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01.
华中铁角蕨复合体的生物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异铁角蕨系(Series Variantia Ching et S.H.Wn)主产我国,形态变异大。在标本室中,铁角蕨属(AspleniumL.)的鉴定非常紊乱,同一个种名下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细胞型或杂种。本文通过对该复合体的生物系统学研究,揭示它们在网状进化中亲缘关系的来龙去脉,并对它们的分类学位置提出讨论和处理建议。细胞学、等位酶、形态学和孢粉学证据表明:由3个基本的二倍体祖先种形成了共13个成员组成的华中铁角蕨复合体(Asplenium sarelii com-plex)。华中铁角蕨(Asplenium sarelii Hook.)应当被标定为二倍体,以往文献中所谓的四倍体“华中铁角蕨”实际上是来自二倍体华中铁角蕨和细茎铁角蕨(A.tenuicaule Hayala)杂交后加倍得来的异源四倍体产物,它被另外处理为新种武当铁角蕨(A.wudangense Z.R.Wang et X.Hou)。北京铁角蕨(A.pekinense Hance)是二倍体华中铁角蕨加倍后得来的同源四倍体。泸山铁角蕨(A.lushanense C.Chr.)是云南铁角蕨群中的惟一二倍体祖先种,不应处理为四倍体云南铁角蕨(A.yunnanense Franch)的异名。变异铁角蕨(A.varians Wall .ex Hook.et Grev.)很可能是细茎铁角蕨的同源四倍体。3个天然四倍体新杂种及其起源被发现,它们是:龙门铁角蕨(A.×longmenense(=A.pekinense×vanians)),京云铁角蕨(A.× jin  相似文献   
102.
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肃省定西市九华沟系统研究了刈割对苜蓿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害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在不同害虫种类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刈割对苜蓿斑蚜、豌豆蚜和蓟马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6月初第1次刈割能极显著降低其季节平均数量,并使其保持较低的种群密度水平,7月中旬第2次刈割对其季节平均数量的影响小于第1次刈割.刈割对盲蝽种群的影响有所不同,虽然第1次刈割初期盲蝽的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未刈割田,但刈割后盲蝽的种群数量回升较快,到8月上旬其种群数量显著高于未刈割田.第2次刈割对其季节平均数量的影响大于第1次刈割.  相似文献   
103.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分泌麝香而闻名。麝香是雄性林麝的香腺分泌的特殊物质。由于过度猎杀取香、栖息地破碎等原因,野生林麝的数量急剧下降至濒危。自195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人工养殖林麝,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林麝营养需要、饲料加工与饲养管理、遗传特征与选育、繁殖、泌香机理与取香等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方面研究进展不大,所以,林麝种群扩繁速度低,种群规模不大,麝香产量不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林麝香腺的显微与超微结构、麝香的分泌形成过程、利用分子标记研究麝香的分泌、性激素基因与林麝麝香分泌的关系、林麝泌香相关基因组与转录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林麝泌香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环太湖复合型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生态网络构建的定量化研究已在生态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复合型生态网络构建却仍旧停留在理论探索与创新阶段。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基于RS和GIS软件平台,采用最短路径分析方法模拟研究区潜在的生态廊道;然后叠加景观、游憩图谱网络,进行无标度网络的构建和检测,构建空间效能好的环太湖复合型生态网络图谱,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复合型生态网络结构和框架优化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环太湖区域的生态网络和景观、游憩网络可以通过图谱分析和无标度网络检测进行整合,构建出空间效能好的复合型生态网络模型,从而指导环湖生态、景观、游憩资源的耦合发展与廊道建设;通过对不同分区的图谱形态和指标分析,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的太湖北部的苏州段和无锡段应以保护和连接为重点,南部的湖州段无标度网络特征明显,成长潜力较好,需要进行高质量的规划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05.
不同施肥方法对马来沉香和土沉香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珍贵树种马来沉香、土沉香1年生播种苗木为材料进行试验,研究指数施肥、平均施肥对2种沉香苗期根系生长动态及对N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经氮素处理的马来沉香、土沉香的根系生物量、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体积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经指数施肥处理的苗木根系生长及各形态指标均高于平均施肥处理。同一时期在相同施肥处理方式下,马来沉香苗根系生长及根系形态指标值均高于土沉香。洛伦兹模型对不同施肥方法处理下马来沉香、土沉香苗木生长指标与根系生物量进行拟合,具有较高的R2(0.95-0.99)和较低的RSMD(0.538-2.352);抛物面模型对不同施肥方法处理下马来沉香、土沉香苗木生长指标与比根长进行拟合,具有较高的R2(0.92-0.99)和较低的RSMD(3.218-6.692)。  相似文献   
106.
