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从生物催化活性细胞、细胞的固定化形式、固定化细胞反应器3个方面对固定化细胞法合成5’-三磷酸腺苷(ATP)的研究情况作了扼要综述。分析了我国A1P生产的工业化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92.
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巢址选择与竞争共存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赵亮  张晓爱 《动物学研究》2004,25(3):198-204
于 2 0 0 0— 2 0 0 2年的鸟类繁殖期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测定了 2 7窝角百灵(Eremophilaalpestris)和 4 3窝小云雀 (Alaudagulgula)的巢址特征 ,观察了两者在繁殖期巢数的季节变化 ,并运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定了育雏食物 ,对两种百灵的巢址特征和食物重叠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巢址特征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角百灵的巢开放度为 92 16 % ,小云雀的为 34 6 1% ,前者的巢开放度显著大于后者(P <0 0 1) ;角百灵距巢 10 0cm范围内遮蔽物的数量为 0 0 7± 0 2 6 ,小云雀的为 2 5 7± 1 19,前者显著少于后者 (P <0 0 1) ;角百灵巢址植被的高度和盖度也显著小于小云雀的 (P <0 0 1)。角百灵和小云雀均以小型昆虫育雏 ,育雏食物的资源重叠程度很高 ,为 0 895 7;而且两者的繁殖季节和繁殖强度也是相互重叠的。这两种百灵鸟类在巢址的选择上存在着一种代价和利益的权衡关系 ,巢址选择是捕食压和热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共存的机制是巢址上的分化  相似文献   
493.
福建漳州是我国出口创汇植物盆栽榕树Ficus microcarpa的重要生产基地,近些年来炭疽病发生严重。为明确该病的病原菌种类,本文从福建漳州盆栽榕树栽培基地采集炭疽病病叶,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和actin(肌动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证明该病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这是盘长孢状刺盘孢菌所致盆栽榕树炭疽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94.
从长期受六六六污染的土壤中获得高效降解六六六的富集液 ,其对六六六 4种异构体的降解效果均为10 0 % ,但至今未能获得纯培养。根据国外报道的六六六脱氯基因linA序列 ,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 ,通过PCR技术从富集液总DNA中扩增了 4 71bp的基因片段 ,命名为linN ,测序结果表明linN与报道的脱氯基因linA和linA2的同源性达 99% ,与linA1的同源性达 97%。将linN定向克隆到pET 2 9α表达载体中 ,转化至E .coliBL2 1,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分子量约 17kD的蛋白 ,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 30 %左右 ;诱导后转化子的降解能力明显提高 ,粗酶也有很好的降解效果 ,为进一步分离纯培养和构建多功能农药残留降解菌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95.
精制木醋液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动物使用木醋液后的急、慢性毒性反应,评估精制木醋液的安全性.方法:①昆明种小鼠,雌雄各10只,木醋液经口灌胃1次,观察1周,并记录动物急性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②Wistar大鼠80只,分为受试物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经口灌胃30 d后,观察大鼠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心、肝、脾、肺、肾、胃等主要脏器病理变化.结果:①1周内小鼠未见明显中毒症状及死亡发生,最大耐受剂量为20 g/kg.②30 d后大剂量组血清ALT明显升高,包括对照组偶见肝细胞脂肪变性或糖源变性,但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血液学、生化学、脏器重量和病理检查等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品除了大剂量组出现轻微的生化毒性外,没有发现与受试物有关的其他毒性变化.  相似文献   
496.
【目的】脂肪酸转运蛋白(FAX)可介导植物细胞内脂肪酸从质体向外运输,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非生物胁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陆地棉FAX家族基因及功能分析,为明确陆地棉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和油脂代谢工程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对GhFA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GhFAX1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酵母与烟草遗传转化对GhFAX1进行功能验证。【结果】在陆地棉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2个GhFAXs基因,家族各成员间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及蛋白理化性质。序列比对分析发现,GhFAX蛋白仅有少数氨基酸在进化中高度保守,暗示其对功能的重要性;进化树分析表明,GhFAXs基因与亚洲棉、雷蒙德氏棉的亲缘关系较近。转录组数据表明,GhFAXs可能参与陆地棉响应逆境胁迫的调控过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发现,GhFAX4在花中表达较高,说明其参与花粉发育过程;GhFAX9在茎中表达较高,GhFAX1在陆地棉各个组织表达量均较高。选择GhFAX1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证实GhFAX1定位在质体中。构建GhFAX1载体,使GhFAX1在酿酒酵母中过表达,结果显示,GhFAX1过表达酵母总脂提高了3.53%。底...  相似文献   
497.
鸟类生态能量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能量学是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寻求能量与进化适合度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能量运行的最 适化原理、能量与适合度之间的关系、能量与生活史进化、能量的摄入与需求是如何调节的、能量与有机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能量和觅食理论以及能量分配与性选择等7个方面介绍了鸟类能量学的研究进展,并指出进化的最适化原理是认识能量运行模式的重要理论手段。  相似文献   
498.
初步探讨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对82例自然流产,44例人工流产(对照组)的胚胎组织进行Uu的人工分离培养,并对部分组织的超薄切片及培养物负染片置电镜下观察。结果显示,自然流产胚胎组织Uu的检出率为64.6%(53.82),与对照组相比6.8%(3/4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电镜下观察,Uu检出阳性标本中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膜表面见大量的Uu颗粒,与阳性培养物经负染后了颗粒相似,而Uu阴性对照标本中未见此颗粒,提示:Uu可引起宫内感染,损伤绒毛膜滋养细胞,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499.
人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RY基因在人类性别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研究认为SRY仅是涉及性别决定过程的基因之一,其他基因和SRY相关基因SOX9,抗副中肾激素基因AMH,编码缁类因子的基因SF1,X-连锁的DAX基因,wilm‘s肿瘤抑制基因WT1等基因都参与了人类性腺分化和发育,本文拟就人类性别决定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与人类性别分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00.
A rice mutant, G069, characteristic of few tiller numbers, was found in anther culture progeny from the F1 hybrid between an indica-japonica cross, Gui630×02428. The mutant has another two major features: delayed tillering development and yellowing apex and margin on the mature leaves. As a donor parent, G069 was further backcrossed with the recurrent parent, 02428, for two turns to develop a BC2F2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in the BC2F2 population showed that the traits of few-tillering and yellowing apex and margin on the mature leaves were controlled by one recessive gene. A pool of equally mixed genomic DNA, from few-tillering individual plants in BC2F2, was constructed to screen polymorphism with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02428 genome. One SSR marker and three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markers were found possibly linked with the recessive gene. By using these markers, the gene of few-tillering was mapped on chromosome 2 between RFLP marker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