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分析了魔芋试管苗移栽过程中死苗的原因,主要是由没有经过药剂消毒所致。研究了农用链霉素、多菌灵等农药对试管苗的消毒效果,结果表明:单一药剂处理以农用链霉素效果最好,25 d之内发病率为0,30 d内发病率低于5%;其次是多菌灵,15 d之内发病率低于5%,30之内低于15%;冠菌清有一定的效果,但在30 d之内发病率达到了29.2%;威尔达甲托和百菌清单独使用对试管苗病害的发生没有效果,比不用药剂处理发病率更高;综合药剂处理以百菌清+农用链霉素和冠菌清+农用链霉素效果最好,30 d之内发病率均低于5%;多菌灵+威尔达甲托很差,仅比对照低24.6%,30 d之内发病率达到了56.2%。  相似文献   
242.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小明  郑用琏  张方东  朱英国 《遗传》2000,22(4):201-204
应用RFLP技术,研究了红莲型不育系、保持系、杂种一代及野败型、马协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红莲型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在多个基因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红莲型不育系与野败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马协型不育系与野败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分子水平揭示了不育胞质的多样性。 Abstract: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was used to analyze rice mitochondrial genome.The results indicated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mt genome of ric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 and its maintain line of Honglian type,which further clued CMS mechanism research.Mitochondrial genome difference between sterile line of Honglian type and Wild Abortive type was obvious,some difference between sterile Maxie and Wild Abortive was also detected,it offere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cytoplasmic heterogeneity.  相似文献   
243.
动物线粒体DN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线粒体DNA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张方米志勇(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080)绝大多数的真核生物中都含有线粒体(mi-tochrodria,mt)这种细胞器,它自身携带DNA,可自我复制、表达,并有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和酶从细胞质输入线粒体,共同完成生物氧化的生理功能。通过多年来对各种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人们推测线粒体起源于紫色光合细菌,这种细菌入侵真核生物,与真核...  相似文献   
244.
用DNA指纹图谱分析了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徐薯18和AB78-1品系及它们的正反交子代叶绿体DNA,结果显示子代叶绿体DNA指纹均与母本相同,而未发现与父本或双亲相同的指纹图谱,因此在该杂交组合中质体遗传方式为母系遗传.这个结论与先前根据细胞学研究所推测的甘薯质体遗传方式不同,表明旋花科植物可能并不存在一个一致的父系或双亲质体传递模式.DNA指纹图谱分析用于质体遗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其优越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5.
 用5mol/L尿素,将大鼠Morris肝癌7777染色质解离为染色质非组蛋白 (UP组分)及染色质沉淀(UC组分)。UP(含90—95%非组蛋白)用免疫亲和层析(与大鼠Morris肝癌7777去组蛋白染色质抗体交联)分级,经2mol/L NaSCN及8mol/L尿素分部洗脱。将UP及UC,来自UP亲和层析的2mol/L NaSCN及8mol/L尿素洗脱组分同时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以大鼠Morris肝癌7777去组蛋白染色质抗体作探针,进行免疫显迹(Immunoblot)测定。在UP部分出现二条阳性带,分子量为:200K及116K。UC部分有三条染色不很深的阳性带,分子量为200K,118K及91K。来自UP亲和层析的2mol/L NaSCN及8mol/L尿素洗脱部分分别有一条浓而清晰的阳性带,分子量分别为74K及83K。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1isa)测试从UP凝胶上切割下的阳性区带,其免疫特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246.
植物引种驯化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植物园在引种驯化过程中存在的病虫害问题是:病虫随植物的引种大量带入园区,且严重为害,造成很大损失;生境的改变及栽培管理的不当使植物的抗病虫能力下降;农药的过分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对有益生物的大量杀伤,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治对策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及栽培管理、利用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  相似文献   
247.
江西省生理学会1981年学术年会于7月3~8日在庐山召开。大会共收到论文70篇,会上宣读了60篇。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专家杨藻宸教授应邀参加大会,作了“平滑肌的神经支配及其调节”的综合报告。一批中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在会上报告了不少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反映生理科学研究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248.
本实验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了大白鼠经沉淀白喉类毒素2次免疫后24、48小时、4、7及10天时,淋巴牿的形态学及组织化学变化。大白鼠免疫后,近端(脑窝)淋巴赭发生明显的祖被学变化,主要是皮质和髓质增生;前者出现明显的生发中心,后者出现浆捆胞、中淋巴耥胞以及网状捆胞的增殖。此变化在免疫后48小时和4天最明显,同时期,在相同的淋巴秸内,浆细胞和嗜派咯宁细胞反应亦最显著。  相似文献   
249.
高钙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与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用1月龄小鼠,观察了海马内注射CaCl2造成高钙水平对小鼠学习和记忆行为的影响,并对海马CA3区进行突触超微结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CaCl2组小鼠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的步入潜伏期有缩短的趋势,说明该组小鼠记忆减弱;同时Y-迷宫分辨学习能力也显著下降(P〈0.01);(2)CaCl2组海马CA3区突触后致密物质极显著变薄(P〈0.001),而突触间隙宽度显著增大(P〈0.  相似文献   
250.
本研究旨在探究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在不同年龄和泌香期与非泌香期香腺的组织结构变化,为深入研究林麝香腺发育和麝香分泌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收集6只雄性林麝的香腺组织,包括泌香期2岁龄林麝1例,非泌香期6月龄、2岁龄、4岁龄、6岁龄和8岁龄林麝各1例,采用大体解剖、石蜡切片及常规H.E染色技术,对香腺的形态、组织特征及腺泡直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林麝香腺位于腹部阴囊与腹脐之间,与阴囊的距离约为4.5 cm。根据功能,香腺可划分为香囊部和腺体部。负责分泌麝香液的腺体组织为肉眼可见的白色颗粒,嵌入腺体部肌层深处并环绕香囊颈分布。6月龄林麝香腺已具有成熟腺体结构,但腺上皮仍处于休止状态;成年林麝香腺的腺泡则增大且数量增多。成年林麝泌香期腺泡被挤压成团状分布,上皮游离面破碎不整,腺泡腔内含有大量明显的颗粒状分泌物与细胞碎屑混合堆积;非泌香期腺泡直径显著大于泌香期(P < 0.01),2岁林麝腺泡表现为紧密排列的椭球形,而4岁及以上的腺泡则呈不规则团状分布,腔内可见颗粒物,且4岁、6岁和8岁的腺泡直径无显著差异(P > 0.05)。林麝香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泌香能力与生长阶段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