谱定位使用, 从而可以实现遗传图谱与染色体间的锚定与初步整合  相似文献   
13.
狼头部和背部针毛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狼头部和背部针毛的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狼的头部针毛和背部针毛近似为梭形,2种针毛对应的典型部位之间在鳞片类型、游离缘平滑度、高度、密度等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头部针毛和背部针毛的近根部分之间的高度、密度差异极显著;主体部分之间、近梢部分之间的高度差异不显著,而主体部分之间的密度差异极显著,近梢部分之间的密度差异不显著.这将为狼的形态学及分类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松鼠由于受到非法猎捕、栖息地破坏及欧洲部分地区的北美灰松鼠生态入侵,导致种群数量锐减,现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种,我国吉林省已将其列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基于mtDNA片段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已筛选出并能应用于松鼠研究的微卫星位点的应用,使松鼠分子生态学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松鼠的分子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地理学等分子生态学内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松鼠分子生态学未来研究的展望:进一步探讨松鼠与日本松鼠的系统分化关系;松鼠连续种群、隔离种群和集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利用核基因其他标记分析松鼠分子系统地理学问题;探讨亚洲是否存在第四纪冰期避难所.  相似文献   
15.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雪豹Uncia uncia Schreber头部、颈部、背部、前肢、后肢、腹部、尾部和体侧针毛的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雪豹的8种针毛均近似为梭形;8种针毛的3个典型部位之间在鳞片类型、鳞片排列方式、高度和密度差异及游离缘平滑度上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一致性.8种针毛的近根部鳞片为宽瓣型;主体部分鳞片为杂波型;近梢部鳞片为冠状型.这将为雪豹的形态学研究及物种鉴定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仪器的出现,生物技术类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地方高等学校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5个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座位(Fc04、Fc06、Fc18、Fc24、Fc27),分析了不同年份中建立的10个野生中国明对虾家系中的雌性亲虾及其后代基因型分离的情况,表明每个家系中只有一个雄性野生中国明对虾对子代的遗传有贡献.从其中3个家系的雌性亲虾纳精囊中提取了雄虾精子DNA,微卫星标记显示各家系的子代个体均有一个等位基因与雄性亲虾的基因型相符,且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这为野生中国明对虾雌虾在繁殖季节一对一的繁殖行为提供了遗传学的证据.用UPMGA的方法随机对3个家系的40尾子代个体进行聚类分析,每个家系都能被单独聚成一类.上述工作表明微卫星标记在对虾育种中作为一种有效的亲子关系分析工具,在种群的遗传结构、亲缘关系、繁殖行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蜕皮抑制激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虾的蜕皮活动由蜕皮抑制激素和蜕皮激素调控,蜕皮抑制激素是甲壳动物CHH家族神经肽的成员之一,通过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合成而调节蜕皮,以中国对虾(Fennropenaeus chinensis)眼柄总RNA为材料,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首次得到蜕皮抑制激素的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AF469187)。该全长cDNA大小为697bp,是由320bp的3′RACE产物和468bp的5′RACE产物拼接而成,Blast搜索结果显示,该全长cDNA与甲壳动物的MIH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用Clustal X进行多序列比较结果表明,由该全长cDNA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对虾类的MIH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其中与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MIH的同源性分别为95.1%,83.1%,79.1%,根据以上数据,推断该697bp的全长cDNA为编码中国对虾MIH前体的cDNA。进一步序列分析表明,编码中国对虾MIH前体cDNA包括312bp的开放阅读框,81bp的3′UTR和302bp的5′UTR;编码103个氨基酸的MIH前体分子包括信号肽和成熟肽,信号肽由28个氨基酸组成,成熟肽由75个氨基酸组成,成熟肽中6个半胱氨酸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微生物生长后的模拟壁画的分析测定,发现微生物对壁画颜料有很大影响:微生物形成的可溶性色素直接造成壁画色度的改变,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形成大量的草酸盐,并使颜粒晶体的晶形发生变化。此外,微生物的作用使铅丹的价态改变,在铅丹的色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豺针毛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豺Cuon alpinus Pallas头部、背部、前肢、后肢、腹部和尾部针毛的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豺的6种针毛均近似为梭形;6种针毛的3个典型部位之间在鳞片类型、鳞片排列方式、高度和密度差异及游离缘平滑度上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一致性.6种针毛的近根部鳞片为瓣状型;主体部分鳞片为杂波型;近梢部鳞片为冠状型.这将为豺的形态学研究及物种鉴定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