刘白贵  仝川  黄佳芳  谭季  李慧 《生态学杂志》2022,(11):2163-2170
建立异速生长方程是非破坏性植物地上生物量(AGB)估测的常用方法。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是闽、粤等沿海省份河口湿地中常见的大型挺水植物,然而关于其AGB的异速生长方程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年尺度逐月测定了闽江河口湿地短叶茳芏植物的株高、基径以及鲜重和干重。基于这些指标建立了不同精度和实用性的短叶茳芏单株绿色和立枯AGB(干重和鲜重)的异速生长方程。本文推荐的单株绿色植株干重和鲜重(g)AGB模型分别为y=exp(0.14x2+0.32x-4.28)和y=exp(0.08x2+0.58x-2.56),单株立枯干重(g)模型为y=exp(1.48x-6.76)(方程中x为株高(cm)的自然对数)。在单株绿色植株AGB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单位面积绿色植株AGB的快速估测模型。本研究提出的建模方法对中国河口、滨海其他盐沼植物AGB的建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建模型可为我国滨海短叶茳芏湿地AGB估产及蓝碳碳汇估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7.
免耕施肥对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8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鄂东南免耕不施肥(NT0)、翻耕不施肥(CT0)、免耕施肥(NTC)和翻耕施肥(CTC) 4种处理下稻田CH4和N2O的排放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处理CH4排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性规律,而N2O排放的季节性规律不明显;施肥显著提高了稻田CH4和N2O的排放.与翻耕不施肥相比,免耕不施肥显著提高了CH4的排放量,并显著降低了N2O的排放量;与翻耕施肥相比,免耕施肥仅略降低了CH4的排放量和略提高了N2O的排放量.对稻田CH4和N2O两种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分析表明,与翻耕不施肥相比,免耕不施肥的综合温室效应提高了25.9%,与翻耕施肥相比,免耕施肥的综合温室效应降低了10.1%.因此,合理的肥料运筹和稻田免耕技术可降低两种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从豆豉菌曲中分离并鉴定其发酵菌株.方法 将豆豉菌曲采用平板稀释的方法进行菌种分离后,采用革兰染色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的鉴定.以黑豆为原料,分别接种分离的菌株进行豆豉的纯种发酵,观察并测定豆豉在发酵过程中的外观、温度、气味的变化.结果 筛选并鉴定获得10株分属魏斯菌、乳杆菌、芽胞杆菌和葡萄球菌等的菌株,且用枯草芽胞杆菌、发酵乳杆菌纯种发酵的豆豉在外观及气味等方面与自然发酵相近.结论 分离得到的枯草芽胞杆菌、发酵乳杆菌可取代自然发酵菌种,作为工业纯种发酵的参考菌株应用.  相似文献   
109.
鄂南棕红壤农田生态系统B素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咸宁市贺胜桥镇上孟村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地油/豆-稻、麦/瓜-稻、油/玉米-大豆、小麦-芝麻、大豆-芝麻等5种种植方式的B素平衡,结果表明,农田B素的输出主要是径流和淋溶,它们分别占总输出的48%-53%和41%,由产品输的量相对较小,只占总输出的3.4%-10.1%,当地农田B素棉入主要有降雨,灌溉,施肥,种子种苗和自然归还。  相似文献   
110.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的动态和损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SON)的动态和损失,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N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SON是稻田土壤主要的可溶性N,其中处理CK,RD和RF土壤SON库分别为121.16, 109 30 和113.71 kg/hm2,高于土壤无机N库.(2)土壤SON与土壤可溶性无机N显著正相关(p<0.0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SON含量随水稻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同时由于鸭和鱼的存在,处理RD和RF土壤SON含量显著低于处理CK;土壤SON与水稻累积吸N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水稻生长强烈影响着土壤SON.(3)在水稻生长前期,渗漏水各形态N含量最大;溶解性有机N(DON)是稻田渗漏水N素的主要形态;同时,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处理CK,RF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显著降低,RD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则略为降低.(4)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N不断地变化着,此外,由于鸭和鱼的存在,相对与处理CK,处理RD和RF土壤显著的提高了土壤MBN.同时,由于水稻吸收和N的淋失,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SON不相关.总之,在水稻生长期间,土壤可溶性有机N受水稻吸N、微生物吸N与分解和N淋失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