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脑内5-HT的含量,观察电刺激两侧颈迷走神经向中端对大鼠海马、下丘脑和中-桥脑内5-HT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后,三脑区的5-HT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0.005);(2)侧脑室内注射新斯的明(10μg/10μl)或烟碱(10μg/10μl)后,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使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显著提高(p<0.01-0.001);(3)侧脑室内注射六烃季胺(250μg/10μl)后,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使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显著下降(p<0.05-0.005);(4)侧脑室内注射阿托品(10μg/10μl)或纳洛酮(10μg/10μl)后,不影响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引起的三脑区5-HT含量增多的效应(p>0.05)。由此看来,迷走传入冲动很可能先使脑内Ach释放增多,然后,Ach作用于N-胆碱受体而导致海马、下丘脑和中-桥脑内5-HT含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在脑内,迷走传入纤维和5-HT能神经元之间可能存在着机能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研究了维生素、氨基酸及重金属对北京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AS 1.299产L-谷氨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产谷氨酸较高的优良菌种。在摇瓶中谷氨酸产量一般可稳定在4.0%以上。1.该菌要求生物素作为必要的生长因子,而硫胺素能显著地促进其生长。为了积累大量的谷氨酸,同时要求上述两种维生素。前者最适浓度为2微克/升后者100-200微克/升已足够。并证明了组氨酸、胱氨、丝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羟脯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及酪  相似文献   
3.
4.
本研究对2018至2021年采集的9号巢鼠(Micromys minutus)标本、22号红耳巢鼠(M. erythrotis)标本和19号待厘定的巢鼠属标本,进行形态分类和分子系统学分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巢鼠属的分类和系统分化问题。待厘定的巢鼠属标本形态特征为:标本体背毛黑棕,体腹毛基灰色,毛尖灰白,体侧毛色具明显区分,尾背部毛色黑棕,尾腹部毛色灰棕色;尾长长于头体长的120%;头骨背面观可见颧弓明显弯曲;颅全长[(18.59 ± 0.48)mm]和颅基长[(17.43 ± 0.48 mm)]较长,腭长[(9.35 ± 0.11)mm]较长,脑颅高[(7.43 ± 0.06)mm]较高。待厘定的巢鼠属标本形态特征与巢鼠和红耳巢鼠均存在差异。待厘定巢鼠属标本与巢鼠和红耳巢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15和0.136,接近于巢鼠与红耳巢鼠之间的遗传距离(0.126)。利用Cyt b基因全序列和核基因IRBP1、RAG1和RAG2序列分别构建的巢鼠属系统发生树均以较高的置信度分化成3个进化支,即巢鼠、红耳巢鼠和待厘定的巢鼠属样本的进化支。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均支持待厘定的巢鼠属标本为独立物种分类单元,对应于文献记载的巢鼠川西亚种(M. m. pygmaeus)。根据产地、遗传距离和形态分化,建议将巢鼠川西亚种提升为种,命名为川西巢鼠(M. pygmaeus comb. nov.)。利用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巢鼠系统发生树分化成6个进化谱系:日韩谱系、欧洲谱系、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谱系、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谱系、中国安徽谱系和中国台湾谱系。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再次妊娠早孕期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0(IL-10)比值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1年5月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收治的105例URSA再次妊娠早孕期患者作为研究组,将研究组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成功组(成功分娩,n=71)和妊娠失败组(再次流产,n=34)。选取同期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产检健康的80例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对照组的MCV、HCG、IFN-γ/IL-10比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CV、HCG、IFN-γ/IL-10比值单独及联合检测URSA再次妊娠早孕期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研究组的MCV、IFN-γ/IL-10比值大于对照组,HCG小于对照组(P<0.05)。URSA再次妊娠早孕期患者妊娠结局与年龄、就诊时孕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孕早期宫腔积液、孕前调理、内分泌异常、抗精子抗体(ASA)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宫颈机能不全、MCV、HCG、IFN-γ/IL-10比值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大、就诊时孕周较长、高MCV、低HCG、高IFN-γ/IL-10比值和URSA再次妊娠早孕期患者妊娠不良结局密切关联(P<0.05)。MCV、HCG、IFN-γ/IL-10比值联合检测对URSA再次妊娠早孕期患者妊娠结局预测的效能较高。结论:MCV、HCG、IFN-γ/IL-10比值在URSA再次妊娠早孕期患者妊娠结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效果更好。此外,年龄偏大、就诊时孕周较长、高MCV、低HCG、高IFN-γ/IL-10比值为URSA再次妊娠早孕期患者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瘤抑制素2(sST2)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RFA术治疗的82例阵发性AF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5例)和未复发组(57例)。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血清BNP、hs-CRP、sST2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AF病程增长是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694、0.718,联合三者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高于BNP、hs-CRP、sST2单独预测。结论:阵发性AF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是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有助于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是一种新发现的柞蚕病原菌。该菌系革兰氏阳性球菌,多成对排列,无芽孢。发酵葡萄糖产乳酸,但不产气。接触酶阴性。在10℃和45℃均生长。其生理生化特性与粪链球菌和鸟链球菌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血清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所产生的抗体与Lancdield D群和Q群抗原都有低滴度的交叉反应,反之亦然;此外,它还具有未确定的其它抗原结构。由于其形本、生理生化和血清学特征不同于已知的链球菌,而确定为链球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 sp. Nov.)。  相似文献   
8.
两种蓝藻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大气氮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气氮沉降是除河流输入外水库水体重要的外源氮输入途径。以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为研究区,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库区周边设置了6个采样点,采集并分析了库区大气氮湿沉降样品,探讨氮湿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水库水体外源氮输入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氮湿沉降量为24.21 kg hm-2 a-1,其中氨氮占比(47.45%)为最大,有机氮占比(36.34%)次之,硝氮占比(16.21%)最小。硝氮湿沉降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氨氮、有机氮湿沉降量的季节差异显著,氨氮是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而有机氮是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氨氮、硝氮、有机氮湿沉降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氨氮、有机氮湿沉降量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总氮、氨氮湿沉降量分别为1321.98 t/a和627.34 t/a,分别占河流总氮、氨氮入库量的10.82%、34.85%。研究结果可为探索有针对性的库区水体氮污染控制途径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